彩天下

 
彩天下 » 热点专题 »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要闻要论

找准“问题清单” 兑现“幸福账单”——解读践行群众路线的六盘水答卷
日期:       字号:[ ]

  

  本报记者 陈诗宗 韩宗玉 黄瑶
  群众是杆秤,称一称知轻重;群众是尺子,测一测找差距;群众是明灯,照一照好前行。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工业城市六盘水用信念兑现承诺,用行动诠释责任,把一个个“问题清单”变成了一张张“幸福账单”,书写了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动真碰硬聚焦“四风”
  今年年初,一个“钟山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上班时间淘宝”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围观”。  获悉信息后,六盘水市第一时间组织专人进行了调查核实,并对当事人钟山区道路运输局驾培科职工王红进行了严肃处理——行政记过,待岗3个月,扣发年度考核奖金,并在钟山区范围内通报批评。
  这次“动真格”仅仅是个开始。
  不久之后的一场作风建设新闻发布会,一个个真名实姓“曝光”,一件件典型案例“摆明”,让人感觉到这次聚焦“四风”绝不是“一阵风”。
  “不遮遮掩掩,就是要动真碰硬。”六盘水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郑建国向记者列举了一系列亮剑“四风”的数字:全市查处存在“慵懒散慢浮”问题党员干部372人;查处滥办酒席21件21人;查处“走读”干部32人;清理清退“吃空饷”干部168人…… 
  “纠”的最终目的是“正”,在当地干部看来,“纠”是手段,关键在于“如何打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一方面动真碰硬,一方面建章立制,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六盘水“两手抓,两手都硬”。
  针对“四风”突出问题,六盘水注重从制度、体制等方面查找漏洞和短板,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简便、务实管用的要求,健全完善各项制度—— 
  在加快推进中央、省委有关制度的贯彻落实上,出台实施细则和配套制度、措施,坚决把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落实到基层;
  市委常委会率先制定“两方案一计划一措施”,确定了整改内容、重点、目标、责任人、整改时限等等,明确需要废、改、立的制度66项;
  各参学单位也制定整改方案、整改问题清单和制度建设计划,主动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  “六盘水市环保局违规发放津补贴”是年初省里通报的四个典型问题之一,通报批评后,该局迅速开展整改工作,在公务经费接待、办公经费使用等方面进行问题查找,并相应出台了“一把手‘五个不直接分管’”等规定,严格控制各项开支,三公经费支出同比大幅下降。
  截至目前,六盘水共清理各项规章制度6846个,其中重申1808个,废止270个,修改2456个,新建2352个。
  “作风建设一直在路上。”六盘水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向昀表示,将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持之以恒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清理”,让群众感受到清风正气。创新载体服务群众  解读群众路线中的“六盘水答卷”,核心在“服务”,诀窍在“创新”。
  面对各类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六盘水直面矛盾不回避,巧妙地通过创新服务载体,一一兑现承诺,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纵观整个活动,六盘水有两大创新值得回味。
  一是服务模式的创新。该市不但开通了市、县两级“书记市长(县长)——群众直通交流平台”,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市、县、乡、村四级群众工作中心(站、点)1317个,还大力推行错时、延时、预约、上门、订单等“五项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群众在节假日、8小时之外办事难的问题。
  在服务模式的创新上,不得不提及两个颇具特色的“亮点”——“局长进大厅”和“民声政谈”。  今年4月起,六盘水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全面开展“局长进中心”直接服务群众活动。每个工作日,都有一位入驻中心的职能部门“一把手”在“坐班”,“零距离”直接联系群众。
  一开始有人认为是“作秀”,可运行下来的结果恰恰相反,不但加速了群众诉求的办理,更教育引导了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为窗口人员作了表率,提升了政务服务水平。
  而“民声政谈”更是通过报告会、院坝会、换位体验等多种形式,听民声、察民情、汇民智,搭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凝聚了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强大动力。
  二是体制机制的创新。针对乡镇干部“走读”现象,六盘水在全市推行乡镇干部轮流集中工作、间歇式休假制度,确保了全天候为群众服务;针对中心城区社会治理创新的需要,钟山区撤销黄土坡、红岩等街道办,按照地域面积3平方公里或人口数量3万人左右的标准,设立14个社区,实行“一社多村(居)”治理体制,切实落实“市——区——社区”三级管理体制。
  “解决问题既要恒力,更要巧力。”六盘水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杨昌鹏表示,创新让服务更有效,绝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转型发展创新驱动
  说一千,道一万。发展才是开启“幸福账单”的总阀门。
  作为省内重要的工业城市,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让六盘水面临困难——
  单纯的资源型经济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呈逐级放缓态势;传统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出现“阵痛”;产能过剩、经济结构调控余地缩小等等问题“横亘”发展路上。
  怎样才能突破瓶颈,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六盘水给出的答案是: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深化改革、建设经济强市有机结合,通过开放创新,点燃干事创业热情,促进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同步小康。
  “向深化改革要活力。”六盘水紧紧围绕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明确了104项重点改革事项,重点推进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国企国资、生态体制等等领域改革,通过深化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政策红利。
  今年7月,六盘水正式启动“三地同城”发展战略,将地处市中心,彼此相邻的钟山区、水城县和红桥新区“三地”按照100万人口以上规模、100年不落后的要求,推动同城化发展。
  这不是一次简单意义上的“区域整合”,按照“同城统一发展、利益统筹分享”原则,六盘水在“三地”实现了规划管理同城统一、基础设施同城建设、产业发展同城互动、生态环境同城保护等“八个同城”,有力地提升了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让产业布局优化、转型升级加快,优质资源共享、发展要素聚集。
  “三地”同城仅仅是六盘水不断开放创新的一个例证。
  面对横亘发展路上的一个个“拦路虎”,六盘水依靠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来解决,毫不动摇地高举循环经济旗帜,按照“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的思路,推动三次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1至9月,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26.44亿元,同比增长14.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8.61亿元,同比增长20.2%;5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0.06亿元,同步增长3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93.2亿元,同比增长13.1%。
  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市委副书记、市长周荣表示,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将群众路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人民群众建设更加幸福美好的家园。
 


 
 


【返回顶部】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
 
 
最新信息
 
  二维码  
扫一扫
六盘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信息及时关注
 
English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智能问答 常见问题 无障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