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天下

您现在的位置:彩天下 »  解读回应 » 解读政策
六盘水市“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索 引 号:   000014349/2022-175776 信息分类:
发布机构: 生成日期: 2022-01-25 14:29:30
文  号: 是否有效:
名  称:  六盘水市“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六盘水市商务发展必须围绕省市重点工作,积极参与省内、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努力开创商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商务部“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贵州省“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期间六盘水市商务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有效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推动商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本规划实施期间为2021—2025年。

目  录

第一章 六盘水市基本情况 

第一节 六盘水市“十三五”商务发展情况 

第二节 六盘水商务发展环境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勇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商务发展新路 

第一节 加快完善商贸物流体系 

第二节 积极融入绿色丝绸之路 

第三节 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第四章 开拓商务促乡村振兴发展新局 

第一节 打造农产品流通体系 

第二节 提升农产品销售能力 

第三节 增强乡村市场现代化发展能力 

第四节 全面促进农村消费 

第五节 持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 

第五章 抢占实施数字经济战略商务发展新机 

第一节 打造数字商务模式 

第二节 发展智慧物流 

第三节 实施数字服务创新工程 

第四节 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赋能 

第六章 做出生态文明建设商务新绩 

第一节 推进流通主体绿色发展 

第二节 促进商贸物流绿色发展 

第三节 构建新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第四节 推动电商企业节能增效 

第五节 提高绿色发展能力 

第七章 推进新型城镇化高效发展 

第一节 加大城镇消费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培育城乡消费新增长点 

第三节 打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第八章 引导商务与旅游产业化融合发展 

第一节 协同推进旅游产业质量提升 

第二节 提高住宿业发展质量 

第三节 发展“凉都”黔菜餐饮产业 

第九章 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创新发展 

第一节 培育优势产业 

第二节 加快创新驱动 

第三节 加快业务转型 

第四节 拓展发展空间 

第五节 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第十章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第一节 加大招引外资力度 

第二节 改善引进外资环境 

第十一章 拓展开放合作空间,打造开放型经济 

第一节 拓展开放合作空间 

第二节 打造开放型平台 

第十二章 构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深化开发区产业提升 

第二节 深化开发区改革提升 

第三节 深化开发区开放创新提升 

第四节 深化开发区环境提升 

第十三章 完善商务领域风险防控体系 

第一节  保障内外贸稳定运行 

第二节  提高对外贸易安全意识 

第三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 

第十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党对商务工作的全面领导 

第二节 加强要素保障 

第三节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商务人才队伍 

第四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第一章 六盘水市基本情况

第一节 六盘水市“十三五”商务发展情况

“十三五”期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六盘水市商务系统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省商务厅决策部署,克服了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困难,经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扎实推进商务领域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开放型经济、商贸流通和开放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为全市全面夺取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为“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六盘水市“十三五”商务发展成效

现代流通体系逐步形成。截止2020年底,全市范围内信息化升级改造13个农贸市场,新建和升级改造惠民生鲜超市20个。建成冷库37座,库容20.22万立方米。建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入驻和服务40余家电子商务企业;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160个,覆盖率达42.45%,贫困村建成电子商务服务站点97个;全市注册登记的农村电商主体2216个(企业1512个)。县、乡、村三级寄递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引进顺丰、申通、中通、圆通、韵达、百世、天天快、京东等寄递品牌15个,寄递网点达240余个,乡镇快递网点160余个。全市87个乡镇均设有邮政和快递服务网点,15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直接通邮。中心城区以万达广场、国贸广场、印象城、凉都里、百盛购物广场、永辉超市、大润发超市、沃尔玛超市为代表的现代商贸流通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六枝城区、盘州城区区域商业中心建设达到预期目标,人民广场商圈、黄土坡商圈、街心花园商圈、恒立大世界商圈功能升级,市内“一城多心”的商业新格局形成。

消费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消费市场总体运行平稳、稳中向好、稳中提质,保持在合理运行区间,质量效益实现新的提升,2019至2020年消费增长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7%。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2.5%,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44.84万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34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4元。在线活跃店铺数量达7369个,带动从业人数8403人,其中农村电商从业人数1229人。

市场经营主体培育成效明显。截止2020年底,全市限上批零住餐在库商贸单位466户。为充分发挥限额以上商贸单位在商贸流通中的示范引领和支撑带动作用,出台了《六盘水市促进限额以上商贸单位发展扶持奖励管理办法》《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支持限额以上商贸单位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先后安排1200余万元奖补资金支持限上商贸市场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平稳健康发展。

商务扶贫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六盘水市农产品年均销售9.62亿元。已建成并运营农产品批发市场5个,建成冷库共计58座,配备冷藏车83辆。全市贫困县100%获得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目标。向61个贫困地区和236家合作社实施集中采购配送,已进入学校857所。全市范围内18个大中型超市设立本地农产品销售专柜、专区,与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签订了农产品采购协议。大力推动黔货入辽(连),已在大连市搭建展销展示店9个。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区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在全省率先实现贫困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全覆盖。

开放型经济稳步向好。截止2020年底,全市现有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39家。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398家。新增备案企业217家,占据全市备案企业总数的54.52%。企业对外开放的意识逐渐增强,外贸主体不断壮大。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达9.37亿美元。累计完成109078万美元进出口。六盘水海关正式开关,监管区域辐射六盘水市、毕节市和黔西南州,结束了本地企业异地报关的历史,也为六盘水市产品“引进来”和“走出去”带来新机遇和注入新活力。

开放平台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开展六盘水海关监管所建设,现已建成1#海关业务用房(2层)、2—4#仓(单层)、5#大门建筑。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已建成道路、供水、供电、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医疗卫生、餐饮、娱乐、商务等生活设施,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红果经济开发区已基本实现“九通一平”,盘北经济开发区、水城经济开发区已基本实现“八通一平”。截至2020年,全市共有会展类企业686家,重点会展企业29家,会展从业人数6174人。成功举办中国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消夏文化避暑季、六盘水工业产品产销对接会、妥乐论坛、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生态凉都·高山珍品”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彝族火把节、凉都车展等品牌会展活动,推动了会展与本地经济、产业、餐饮、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

二、六盘水市“十三五”商务发展主要问题

市场体系发展质量不高。一是农村消费结构单一,市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水平低,管理滞后,市场体系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主要表现为传统商业居多,现代商业较少,主力店较少,小规模企业居多,业态层次比较低,商业品位不高;农贸市场总量不足,硬件设施相对落后,马路市场干扰农贸市场的正常营运,市场投入和管理跟不上。二是农产品供给不足,品牌效应不够,市场开拓意识薄弱。全市农产品普遍生产规模化较低,产量总体不足,对外地市场供应依赖较大,大型的生产基地不多,生产碎片化,集中度不高,承接大型订单能力不足。农产品品牌建设不够,品牌价值不高,推广和营销难度较大。农产品生产企业开拓市场意识不强,对市场研判不够,“小生产”面对“大市场”矛盾突出,导致农产品缺乏稳定的订单,抗风险能力低。三是成品油行业监管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矛盾较为突出。商务部门执法力度薄弱,规范市场的联合行动不足。

消费增长的后劲有待加强。消费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一方面投资需求回落。投资增速回落,导致投资转化形成的生产资料需求和居民生活消费需求都有不同程度减少,偿债压力大,财政支出中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的财力有限。同时,企业垫付资金总规模大,债务纠纷多,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不足,生产要素保障出现被动的需求不足,社会集团购买力下降。另一方面,消费者中长期债务快速增长加大还贷压力,降低短期消费愿望和消费能力。实体企业面临网店冲击、融资困难等多重困难和挑战,特别是服装、百货、家用电器等行业零售业绩在低位徘徊,下行压力大;餐饮业向小规模、个性化、特色化趋势发展,消费向小规模市场主体分散。

外贸发展缓慢,形势较为严峻。一是对外开放总体基础薄弱。从全市外贸进出口数据来看,进出口总量较小,数据波动较大,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基础薄弱,贸易逆差明显。全市外贸企业主体较少,产品结构单一,缺乏成熟、稳定的外向型产业链,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和意愿不足。二是外向型人才资源匮乏。对外开放涉及国际贸易、国际合作、国际交流、国际法律等多方面高度专业的内容,需要更多复合型综合、专业型人才。但我市无论在政府服务,还是企业发展方面,都缺少外向型人才,在开拓和融入国际市场方面能力不足。三是外向型企业运营成本高。受地理因素限制,我市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物流成本高;青壮劳动力外流情况明显,本地劳动力平均年龄偏大,服从企业规范管理意识较弱,管理型人才缺乏;上下游产业链完整度不足,导致企业生产成本较高;各类产业园发展成熟度不足,生活基础设施便利性有待提高。综合各类因素,导致外向型企业发展受限,运营成本较高,落地稳定发展的外向型企业少。四是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力不足。我市在针对外向型人才引进、开放型经济等方面的政策缺乏,在外向型人才和企业引进方面吸引力不足,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的意愿不强。

外资发展质量不高。一是实际利用外资增长乏力。六盘水外资主要得益于煤炭、电力行业的投资增长,随着一批重点项目的完工,外资存量小,没有新的外资增长点。受经济下行和市场以及厂房交付延期、项目进度缓慢、业务量不足等因素影响,外资企业实际到位资金少,制约了我市实际利用外资水平和发展质量。且受新冠疫情影响,各类招商对接活动延期、部分在谈外资项目停滞、签约项目延迟落地,实际利用外资增长陷入停滞状态。二是对外开放平台建设难。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对保税物流中心的申报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外经济交往的通道地位,面向东盟“双向桥头堡”的区位优势使六盘水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中拥有无限潜力。与此同时,六盘水也面临着因贵州省口岸及海关监管区域数量饱和且发展均较为薄弱导致获批新口岸和保税物流中心难度巨大的挑战。

开发区创新发展制约因素多。一是开发区体制机制不顺。各开发区“人、财、权”管理体制机制各不相同,不同程度的存在制约发展问题。开发区无规划、施工许可的办理、消防的审批验收等行政权限,管理职能不健全;二是要素保障能力弱。部分开发区基础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不到位,与“九通一平”标准差距较大,制约了招商引资效果;部分开发区存在可用标准化厂房越来越少、土地指标不足、征地拆迁难度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开发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企业招工难、稳工难、技术人才引进难,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科研人才、创新型人才缺乏。三是融资困难。受经济形势及相关政策影响,政府化债压力大,融资成本高、渠道收窄、方式单一,现有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影响产能释放。开发区资金筹措的压力大,难以满足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征地拆迁等需求,新项目建设推进缓慢。四是开放平台作用不显。开发区对外开放程度低,未针对外资、外贸、外经企业编制招商项目。

第二节 六盘水商务发展环境

六件大事带来新机遇,转型发展进入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对六盘水的格外关心和亲切指导是新时代六盘水最强音。国家贫困县“减贫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脱贫,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提前完成,彻底告别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这是六盘水最具历史意义的大事。着力推进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成功获批创建全国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这是最具全局性意义的大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率先在全省推出“双14”检测法,创新提出群防群控“十条措施”30条举措,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这是最具挑战性意义的大事。沪昆高铁境内段、安六城际铁路建成通车,盘兴高铁开工建设,市域整体跨入高铁时代,率先成为全省第一个和全国为数不多的实现县县通高铁并全部建有高铁站房的地级市,这是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县区省级文明城市全覆盖,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中国凉都”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幅提升。这是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这六件大事为六盘水市商务发展奠定了坚实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基础和条件。长期看,我市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转型发展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区位及市场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产品与高质量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将推动六盘水市商务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各项事业风生水起,商务发展舞台广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位次全省地级城市中上水平。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推进,七大产业板块发展见效成势,农村产业革命深入推进,“凉都三宝”逐步风行天下。旅游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全国百强县、西部十强县、全省经济强县入列增多。城乡区域协调有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特色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更加彰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进入“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月照机场旅客吞吐量逐步提升,盘州官山机场项目获批立项。县县有中型水库。行政村光纤、4G网络实现全覆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政村覆盖率高。改革开放成果丰硕。“三变”改革8次写入中央文件,获批建设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放管服”等改革试点示范走在全省前列。六盘水工业产品产销对接会功效显现,六盘水海关成立并实现快速通关。“六马”赛事、妥乐论坛成为对外开放重要平台。

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发展强实力。六盘水市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这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找准自身定位,在参与全省、全国和国际生产、分配、流通,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开辟新路径,走出新特色。挖掘市场潜力,确保生产、供给、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促进要素流动,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深化商务领域改革,鼓励创新,激发干劲,打通六盘水市商务流通发展堵点。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全市引入更多项目、资金、人才和技术。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健全产业,补全供应链。

全省工作重心的重大转变,商务发展迎来新机遇。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进入新发展阶段提出的重要要求,是全省工作重心的重大转变,完全符合贵州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主目标就是“四新”,主抓手就是“四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贵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六盘水市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全局意识、系统观念、辩证思维,全力以赴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全力以赴狠抓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商务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市有关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历史机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服务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全力以赴助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全力以赴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有效激活和繁荣城乡消费市场,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六盘水市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原则。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商务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六盘水商务发展的各种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六盘水商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商务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国内大循环为主、消费为核心原则。以畅通和融入省内、国内大循环为战略基点,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商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现代商贸流通市场体系,提升有效供给,做大传统消费,发展新型消费,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

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高水平开放原则。统筹利用好省内、国内、国际三个市场、两种资源,树立大商务观念,协同推进对内和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国家和贵州省开放战略布局,推动实现开放平台、开放通道和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紧扣“四新四化”总体思路原则。补齐城乡流通短板,着力提升六盘水市优势特色产品、服务出口效益和消费品质。全力以赴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商务发展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商务发展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商务发展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商务发展新绩,全力以赴在促进六盘水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中发挥好商务的职责和作用。

坚持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原则。以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为目标,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切实降低流通成本,把高质量要求贯穿商务发展全过程。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现代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建设和商贸物流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完善商贸物流配送网络,全面提升商贸物流现代化水平,初步建立高效畅通、城乡协调、区域协同、内外贸有效衔接的商贸物流体系。组建培育过千万的物流企业10个。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培育年营收1000万元以上电商企业10家。社会物流总成本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到全省内平均水平以下,重点物流园区配送率达到30%以上,商贸物流费用率降低2%左右。建成以传统市场为主、农村电商为辅的城乡双向联动流通体系,便利“工业品下乡”扩大乡村消费,畅通“农产品进城”助力乡村振兴。

消费贡献进一步增强。立足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新兴产业择优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全域旅游扩面提速、生态环境和谐宜居“五篇文章”,实现消费动力转换、结构升级,新型消费不断壮大,加大优质消费品进口,全面提升步行街、商圈、卖场和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质量,大力改善消费环境。“十四五”时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左右;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9%左右。

高水平开放迈出新步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平台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切实加大外贸服务力度,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解决我市外贸专业人才稀缺的现实问题,提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用好用活省级外贸方面资金政策,助推我市特色产品“走出去”。打造凉都会展品牌,积极配合做好“妥乐论坛”。货物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6%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左右,服务贸易年均增长5%左右,对外经济合作实现零突破。开发区、会展经济稳定发展,营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

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政策,加快建设竞争有序的统一大市场,进一步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加快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现代流通发展制度环境,为国内大循环畅通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提供完善的制度基础。开展重点商品、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行动。完善商贸流通领域重点行业消费警示制度。贯彻执行覆盖全市的商贸流通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系统,完善部门间、区域间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机制。

专栏1:六盘水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预期情况

指  标

2025年

指标性质

内内贸流通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年均增长8%

预期

网络零售额

年均增长9%

预期

商贸物流体系

100个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其中六枝14个、盘州27个、水城23个、钟山36个。确保每个乡镇拥有1个标准化农贸市场。立体化物流系统全面构建,贵州西部陆海综合物流港基本建成。

约束

会展平台建设

重点推进盘州市会展中心综合体、盘州刺梨博览会场馆、水城特色产品会展中心等项目建设。

预期

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果蔬、肉禽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5%和35%以上,农产品流通环节腐损率分别降至15%以下。年均建设30个以上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和信息采集点。

预期

消费市场发展

优化培育上限入统批零住餐250家左右,全市新增连锁化经营的便利店300家以上。

预期

对对外贸易

货物贸易

年均增长6%左右

预期

服务贸易

年均增长5%左右

预期

外贸发展

申建1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2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打造1个以上特色鲜明、配套齐全、优势明显的开放型产业集群。

约束

进出口企业

年进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2家

预期

与我市有经贸往来的国家新增3—5个。

预期

利用外资

年均增长10 %左右

预期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实现零突破

预期

开发区营业总收入

年均增长10%左右

预期

现有开发区提质增效

2个百亿级

第三章 勇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商务发展新路

第一节 加快完善商贸物流体系

完善商贸物流网络。围绕我市居民消费品物流需求,加快六盘水综合物流园、物流中心项目,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商贸物流配送网络,打造便利、快捷、高效的城乡配送物流体系。推进高铁物流设施、货运机场及全货机、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建设,构建多元化、无缝连接的商贸物流大通道。鼓励和支持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拓展农村市场,推动农村物流网络与城市配送网络有效衔接,畅通城乡双向物流通道。支持快递物流企业在乡镇设立符合电商发展需要的物流配送站点,设立村级物流快递服务点,打通村级物流快递“最后一公里”。

充分发挥物流业龙头企业作用,不断提升物流设施专业化服务水平,全面拓展物流业发展空间;完善网络货运平台服务功能,推动网络货运产业做大做强。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快构建国际物流合作框架、对接区域物流通道,实现跨区域合作,打造辐射多层区域、具有高端服务能力的物流枢纽。到2025年,把六盘水打造成“坐拥青山,面向大海”通江达海新通道、毕水兴经济带物流网络的核心城市、西南地区重要物流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物流节点城市、贵州省大宗货物铁路运输枢纽中心。

优化城乡配送组织方式。以满足商贸业“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物流配送需求为目的,鼓励商贸物流企业优化运营模式,资源整合发展共同配送、集中配送、统一配送、批量配送等集约型配送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夜间配送、分时段配送,创新发展符合个性化、定制化消费的配送方式,提高配送车辆满载率,降低配送车辆空驶率。鼓励城市配送车辆统一车型、统一标识、统一管理,便利城市配送车辆通行和停靠。

提升供应链物流管理水平。鼓励我市商贸企业、物流企业通过签订中长期合同、股权投资等方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物流服务深度嵌入供应链体系,提升市场需求响应能力和供应链协同效率。引导传统商贸企业、物流企业拓展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功能,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

大力发展新型配送方式。推进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城市末端网点、城乡物流集散中心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建设。发展多式联运,打造快捷专线物流,推进集疏运系统建设,推动仓配一体化。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流通变革,发展无人仓库、分拣机器人,全自动分拣、仓储、运输和配送,提高商贸物流设施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动电商平台、商超、餐饮等企业利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标准,优化配送服务,引进智能机器人,增配终端自助取货设施,实现“无接触”“少接触”配送。鼓励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夜间配送、分时配送等集约化配送。

积极发展绿色物流。发展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绿色包装。鼓励使用可循环利用环保包材,推动货物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化。大力推广节能和清洁能源运输工具与物流装备。支持节能环保型仓储设施建设。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转型升级,支持逆向物流网点建设,建立逆向物流回收体系,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积极推动商贸物流设施与装备体系智能化。支持物流园区和大型仓储设施、设备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企业、车辆与互联网即时连结。鼓励货运车辆加装智能设备,加快数字化终端设备普及应用,提高运输、仓储、装卸等物流环节自动化程度。加快普及“信息系统+货架、托盘、叉车”智慧物流技术配置,推动平层仓储设施向立体化网格化结构升级。加快货物管理、运输服务、场站设施等数字化升级。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乡村建设智慧物流配送中心。推进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等物流环节的智能化建设,加快培育形成“互联网”高效物流”,大力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互联网+”运力优化、“互联网+”运输协同、“互联网+”仓储交易等新业态、新模式。

培育优强商贸物流企业。加大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物流企业的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商贸物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联盟合作等方式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开展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商贸物流企业参加绿色仓库、星级仓库以及 A级物流企业认证。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模式新的商贸物流骨干企业,促进商贸物流现代化发展。

完善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完善商贸物流重点联系企业名单,加强与重点企业日常工作联系。支持名单内企业参与商贸物流各项示范、试点工作,及时宣传推广重点企业推进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经验做法。

专栏2:全市重点商贸项目和城乡配送建设工程

1.贵州西部陆海综合物流港

到2025年,贵州西部陆海综合物流港基本建成,干线运输、区域分拨、物流信息、多式联运、物流服务等功能水平明显提高,贵州西部物流枢纽功能作用突出,经济、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牢固确立,通道运输能力更强、枢纽布局更合理、多式联运更便捷,基本实现与云南宣威富源县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

2.城乡配送建设工程

支持县域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发展与电子交易、网上购物、在线支付协同发展的物流配送服务。鼓励快递物流企业加强对乡(镇)、村两级农产品物流配送服务网络质量建设;支持快递物流企业与农家店、农村综合服务社、农产品购销代办站等以建立合作网点的形式提供投递服务;鼓励快递物流企业与农村商贸流通企业、供销合作社等共同制定运输、配送计划,发展农村共同配送。

3.积极推进贵州西部农资交易储备物流配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六盘水城乡供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第二节 积极融入绿色丝绸之路

推动贵州西部陆海综合物流港建设。干线运输、区域分拨、物流信息、多式联运、物流服务等功能水平明显提高,贵州西部物流枢纽功能作用突出,经济、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战略节点城市地位牢固确立,通道运输能力更强、枢纽布局更合理、多式联运更便捷。积极参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陆海新通道班列对接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生产企业以及新型工业化企业,通过贵州西部陆海综合物流港建设及中欧(中亚)班列扩大出口业务。

提升本地特色会展品牌知名度。积极结合六盘水市产业和发展实际,梳理和推广“凉都”品牌,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展会活动。围绕全市七大产业发展,聚焦“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拓展“会展+气候”“会展+旅游”“会展+餐饮”“会展+产业”等多元化会展发展思路,突出会展“创新”发展,提升我市现有会展活动规格和层次,分类指导全市展会、论坛、赛事、节庆等活动,提升本地会展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高质量举办中国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消夏文化避暑季、六盘水工业产品产销对接会、妥乐论坛、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生态凉都·高山珍品”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彝族火把节、凉都车展等品牌会展活动,推动会展与本地经济、产业、餐饮、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完善会展场馆、会展集聚区等硬件基础,丰富和提升会展功能,加强会展场馆规范化管理,提高会展场馆使用率。结合我市重点品牌会展活动,着力打造会展业集聚区,推进六盘水凉都国际会展中心改造提升,加快建设盘州市会展中心综合体、水城特色产品会展中心等会展场馆,举办一系列特色专业会展,提升“生态凉都·高山珍品”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六盘水工业产品产销对接会办会规模和质量。推动会展活动线上线下联动,加强网络会展信息与实体融合,推进数字化专业化办展办会,强化会展产业链展前、展中、展后三大环节的专业服务能力、信息化能力。发展一批专业化本地会展企业,吸引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来六盘水发展,成立会展行业社会组织,推动会展业关联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等规模集聚发展。

专栏3:会展平台建设项目

重点推进盘州市会展中心综合体、盘州刺梨博览会场馆、水城特色产品会展中心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会展业集聚区,推进六盘水凉都国际会展中心改造提升。提升“生态凉都·高山珍品””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六盘水工业产品产销对接会办会规模和质量。


第三节 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大力培育跨境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企业。鼓励我市有实力的企业利用省级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为进出口企业提供交易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境外仓储设施和体验店,为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企业提供贸易、仓储、配送和售后服务。鼓励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开展保税备货进口业务,降低经营成本。构建跨境电商新通道。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和服务企业,鼓励流通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支持有竞争优势的“互联网”流通企业建立海外营销渠道,创立自有品牌,建立海外仓储设施,开拓国际市场。坚持培育本土和引进相结合,重点打造一批服务功能完善、辐射能力强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

建立跨境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支持一批有实力的企业继续走出去。结合六盘水市区域物流特性及企业的强烈需求,支持有条件的经营主体搭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向上争取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培育壮大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企业主体、完善配套服务、打造人才队伍、建设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利用知名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出口业务,提升我市国际影响力和出口产品销售量。

深化跨境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融合。鼓励贸易企业与外贸企业展开合作,在挖掘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对外贸易,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促进跨境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融合。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对外合作,支持我市电子商务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建立海外营销渠道。鼓励传统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加境内外展会,推动电子商务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广泛交流与推广。

协同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管理创新。鼓励国内外各种资本参与六盘水市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和跨境电商企业改革。合理引导全市商业资源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优化配置,提高效率,向集约化发展方向转变。鼓励跨境电商采用职业经理人制度,净化供应链管理,优化业务流程,开展业务外包,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提高企业内部精细化管理水平。鼓励有条件的跨境电商企业实施ERP等数字化项目,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工作流集成,提高研发、制造、服务等环节协同水平,推进各项业务工作的高效化,依托先进管理理念结合数字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章 开拓商务促乡村振兴发展新局

第一节 打造农产品流通体系

强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六盘水市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六枝特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盘州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加工园等项目建设步伐。加强农产品产地分拣包装、预冷储藏、初加工等配套设施建设,统筹用好既有冷链仓储设施,加强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完善低温分拣加工、冷藏运输、冷库等设施设备,强化城市社区配送终端冷藏条件建设,做好销地与产地冷链衔接,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2025 年,全市新增冷库库容 4 万方以上,冷藏车保有量达到 100 辆以上。果蔬、肉禽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 25%和 35%以上,农产品流通环节腐损率分别降至 15% 以下。年均建设30个以上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和信息采集点。

打造农产品出省通道。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打造培育六盘水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加强与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对口帮扶城市(中山市)、成渝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对接,畅通我市农产品出省通道,开拓东部市场和推动“黔货出山”。借力东西部协作机制,通过开设重点批发市场档口、分销中心等方式,做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湖南、湖北等重点区域市场开拓工作,推动我市特色农产品进入、辽宁省大连市、广东省中山市等对口帮扶城市深化与省外重点批发市场的协同配合,引导联结产销两端具有较大采购规模的省外农产品市场主体,与我市农产品种养殖基地达成重点农产品产销合作协议。大力推广订单农业模式,推动以销定产、以销促产良性发展;鼓励、引进农产品供应链企业在我市建设直供直采基地,进一步拓宽六盘水农产品省外市场。

建设农产品流通大数据平台。以全市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建设六盘水市主要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平台,接入产地冷库、节点冷库、预冷场所、冷链运输车辆、卸货入仓等数据,搭建以市场为中心、联结生产者和消费市场的信息服务和网上交易大数据平台。依托六盘水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建成农产品智慧物流、指挥调度和信息发布中心,不断强化市场交易、仓储物流、加工配送等配套功能,优化信息采集、市场调控、价格发现、产品追溯等服务功能,以及平台数据整合和资源配置能力。

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主体。支持市、县(区)两级国有平台转型,参与建设或运营农产品批发市场、集配中心、冷库、冷藏车、生鲜商超等流通基础设施设备。引进和支持企业开展冷链运输、标准化托盘、周转筐租赁、冷链设施运营等第三方服务。加强对我市农村经纪人员培训,提高农村经纪人员素质。积极实施电商驿站建设,推进电商站点分类整改,整合物流快递、包裹收发、金融服务、网络购物等功能,积极鼓励电子商务领域创新创业,针对性的扶持培育一批营销模式新、产业带动能力强,网络销售规模大、市场认可度高的电子商务龙头骨干企业,不断提升农产品上行能力。到2025年,组建培育2—3家技术先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区域骨干农产品流通企业和电商企业。

第二节 提升农产品销售能力

建立健全农产品网络销售服务体系。围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加强与邮政、供销系统的现有资源整合和运用,积极培育县级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引导其牵头联合全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主体、带动小农户,统筹组织开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品牌、认证等服务,加强供应链管理和品质把控,加强与省内外大型电商平台合作。统筹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产品网络销售服务体系,满足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电商培训、加工包装、物流仓储、小额信贷等服务。融合线上线下渠道,大力发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农产品网络销售模式,鼓励运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销售农产品,重构传统批发零售渠道,培育优质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探索设立市、县两级优质特色农产品体验直销中心,探索创新农产品优质优价销售新模式。

加强农产品销售终端建设。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步伐,新建或升级改造二级农产品批发市场1个,各乡镇至少建成一个标准化农贸市场。以市(特区、区)为单元,在主城区分别建成1个上联生产、中联流通、下联终端的城市农产品共同配送中心。鼓励国有流通市场主体通过自建、收购兼并、联盟合作等方式整合社区生鲜农产品零售网点资源,建设运营社区惠民生鲜超市;鼓励引导电商平台在社区及团购服务网点设置智能生鲜自提柜等末端配送设施,开展“无接触配送”。

深化农产品产销对接。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打造市县乡村四级现代农产品流通服务网络。着力提升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三大环节运营水平,积极应用新媒体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提升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市场,培育壮大流通型企业、农村经纪人队伍、农村电商三大销售主力,大宗产品通过龙头企业对接大宗市场、零星产品通过互联网对接电商市场,巩固市内消费市场,加快拓展省内市场、东部市场和“黔货出山进军营”三大市场,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提高我市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力提升供销社服务“三农”能力,深入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和绿色农资供应综合服务。到2025年,营业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的农产品经营龙头企业实现零突破,营业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电商企业达到10家以上,建成省内三级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5个。

充分利用好惠民生鲜帮扶模式。政府主导,政企联合,统筹谋划,在全市推广复制惠民生鲜商超运营模式。支持六盘水市供销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水城区供销社电子商务公司和水城区农投公司加大布点建设力度,探索有效运营模式,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坚持增量与存量并举,立足惠民民生保本微利的公益性本质,严格执行惠民生鲜商超体系管理办法及考核细则,划定惠民生鲜销售专区、实行政府指导价、建立采购标准、安全监测和质量溯源管理制度,切实扩大农产品销售,有效保障基本民生物资供给。

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围绕“凉都三宝”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凉都弥你红”“凉都水城春”“凉都好菌”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通过“直播带货”“黔邮乡情”“一码贵州”等销售平台,带动提升六盘水农特产品知名度和销售量。加强品牌监督管理,提升凉都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围绕现有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产品,补齐产业分拣、预冷、储存、配送各环节短板,打通农特产品生产、加工、预冷、包装、流通、销售等重要节点。推进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和产品培育。着力推进盘县火腿精深加工项目、黔年味肉食品产业融合项目、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园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人民小酒”酿造工艺和市场占有率,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白酒加工基地。2025年,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达到180亿元。

明确产品品牌的责任主体和营销主体,充分用好各类宣传资源及农博会、农交会等展会平台,全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宣传推介,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细化标准化生产和流通操作规程,扩大农产品知名度。

专栏4:全市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出省集散中心

1.城乡商贸市场

重点推进六盘水市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六枝特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盘州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加工园、盘州市小商品批发市场、盘州市平头山汽车配件批发城、高铁东站综合集贸市场建设项目、六盘水市东部城区汽车交易市场建设项目、水城经济开发区农特产品交易中心、钟山凉都社区生鲜连锁智能供应链、市级仓配一体化平台运营等项目建设。

2.农产品集配中心

改扩建水城猕猴桃、水城生姜、水城刺梨等重点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提高市场辐射范围。增强六枝特区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能力。

3.农产品集散中心

盘州市农产品交易中心提质升级。

第三节 增强乡村市场现代化发展能力

支持县域企业数字化、连锁化转型。支持六盘水市县域重点商贸流通企业通过组织创新、资源整合做强做大。加强与供销、邮政、快递和农村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在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当面的技术合作力度,强化数据驱动,推动产品创新数字化、运营管理智能化、为农服务精准化,加快转型升级。支持发展直营连锁、加盟连锁等经营模式,鼓励品牌连锁流通企业通过连锁或股权加盟,促进六盘水乡村商业网络连锁化。

支持大型企业开展供应链赋能。鼓励大型电商、邮政、快递和商贸流通企业以县镇(乡)为重点,延伸供应链,推广应用新型交易模式,为中小企业、个体商户提供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销售分析、库存管理、店面设计等服务,增强农村实体店铺经营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培育农村新型商业带头人。支持六盘水市各县区开展新型商业带头人培育计划。举办创业创新和技能大赛,挖掘农村商业人才。利用各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师资团队等县域资源开展品牌设计、市场营销、电商应用等专业培训,强化实操技能,提高就业转化率。引入县域外智力、人力资源,加强跨区域人员交流学习,提升对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的就业创业服务水平。依托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载体和师资、标准、认证体系。推广农村商业网络公开课,共享培训资源。

加快发展产地市场体系。推进以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和田头市场为核心的产地市场建设,形成与农业生产布局相适应的产地流通体系。积极争取进入国家级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认定体系,提升价格形成、信息服务、物流集散、品牌培育、科技交流、会展贸易等主要功能。加快推进田头市场建设,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支持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发挥商贸流通对生产的先导性作用和连接城乡纽带作用,推动我市乡村振兴示范点(省级示范点3个、市级示范点32个,县(区)示范点40个)农业生产围绕市场需求,优化品种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规模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品牌,带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构建畅通、安全、高效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打造产加销密切衔接的农产品全产业链条,推动农产品按照消费需求进行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保障农产品基本消费,促进农产品中高端消费,满足农产品平衡充分消费需求。

提高农产品市场公益性保障能力。通过土地作价、投资建设、财政入股、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经营农产品的公益性批发市场建设,增强保供稳价和综合服务能力。采取入股参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等方式,建设改造产地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等,提高便民服务水平。与财政资金支持的农产品市场签订协议,明确市场公益性职责,持续增强民生保障能力。

第四节 全面促进农村消费

持续健全农村生活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六盘水市农村商业体系,改善县域消费环境,鼓励企业提供适合农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大力发展六盘水市农村生活服务业,需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服务资源、服务设施,加快各类服务载体的建设,着力完善县、乡、村服务网络和设施,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全方位满足农民服务需求。充分依托“万村千乡”农家店、乡镇商贸中心、农村集贸市场,规范商品供销渠道,完善餐饮、洗浴、文化等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充分依托我市现有的农村服务网络,持续加强与供销社系统的合作,汇集客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提供农资采购、农产品销售、追溯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传真打印、物品寄存、通讯、网购等综合服务;加强与邮政部门的合作,联合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企业,进一步提升融资、物流、通讯、追溯等服务功能。

创新农村生活服务模式。持续提高电子商务进入我市农村地区的质量,特别是进入农村生活服务领域,支持电子商务企业与农村生活服务企业深入合作,整合线上信息资源和线下服务资源,实现在线交易和线下服务的无缝对接。加快培育我市农村电商服务主体,改善市场环境、降低经营成本,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训、提升服务水平,重点支持小微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构建安全高效、便捷实惠的农村生活服务网络。增加农村电子商务企业综合服务功能,引导农村地区餐饮企业、流通企业等生活服务主体与电子商务平台加强合作,探索“线上推广、交易+线下体验、服务”的新模式。加快构建农村生活服务信息共享体系,加大农村生活服务基础设施信息化改造的力度,加大力度建设或改造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改造农村电子商务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提升信息化管理、电子化交易等服务水平。

支持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消费品。通过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大数据分析,了解农民消费特征,支持消费领域平台企业挖掘市场潜力,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促进农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完善商贸基础设施,改善耐用消费品等使用环境。

统筹城乡生活服务发展。坚持以城带乡,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加快建立完善县乡村协调发展的生活服务网络,促进城乡要素加速流动,增强城乡互动,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优化政策环境,吸引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六盘水市农村生活服务业,健全农村生活服务网络,补齐农村生活服务短板,促进城乡生活服务均衡发展。着力保障农村基本生活服务需求,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和运营农村生活服务企业,鼓励农民入股经营,分享发展收益。加快建立完善县、乡、村协调发展的服务体系,支持我市有实力、信誉好的市场主体直接到乡村设立经营网点,直接向农村居民提供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在服务消费上的差距。在城郊结合部适时建设农民生活服务站,提供日常用品销售、快餐、理发、大众洗浴、衣物织补、修理、废旧物资回收等服务。在六盘水市经济较发达的乡镇探索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农机租赁、洗浴、美容美发、幼儿看护、家电维修、健身等一体化服务。

规范农村市场秩序。深化监管一体化合作,推进规则体系共建、设施互联、信息互通、信用互认,整合、充实、升级公共监管平台,实现一网多能、跨区域服务。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执法协作,推进执法信息互通共享,提升执法效能,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管体系。加大执法力度,落实企业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和质量承诺制度,督促企业履行主体责任,引导和监督各类经营主体依法规范经营。积极探索推进农村市场追溯体系建设,支持第三方追溯技术服务企业(平台)开拓农村市场,鼓励发展“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打造可追溯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可追溯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利用追溯体系推进农村市场打假工作。落实举报投诉奖励措施,依法统一公开执法信息,面向社会提供查询服务,引导农村消费者积极举报投诉,为广大群众提供畅通便捷的举报、投诉、申诉和咨询渠道,充分发挥举报投诉的监督作用。

第五节 持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

持续开展消费帮扶。鼓励大型商超、批发市场企业与全市易地搬迁安置点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联系相关部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搬迁安置点所在地农产品,持续扩大安置点配套产品和服务消费规模。统筹利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支持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电商运营中心和基层(乡村)电商服务站点,为移民新村电商经营者提供产品开发、包装设计、网店运营等专业服务。鼓励搬迁群众创办网店,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与销地商超企业、批发市场等建立直采直供关系,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支持安置点特色农产品申报“六盘水名牌农产品”和申请绿色、有机、无公害、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加大对安置点产销对接帮扶。线上线下结合扩大产品销售,建立与省内外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沟通联系机制,解决易地扶贫安置点农产品销售问题。引导农产品加工产能向安置区周边聚集,将有条件的安置区纳入产业园体系,推动搬迁户与带贫主体建立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搬迁群众通过创办网店、参与快递物流等方式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发挥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等机制作用,积极合作建设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在安置区因地制宜设置一批扶贫公益性岗位;广泛吸纳搬迁群众参与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第五章 抢占实施数字经济战略商务发展新机

第一节 打造数字商务模式

开展智慧商圈建设。积极发展商品和服务全景展示、网订店取、移动支付、智能配送、实时评价、先行赔付等新型商业模式,为传统实体商家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网上购物与实体店体验相结合的消费新模式,实现商圈线下实体商业与线上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增强商圈消费吸引力,使六盘水主城区以外的消费者与主城区商圈建立更加紧密的消费关系。通过与各大电商平台和推广渠道无缝对接,将六盘水商圈消费扩展到县区、走向省内,成为省级区域消费中心。扩大信息消费,加快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鼓励发展“线上经济”“宅经济”等新业态,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改造提升和培育发展一批消费聚集区,争创文化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促进“传统零售+融合创新”。引导传统商超、餐饮、加油站等企业打破行业领域的界限,开展共享员工、共享渠道、共享产品等业态探索,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同时增加消费者的购物选择。鼓励零售企业跨界转型,多业态叠加,加大体验式情景商业业态比例,增强视觉吸引,提高个性化品牌互动频次,改善客户的购买和服务体验。强化实体商业传递信息的能力,强化与消费受众对话沟通的能力。积极发展多形态、多元化旅游商品,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购物街区和场所。加强进口商品供给,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发展“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大力推动电商体系建设。积极实施电商驿站建设,推进电商站点分类整改,整合物流快递、包裹收发、金融服务、网络购物等功能,使农村网店成为农产品网上销售的重要流通窗口,形成“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的网店模式。围绕猕猴桃、刺梨、茶叶、食用菌、生态牧业、蔬菜、中药材、生态渔业等生态特色优势产业和500亩以上坝区,完善农产品电商供应链,建立健全“基地+站点+产地预冷+网格化销售”一体化运营体系,推动农村电商上行规模稳定增长。

加强电子商务主体培育力度。发挥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特色网店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鼓励电子商务领域创新创业。加大电商产品打造强度。鼓励市县差异化发展,市级打造安全、健康、干净、放心的凉都绿色农产品公共品牌。县区打造“地名+品名”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提升农业产业形象。围绕茶叶、猕猴桃、刺梨等优势产业,每个县区每年集中力量推出1—2个网络爆款产品助推产品品质提质增效,增加产品网络销售。

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产业链条,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吸引国内外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在六盘水市设立区域服务中心和仓储基地。推动我市电商产业园转型升级,建立市县两级电商智慧云仓供应链体系,实现集中仓储、高效分拣、快速配送、商品展示等仓配一体化功能。“十四五”期间,培育电商集聚平台(园区、电商村)10家,孵化示范电商企业10家,培育电商品牌10个,每年培育3—5家左右以电商为主要销售渠道的商贸企业上限入统。

第二节 发展智慧物流

加快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鼓励商品市场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商贸物流中心、仓储基地和配送中心,引进、培育一批服务优质、运作高效的物流企业,完善运输、装卸、加工等流通设施建设,加快流通设施标准化应用,提高物流科技水平。鼓励建立统一规范的物流信息平台,优化配送流程,提高运行效率。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实现物流实时跟踪和可视化管理,增强物流安全性和精准性。鼓励商品市场与机场、车站、港口、仓储基地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流通节点衔接,开展多式联运,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

积极推行定制化服务。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开展商品市场定制化服务。鼓励农产品市场建立稳定的货源基地,积极开展农产品订单服务,提高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效率提高。鼓励工业消费品市场根据消费需求开展定制或轻定制服务,大力推行买手制并建立买手制专营店,解决商品低端过剩与高端不足的矛盾。鼓励生产资料市场加强与生产企业对接,开展大宗类商品预售服务;推动整合中小企业对大宗类商品的消费需求,将有效订单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按需生产。通过定制化服务推进以销定产、以销定进,稳定产销关系,减少社会库存,降低经营成本。

实施平台经济发展战略。鼓励商品市场掌握消费变化与趋势,开展商品供应分类管理,满足消费升级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推动商品市场与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引导产业优化重组。以产品和产业链为基础,加强资源协调与优化配置,建立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整合既有的平台资源,促进服务功能集成与高效,加快商品市场平台化发展。推动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程集约化发展,形成稳定的产品和产业生态圈,实施以商品市场为核心的平台经济发展战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

第三节 实施数字服务创新工程

支持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推动我市零售业从单一渠道向复合渠道、多业态叠加等新模式发展,建立覆盖实体店、电子商务、移动端和社交媒体的全渠道零售新体系。鼓励网上零售开设实体展示店、体验店,提供退换货和到店取货服务。鼓励支持互联网企业加强与实体店合作,将线上交流互动与线下真实体验相融合,拓展服务体验、创新体验。创新无接触消费模式,鼓励在线开放课程、互联网诊疗等服务,促进健身、旅游等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引导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线上线下消费高效融合、大中小企业协同联动、上下游全链条一体发展。引导我市实体企业开发更多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加快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促销活动,促进品牌消费、品质消费。鼓励引导餐饮、零售企业加大对线上销售的重视,利用APP、第三方电商、微信小程序等,推动企业创新运营模式。运用“一码贵州”及其他电商平台,积极组织我市企业入驻,参加省商务厅开展的“双品购物节”,全力推动“宅经济”快速发展。

支持创新融合的黔菜发展模式。加快线上线下融合,推动传统“凉都”黔菜餐饮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水城古镇、川心小区、六枝特区东方龙城3条美食街区、人民广场、川心小区、万达广场城市商业综合体等餐饮聚集区的数字化运营水平。构建团体餐饮供需数字化平台,大力推动团体餐饮创新升级。促进种养殖、加工、配送、餐饮、商贸相互配套、相互支撑的产业联动融合发展。加强市县区中转、分拣冷藏仓库及冷链配送车辆绿色通道建设,提高生鲜农产品、预包装食品、标准化餐食的冷链物流配送的效率和品质。

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网络。夯实六盘水市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和服务,为医疗、食品等关乎民生的应急物资提供配套完善的储备场地,便于集中采购、储备、调拨、运输等。应急物资储备场地,多点布局,便于在后期运输环节中提高投放效率。根据我市物流企业的规模和运力,尽可能将更多企业纳入到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中,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等级和紧急程度,形成运力的合理编组和梯次配备,以便在最短时间内迅速集聚足够的运输能力,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做到集中调配和统一指挥。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突出民生保障,建设平急结合、军民融合的应急物流网络体系,制定科学完善的应急物流保障预案确保特殊时期生活必需品“找得到、运得进、调得快”。

推行“社区团购+集中配送”。鼓励各街道、社区会同相关电商企业共同开设蔬菜自提点,由电商企业按约定时间将网购产品装车、配送到小区自提点。鼓励引导我市惠民生鲜、佳合、广汇等商超转变经营模式,灵活推出社区团购生活物资套餐。由街道、社区组织开展代购,错峰到商超集中统一采购,及时配送发放到社区居民。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直供小区,由街道、社区组织居民集中订购,实现“无接触式”配送。支持我市县区重点保供企业提前制定应急保供预案,根据辖区居民消费习惯,推出果蔬、肉蛋、粮油、日化等多样化套餐包,确保满足特殊时期居民生活物资需要。

第四节 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赋能

扶持数字商务技术创新。持续开展数字商务企业培育和动态管理,引导六盘水市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发挥产业集聚优势。着力推进商业科技发展,鼓励企业积极开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商务领域应用创新,拓展电子发票、电子合同、电子档案应用范围,提升无接触服务、云展会等新兴商业模式和场景应用水平,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支持打造六盘水市具有典型创新性和发展潜力的数字商务行业龙头和领军企业,通过探索创新扶持政策、遴选商业科技创新项目、编发商业科技应用案例等方式,有效增强商务领域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强化数据资源赋能效果。深入推进商务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和电商大数据共建共享工作,持续推进商务领域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有序共享,合力完善电子商务统计监测体系,形成定期共享和双向反馈工作机制。统筹数据共享需求,加强与省商务厅相关业务部门纵向联动,确保系统连得上、数据跑得通,挖掘商务数据重要价值,加强电子商务统计分析和运行监测能力,配合做好电商大数据比对和反馈工作,共同推动电商大数据共建共享做深走实。

做优数字商务公共服务。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深入开展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惠民惠企行动,鼓励电商平台企业积极推出面向传统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普惠性数字化转型产品和服务,构建“政府引导—平台赋能—多元服务—广泛参与”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联合推进机制。持续完善电商诚信体系建设,推动电商企业开展诚信承诺、建立诚信档案,引导企业规范健康发展。依托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开放相关政府信息资源,汇聚优质服务资源,推动服务直达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和行业组织等作用,组织企业积极参与信用共建,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诚信氛围,享受惠企服务,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

做强数字商务人才培养。建设数字商务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面向市场的数字商务精品云课堂,培育数字商务专业师资,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数字商务培训,提升数字商务从业人员职业能力。推动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用联动,培养专业化、复合型数字商务人才。积极完善本地数字商务人才培养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培训,加大农村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推出一批农村电商创新创业“带头人”。

第六章 做出生态文明建设商务新绩

第一节 推进流通主体绿色发展

推进绿色商场示范创建工作。以我市建筑面积十万平方米(含)以上的大型商场(购物中心、超市、家居建材店、百货店等业态)为创建主体,鼓励十万平方米以下的商场门店和其他各类零售业态积极参与。通过创建打造一批提供绿色服务、引导绿色消费、实施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商场,促进绿色消费,践行低碳环保,推动绿色发展。

推进商务重点领域禁限塑工作。重点聚焦我市商场、超市、集贸市场、餐饮、住宿、展会、电子商务、外卖等重点领域,大力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料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推广使用生鲜产品可降解包装膜(袋),在餐饮外卖领域推广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秆覆膜等生物基产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抓好抓实“商务领域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报告制度”,加强组织实施、宣传引导和报告信息质量审核等工作,逐步实现法律规定的报告主体应报尽报,为商务重点领域禁限塑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监督管理手段。

开展商贸流通企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指导和督促超市、农贸市场、专业市场等商贸流通企业贯彻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求企业加强宣传教育,建章立制,配置相应设施设备,落实垃圾分类收运机制。

第二节 促进商贸物流绿色发展

推广绿色包装,引导建立逆向物流回收体系。鼓励我市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外卖等商贸流通企业推行《流通领域绿色包装通用规范》,使用标准化、可循环利用和可降解的包装材料,推动包装减量化资源化;建立包装生产者、使用者和消费者在内的多方协同回收体系,提高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率。

推广降能减耗高新技术装备设备运用。鼓励我市仓储企业在仓库选址、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使用节能型建筑材料、产品和设备,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大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应用推广,发展绿色仓储。鼓励物流企业合理组织、配置物流配送路径,降低车辆空驶率,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发展绿色运输。

优化物流配送组织方式。推广应用标准托盘、周转箱(筐)及一贯化作业,建设托盘、周转箱(筐)循环共用体系。鼓励发展集中配送、统一配送、批量配送等集约型配送模式,鼓励资源整合发展共同配送和共配网点布局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夜间配送、分时段配送。

第三节 构建新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加强行业秩序监管。严格落实《固废法》和《贵州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指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制定推行规范行业秩序的政策措施。支持行业协会组织推行自律管理。通过规范行业行为,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运转高效的再生资源市场环境。

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培育一批回收网络健全、产业规模较大、研发能力较强、技术装备先进、经营管理规范的重点企业,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连锁化、产业化和规模化,促进行业现代化发展。支持以供销社系统和民营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为主体,构建覆盖城乡、互联互通、运转顺畅的废旧家电、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网络,打造再生资源应收尽收聚集渠道。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两网融合”。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建立与垃圾分类清运相配套、可共享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加强垃圾分类收运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效衔接。

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回收领域应用,推动建设网上市场,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经营网络化、生产智能化、服务远程化。

开展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与卫生健康部门协同配合,加强输液瓶(袋)等医疗机构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工作的管理和指导,明确企业回收利用的工作流程、技术规范和要求,实现收集、贮存、交接、运输及处置全过程闭环管理,定点定向,全程追溯。做好输液瓶(袋)等医疗机构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企业确定工作,定期对社会公布企业名单、处置种类和联系方式。

第四节 推动电商企业节能增效

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引导电商企业严格遵守《电子商务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塑料污染治理、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要求,合法合规经营。引导和要求电商企业积极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深入实施统计评估制度,主动公开一次性塑料包装减量替代方案,自觉接受公众和社会监督。

提升低碳环保水平。引导我市电商企业积极应用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和设备,做好办公经营场所、网络机房、仓储和物流配送的绿色建设和改造,建立健全绿色运营体系。引导电商产业园区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改造升级,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园区优化环境管理、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资源循环利用,带动园区企业绿色发展。

增强数字化低碳运营能力。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鼓励我市电商企业继续采用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网上签约等低碳运营方式,提高线上线下协同工作效率。支持电商企业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供需匹配,提高库存周转率,推动多渠道物流共享,应用科学配载,降低物流成本和能耗。

推动快递包装减量循环应用。鼓励我市电商企业通过产地直采、原装直发、聚单直发等模式,减少快递包装用量。引导电商企业与商品生产企业合作,设计应用满足快递物流配送需求的商品包装,减少商品在快递环节的二次包装。引导电商企业与快递企业合作,提高包装产品与寄递物品的匹配度,共同落实快递包装相关标准和规范,减少过度包装、随意包装,加大低克重高强度快递包装纸箱、免胶纸箱用量。鼓励我市电商企业参与快递包装循环利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并积极推广应用,与快递企业、商业机构、便利店和物业服务企业等创新合作,建立可循环快递包装回收渠道,探索建立上下游衔接、跨平台互认的运营体系。推动生鲜电商企业在同城配送中推广应用可循环配送箱、可复用冷藏式快递箱等。

第五节 提高绿色发展能力

落实电商平台绿色管理责任。督促指导我市电商平台报告其自营业务产生的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回收情况,通过制定平台规则、服务协议,开展宣传推广等措施,引导平台内经营者减少、替代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并向社会发布执行情况。指导电商平台企业定期对平台内经营者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情况开展调查,按要求上报评估情况。支持电商平台积极对接绿色包装供应商,为平台内经营者提供网络集采服务,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产品。

扩大绿色产品销售。支持我市电商平台扩大节能、环保、绿色等产品销售,设立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加强集中展示和宣传。积极发掘六盘水市绿色优质农产品,主动对接电商平台,扩大绿色农产品,尤其是“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网上销售。引导电商平台挖掘绿色消费需求,与品牌商合作对产品和包装开展绿色设计,打造绿色品牌。

发展绿色生活服务。引导支持农家乐多元化绿色经营,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等方式发展农家乐,开发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乡村旅游服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休闲娱乐、保健养生等领域拓展,形成餐饮住宿与文化、养生等服务相融合的消费形态。鼓励客栈民宿提供特色服务,配合具有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魅力村庄和宜游宜养的森林景区建设,完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强化服务功能,着力发展乡村酒店、客栈民宿、自驾露营等住宿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符合当地民俗习惯的多样化、专业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

积极引导绿色消费。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创建绿色商场,促进绿色产品销售,扩大绿色产品消费。支持我市电商平台建立积分奖励、信用评分等机制,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商品、使用绿色包装或减量包装,参与包装回收。引导电商平台开展以旧换新等绿色环保主题促销和教育宣传活动,传播绿色环保理念,增加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知。鼓励电商平台开展绿色公益活动,提升消费者绿色环保意识。

专栏5:生态商务项目

1.绿色商场创建与提升

支持我市建筑面积十万平方米(含)以上的大型商场(购物中心、超市、家居建材店、百货店等业态)开展省级或国家级绿色商场创建工作,按国家标准和要求,每年节能减排10%。

2.环保袋、纸袋推广项目

通过醒目的绿色低碳环保标语以及不定期开展的“变废为宝”“垃圾分类”等活动向消费者宣传使用环保袋购物消费。到2025年,我市90%以上的商家使用环保袋、纸袋。

3.推进循环供应链体系

加大对节能环保供应商的招引力度,引导我市商圈为从事环保回收类的商户给予更好地展示位,安装电子回收设备。大力推进以旧换新,对散装食品减少过度包装。

第七章 推进新型城镇化高效发展

第一节 加大城镇消费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市消费设施。把握城市消费理念变化,结合我市居民消费习惯和城市布局,培育覆盖人民广场、川心小区、万达广场、水城古镇等区域的市中城区核心商圈,鼓励六枝特区、盘州市将街心花园、红果城区东湖培育为核心消费商圈,通过提升建设钟山区水城古镇、川心小区、六枝特区东方龙城3条美食街区以及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集聚商业资源,推动餐饮集聚消费,增强市场活力,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提升现有城市商圈发展质量,推进“商业步行带+入口展示景观区+绿荫休闲景观区+中心广场景观区”模式建设。加快三线文化创意小镇、三线文化长廊、水城古镇等建设改造提升。因街施策、多措并举,尽快吸聚人气,重振街市繁荣。优化营商环境,结合钟山区凉都印象城智慧商业综合体项目、盘州市恒立大世界商业综合体项目整体定位,加强精准招商,大量引进优质商贸企业。在各县域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建设一批集生鲜交易、社会餐饮、家政服务、美容美发、幼儿教育等生活服务功能的商业设施综合体。积极培育夜间消费产品体系,逐步丰富夜间经济消费业态。加大各景区的夜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持续抓好助推夜间经济发展服务的相关工作。鼓励重点街区及商场、超市、便利店延长营业时间,积极促进夜间产品多元化,发展夜间经济区。老城区、历史街区或者居民较少的独立区域,配备夜间设施,引入歌剧院、剧院、博物馆、美术馆、商业性画廊、电影院、酒吧、餐馆等业态,形成较为独立的商业生态;推进有条件的文旅场所延长开放时间,开设晚间艺术讲座、沙龙,举办夜读会、夜间赏艺会等活动,以满足多元需求。构建以“夜景、夜演、夜宴、夜购、夜娱、夜宿”六夜为主要内容的夜游产品体系。在条件成熟的景区、河流、湖滨、湿地公园、古镇开发水秀、主题 光影秀、声光电大型演出等夜游项目,丰富文化、体育、竞技、表演、康养之类的产品,形成夜间经济集群。

专栏6:部分城区商务功能提升项目

强化钟山片区金融会展、商业购物等服务功能。强化水月片区商务办公、现代物流等产业带动功能。持续完善双水片区商业购物环境,不断增强生活服务功能。

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加快推动牂牁江飞行小镇建设项目、野玉海康养小镇、水城古镇等特色商贸小镇和乡镇商贸综合体升级改造提质,以便利、高效、安全、实惠的消费环境,促进农村消费潜力释放。全市所有乡镇全面加快开展乡镇农贸市场改造,与有关部门有机配合,有效解决各乡镇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路为市、以街为市、占道经营、人车混乱的局面,彻底整治市场“脏、乱、差”状况。积极培育网络、定制、体验等消费新模式。进一步拓宽农村消费市场,引导优质商品和服务向农村延伸。推广智能溯源电子秤、信息公示屏等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农贸市场交易数据平台,实时采集交易时间地点、金额数量、产品数据等信息,实现交易过程可还原追溯。重点在大用镇、石桥镇、英武镇、发耳镇等布局商贸物流类小镇。

第二节 培育城乡消费新增长点

培育新型消费。培育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多业态聚合、多场景覆盖为特征的新型消费,打造消费新增长点。发展商品消费新模式,鼓励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发展。支持消费领域平台企业加大创新力度,运用新技术打造数字消费新场景,培育更多“小而美”网络品牌。拓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应用面。推动生活服务智能化,加快促进生活服务业上线上云,引导企业丰富线上服务供给,优化到店与到家双向服务模式体验。加强智能服务终端建设,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

加快消费市场主体培育。紧盯我市重点企业和重要商品销售,鼓励支持重点商贸企业开展促销活动、新业态培育、推行集中结算以及发展品牌连锁化;重点培育销售额大、占比高,提升当地消费持续增长且影响较大的企业,掌握其经营动态,帮助开拓消费市场,促进重点商贸企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支持我市大中型批发企业由一般的商品经销向总代理、总经销转变,发展现代商业代理制。加快发展总部贸易,鼓励和支持总部企业开展实体化经营。鼓励零售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提高自营商品比例,加大自主品牌、定制化商品比重,深入发展连锁经营。推动落实以惠民生鲜超市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政策,加强规划引导,完善便民消费网络,优化便利店布局,打造社区便民消费。“十四五”期间,每年优化培育上限入统批零住餐50家左右,全市新增连锁化经营的便利店200家以上。

实施消费扩容提质大行动。以扩大和创新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升级,着力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工程,支持我市城乡社区设立家政服务网点,多方式提供各类生活性服务,鼓励发展针对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探索“平台+管家”服务新模式,加强家政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以家政服务业信用体系为切入点,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家政服务体系,培育“六盘水家政”服务品牌,培育具有全省影响力的家政企业。发挥我市家庭服务业协会行业自律作用,逐步规范家政行业经营行为,推动家政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制定符合六盘水实际的奖补政策,多途径开展以绿色智能商品、汽车、家电、家具、家装为主导的促销活动。以“农产品进城”带动农民增收提升消费能力,以“工业品下乡”便利乡村消费,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大力推进六盘水市消费商圈打造和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不断完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建设具有六盘水特色、促进商贸发展的消费设施,提供更优质的线下消费体验。鼓励大型商业综合体延长营业时间,激发消费潜力,促进夜间商业消费。到2025年,在全市范围内打造10个左右核心商圈。建设24小时社区服务商业设施,增强社区便民商业服务能力,提升消费便利度。

第三节 打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制度规则。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依法科学履行职能,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促进和保护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保障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着力创造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促进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坚持从实际出发,在规范增量政策的同时,坚持分类处理、不溯及既往。贯彻落实全国市场统一开放法规政策,加快建设竞争有序的统一大市场。进一步对标国际先进规则,破除阻碍商品合理流动和正常竞争的区域封锁和行业垄断规定,取消针对外地企业、产品和服务设定的歧视性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加快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现代流通发展制度。加强与现行法律体系和行政管理体制的衔接,提高公平竞争审查的权威和效能。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保障机制,强化自我审查和外部监督,及时纠正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

营造安心放心诚信的消费环境。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协同相关部门加强对我市重点企业的安全检查,严守安全生产底线。贯彻包容审慎监管理念,健全用户权益保护、产品追溯等机制,依法打击侵权假冒、泄露隐私等违法行为。推进商贸流通信用建设,建立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及商贸流通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和公示,依法发布失信企业“黑名单”,营造诚信兴商氛围。积极推进商贸流通投诉处理和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建立曝光平台,完善商贸流通领域重点行业消费警示制度。

规范二手车、报废汽车市场交易。严格执行二手车市场备案制度,依法登记交易市场、经营主体等基本信息,积极对接全省覆盖机动车生产到报废的全流程信息系统,加强市场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杜绝强制消费、欺诈经营、虚开发票等违法行为,实现车辆和交易来源可查、去向可溯、服务可监管。完善报废机动车回收利用体系,推动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回收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

推动成品油市场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厅关于石油成品油流通“放管服”改革工作要求,编制《六盘水市成品油零售体系专项规划》,加强对在营的油库、加油站供销能力的提升改造,增大覆盖范围,增强供给和应急保障能力。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推进我市空白乡镇零售站点建设,实现加油站点全覆盖。综合考虑居民收入、人口、汽车保有量、新能源汽车发展、城镇化进程、乡村振兴、公路规划及消费者对氢、电、气的需求,规划集成品油、氢、电、气于一体的综合零售站点。加快加油气站建设,完善成品油零售网络,全面提高成品油供应保障能力。在加油站、停车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场所建设充电设施,形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新能源汽车动力保障体系。

规范拍卖行业发展。严格规范拍卖业务许可的实施程序,完善拍卖企业年度核查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加强拍卖活动的监督管理,协助查处不具备拍卖资质企业开展的各种名义竞拍等变相经营性活动,将违法经营、假拍拍假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建立竞争有序、公开透明的拍卖市场。

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城镇基础设施。引进一批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质、丰富城镇文化内涵、推动城镇更新改造的项目,不断注入新鲜活力,推进城镇大提升。立足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这一根本,要谋划好城镇更新改造重大项目,以项目来吸引优强企业落户六盘水。

专栏7:消费促进重点项目

1.重点步行街建设、改造及升级

水城古镇、钟山区人民广场、黄土坡步行街、盘州市皓月广场、双水步行街、六枝特区街心花园、盘州市东湖步行街。

2.夜间消费聚集区提质升级

川心小区、盘州市夜市广场、六枝特区东苑小区

3.品牌商超建设工程

重点支持爱琴海、世纪金源、海底捞、星巴克、美宜佳等布局品牌连锁店,构建15分钟便民消费圈。

4.县域商业建设工程

以渠道下沉为主线,支持钟山区、水城区、六枝特区、盘州市开展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完善以县域商业为龙头、乡镇商贸中心为基础、村级便民店为支撑的农村商贸流通网络,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渠道,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村消费升级。

5.重点培育“凉都”黔菜餐饮企业

时羊、黔羊宴、乌蒙缘羊肉、黔味间酒楼、贵州生态康养美食公司、六盘水老地方餐饮服务公司等。

第八章 引导商务与旅游产业化融合发展

第一节 协同推进旅游产业质量提升

提升旅游产业商务发展质量。优化提升重点景区商务发展质量,提高“三线”文化、民族文化、高原冰雪运动、休闲避暑为特色,重点推进北盘江大峡谷、梅花山、水城古镇、野玉海、月照养生谷(月照攀岩小镇)、百车河、大河堡、韭菜坪、金盆天生桥、盘州古城、乌蒙大草原、娘娘山、哒啦仙谷、丹霞山、妥乐等景区的商务服务质量和水平。从而为六盘水特色多元化旅游产品供给体系的形成助力。

协同推进旅游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协同交通部门推动干线公路至景区旅游公路交通建设,助推旅游公交和景区交通无缝对接,完善“快旅慢游”交通服务网络。加快推进旅游景区道路、旅游厕所、旅游引导标识体系等设施,支持环保、卫生、急救、体育、安全、消防等各类配套设施建设,协同推进森林步道、城市绿道、登山步道、交通驿站等运动休闲设施建设,协同文化旅游部门推动主要旅游集散地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提高其商务服务能力。鼓励景区景点、重点街区、商场、游乐园、餐饮、超市等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在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增设休闲健身、体感游戏、电子竞技等服务项目,培育苗族、彝族、布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餐饮,增设特色乡土菜、药膳、养生套餐等原生态餐厅餐馆。配合文旅、监管部门做好旅游接待单位的食品安全检查和食品违法经营专项检查,支持建立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服务站,配合工商、文广旅等部门健全和完善文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和旅游投诉处理综合协调机制,加强文旅市场治理,严厉打击旅游违法违规行为,提高旅游市场的商务服务能力。

协同打造特色鲜明的会展城市品牌。依托消夏文化避暑旅游季、冬季旅游滑雪季、“六马”等赛事,以及妥乐论坛、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数博会分会场、中国凉都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等展会号召力与影响力,改造提升区内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相关服务设施,积极开展多场配套活动,提升六盘水会展品牌综合竞争力,培育打造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全国性会展城市。

第二节 提高住宿业发展质量

科学规划,优化住宿业结构。将住宿业发展纳入六盘水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发展重点,优化酒店布局,引导住宿业有序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支持大众化产品开发,积极发展经济型酒店、民俗酒店、“农家乐”、家庭旅馆等,更好地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宿需求。依托六盘水市住宿行业协会组织建立住宿业景气指数发布制度,内容包括企业总数、房间总数、房间入住率、客房平均销售价格等,引导住宿行业结构调整。

发展经济型酒店,推动住宿业连锁化经营。坚持存量转化和集约发展原则,加快资源整合,促进经济型酒店品牌化和连锁化发展。积极引进中端品牌连锁酒店,实现经济型酒店的广覆盖,发展特色精品民宿乡村客栈,扩大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车队等规模。认真贯彻《经济型饭店经营规范》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创建“绿色饭店”,推进住宿业节能环保。积极协调财政、税务等部门制定鼓励和优惠政策,支持“绿色饭店”的创建与发展。引导住宿企业把节水、节电、节气、安全、环保作为重要发展途径,大力强化内部管理和挖潜,广泛运用安全系数高、应用效果好、质量可靠的节能减排技术,提高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节能设备的采用率和推广度,特别要做好节能潜力较大的空调、电梯、照明等设备的更新换代。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垃圾、污水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引导行业走低碳化发展之路。

培育自主品牌,延伸产业链。引导支持我市在经营规模和效益方面位居行业前列、竞争优势明显、品牌影响力强、经营网络覆盖面广的住宿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创新发展。通过举办全国以及国际性住宿业会展活动,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宾馆饭店专用产品,培育一批特色宾馆品牌。大力开展饭店优质服务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培育一批品牌饭店企业、优秀企业家,扩大品牌示范和带动效应。支持品牌饭店企业做强宾馆餐饮服务、婚庆服务、会议服务,发展宾馆饭店专用产品基地、优质原辅材料基地,积极推进住宿业与文化、体育、旅游、会展等相关产业融合,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

改进完善服务,拓宽营销方式。改善内外部环境,增加服务项目,完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保证顾客住宿消费安全、卫生、便利、舒适,充分拓展中低收入群体消费需求,促进旅游住宿消费、休闲度假消费、节假日消费、“农家乐”消费。以大型展会为平台,吸引省内外客商,培育新型和综合性消费模式,扩大住宿消费。以顾客满意度为基准,以个性化服务为方向,进一步开发服务项目,创新服务方式,针对我市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采取差异化促销措施,实现淡旺时段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在线服务、网络预订、网上支付、自助订房结算等网络营销方式,降低交易成本,引导市场不同层次的消费选择,密切供需对接,便利居民消费。

第三节 发展“凉都”黔菜餐饮产业

加强“凉都”特色黔菜产业市场主体培育。以扶优扶强、做大做强为原则,筑牢“凉都”特色黔菜产业链发展基础。进一步挖掘水城羊肉粉、水城烙锅、黑山羊汤锅、盘县火腿等本土特色美食文化,积极引导凉都羊肉粉龙头企业转化发展思路,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在品牌推广、食品安全标准、产品口味等方面开展有效探索,壮大产业规模,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走向全国目标。

通过组织全市具有代表性的特色美食商家、省内特色美食小吃、非遗美食等商户参展,集中展示传统特色美食魅力和影响力。发挥好政府行业引导基金的作用,重点培育以时羊、黔羊宴、乌蒙缘羊肉、黔味间酒楼、贵州生态康养美食公司、六盘水老地方餐饮服务公司等处于供应链关键节点的优强企业做大体量。支持企业拓展食材采购、冷链配送、商品贸易、信息整合等服务功能,加强对消费趋势变化的应对能力,做精业务。大力扶持能“走出去、站得稳、叫得响”的“凉都”特色黔菜餐饮企业,利用市场需求拉动农产品种养殖、冷链物流运输相关产业发展,做广市场。协同文广旅部门争取创建1—2个国家级地方特色餐饮品牌,2—3个省级地方特色餐饮品牌。

推动“凉都”黔菜消费载体升级。加强对“夜间经济”餐饮服务单位关键环节的控制和厨房设施、设备的检查,加强“夜间经济”餐饮服务单位日常监管。在我市主城区和各县区核心消费圈和生活圈周边开展夜间经济聚集区、美食街区打造改造提升工作,推动商旅文联动,打造消费升级平台。指导人民广场、川心小区、万达广场、水城古镇、六枝特区东方龙城、盘州市将街心花园、红果城区东湖等商业综合体丰富餐饮供给质量,提升消费便捷体验,突出差异性和便捷性吸引消费人流,推动商业综合体提质增效。推动<旅游+“凉都”黔菜>深度融合,依托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娘娘山、乌蒙大草原、牂牁江湖滨旅游度假区等景区名气,精心策划美食与美景的营销内容,将旅游流量转化为餐饮销售量,精心打造旅游景区特色餐饮聚集区。

丰富餐饮供给渠道。在全市大力开展国家级、省级钻级酒家评定和“凉都”老字号餐饮企业评选,打造一批消费者认可的高品质“凉都”黔菜名店、“凉都”黔菜老店。大力研发具有六盘水本地特色的半成品餐饮、短保质期冷链食品等标准化简餐,推动特色餐饮工业化、标准化、连锁化,增加标准化餐饮商品供给。丰富“凉都”黔菜品牌推广渠道,开展“凉都黔菜黔酒”整合推广营销,认真办好“中国凉都·六盘水生态美食节暨文化旅游商品展”黔菜美食季等一批省级餐饮促消费活动。

专栏8:商务与旅游融合发展工程

1.旅游景区商务服务创建工程

协同提升盘州市妥乐古银杏—乌蒙大草原创建5A级旅游景区,钟山区梅花山山地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商务质量和水平。

2.景区商务服务提质工程

重点协同推进牂牁江旅游景区、廻龙溪景区、牛角布依风情景区、郎岱古镇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梭戛箐苗生态文化风情景区、妥乐古银杏生态文化旅游区、乌蒙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娘娘山旅游景区、哒啦仙谷旅游景区、大洞竹海旅游景区、玉舍森林公园景区、百车河景区、米箩景区、北盘江高家渡景区、真龙山景区、凉都高原比女街景区、梅花山景区、韭菜坪景区、三线博物馆景区、月照养生谷景区等提质改造。

3.协同打造旅游商品品牌及特色系列产品

人民小酒、刺力王系列产品、水城羊肉粉系列产品、杨老奶火腿系列产品、初好刺梨系列产品、夜郎风水城农民画系列、水城春茶、岩脚面、问候自然食品(黑苦荞沙琪玛)、郎岱枸酱、凉都跑山猪、布彝苗刺绣(蜡染)、凉都凤凰菊花、凉都梭罗玉系列产品等。

4.旅游民宿集群项目商务服务体系示范工程

协同提高六枝落别乡牛角村、盘州坪地乡小树林村、水城区蟠龙镇百车河村、钟山区水城古镇等一批特色民宿集群的商务服务供给质量。

5.旅游特色小镇服务设施工程

积极引导提高六枝落别小镇、岩脚古镇,盘州胜境古镇、盘州古城、竹海康养小镇,水城百车河温泉小镇、野玉海海坪彝族风情小镇,钟山水城古镇、南开跳花小镇、300#记忆小镇、六枝牂牁江飞行小镇、盘州乌蒙运动休闲小镇、水城鞭陀小镇,钟山区月照攀岩小镇、六枝郎岱古镇、水城龙场茶叶园区白族风情小镇、米箩小镇等商贸服务设施建设质量。

第九章 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创新发展

第一节 培育优势产业

构建畅通贸易体系。立足贵州“西大门”区位优势,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构建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出口等各个环节内外循环畅通的现代化市场流通体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开拓国际市场为目标,结合市七大产业板块,打造上下游联动的全产业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促进内外市场和规则衔接,创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供应链生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互促体系。

培育外贸经营主体。制定培育外贸企业成长计划,培育一批聚焦主业、专精特新的外贸企业。每年新增5家以上进出口实绩企业。支持制造业、批发零售、商贸服务业等各行业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开展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每年新增注册外贸备案企业20家以上。鼓励国有龙头企业、专业代理企业向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转型发展,培育1家外贸综合服务重点企业,为更多中小微企业提供报关、结汇、退税、融资、物流等一站式专业服务。

培育外向型产业集聚区。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主阵地,创新管理制度,提升综合配套,促进生产要素向各类开放平台聚集。聚焦我市七大产业板块,引进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国际行业领先企业等,促进上下游关联企业聚集发展,深化区域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加大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力度,提高加工贸易外贸进出口的占比。申建1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2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打造1个以上特色鲜明、配套齐全、优势明显的开放型产业集群。

建好用好贸易促进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广泛对接国际经贸资源,提升进口质量。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以及俄罗斯莫斯科食品展、日本东京礼品展、香港电子展等境内外国际性重点展会。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结合需求自主参加行业专业境外展会和网上交易会。支持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建设海外仓、售后服务中心、营销展示交易中心、海外运营中心和境外营销服务公共平台。

第二节 加快创新驱动

增强贸易创新能力。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知名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与我市合作建立国际创新中心,用好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昆明植物研究所等科研帮扶机构,强化创新对贸易的支撑作用。支持省外创新人才来六盘水落户。加大科研投入,瞄准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攻关,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支持外贸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研发,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

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减少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出口,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电子产品、农产品、民族文化工艺品、轻工产品及装备制造业出口。加强出口工业品、农产品、食品药品等质量基础体系建设。推动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用好国家果蔬检测重点实验室(六盘水)、市检验检测中心等平台,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支持外贸企业开展境外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质量认证,支持企业取得贸易伙伴国的各类国际认证。支持建设产品设计中心、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注册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平台。

加快品牌培育。建立出口品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机制,聚焦“凉都三宝”、食用菌、小黄姜等农产品以及“七大产业板块”产品,积极培育原产地为我市的自主出口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打造“一县一品”地方特色品牌。根据全省十大优势特色出口产品相关要求,培育打造刺梨、茶叶出口品牌。支持凉都品牌产品在欧美、中东、东南亚、东北亚等市场参展,推动凉都品牌走向世界。

第三节 加快业务转型

支持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根据产业发展实际,积极推进保税监管场所等开放平台建设,用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政策,依托有条件的开发区构建加工贸易产业集群,按照“龙头带动+中小企业配套”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良性互动,鼓励加工贸易集聚发展。加快引进和培育加工贸易企业和项目,优化日常监管服务工作,鼓励现有加工贸易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动产业链升级。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由代工贴牌生产出口向原始设计制造商、代工厂经营自有品牌多元化生产协同模式转变,提升加工贸易增值率。

加快推进跨境电商。借鉴省内外跨境电商成熟经验,推进业务拓展。探索发展跨境电商新业态,鼓励一般贸易企业触网发展,电商企业跨境发展,分阶段分层次培育跨境电商新业态。积极探索跨境电商B2B及B2C业务,引导传统外贸企业和中小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开展B2B出口业务。每年新增1家以上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跨境电商贸易额每年增长10%以上。利用第三方机构开展专业招商,引进知名优强跨境电商企业及“大卖家”来六盘水开展业务。

加快服务贸易发展。优化服务贸易发展环境,挖掘大数据、工业、旅游业服务贸易潜力,培育壮大服务贸易市场主体。加大先进技术服务进口,加快提升大数据、工业、中医药、旅游业等特色服务出口。探索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运输、分销等服务出口。

第四节 拓展发展空间

推进双向投资带动贸易。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重点引进生产研发、销售、结算等为一体的外贸供应链产业。用好“妥乐论坛”等重大经贸交流活动,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互动。加大先进技术、经验引进力度,推动产品改造、升级、转型,使“凉都制造”更加符合国际市场需要。支持企业设立国(境)外分支机构、建立营销网点,带动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出口。

支持企业布局海外仓拓展业务。启动六盘水市海外仓建设试点工作,鼓励跨境电子商务优质企业在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跨境电商主要出口市场设立海外仓。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对使用海外仓的企业给予适当租金补贴。

积极扩大进口。用好《贵州省鼓励进口产品和技术服务目录》,鼓励加大高新技术设备、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先进技术服务进口。落实国家关于技术改造内外资项目鼓励政策、进口设备减免关税、重大技术装备及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工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旅游景区、医院等进口先进设备。

拓展国际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欧美、日韩、港澳台等传统市场,拓展周边及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开拓中东、中亚等新兴市场,逐步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我市对外贸易中的占比。支持工业企业开展境外实业投资、海外并购和国际产能合作,对境外项目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同时按照六盘水市相关规定给予资金支持。支持工业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贵州经贸交流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投资促进活动,围绕产业链开展补链强链招商。加大自贸协定优惠原产地规则宣传,提高企业原产地证书利用率。加强国际市场开拓绩效评估,分步实施“百企出国门”国际市场开拓行动。用好省级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支持政策及东西部协作平台,融入开放大通道。以茶叶、刺梨、猕猴桃、火腿、辣椒面等为重点,采取公司+基地形式,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合作,拓宽国际贸易渠道。

第五节 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深化放管服改革。贯彻落实“全省通办、一次办成”改革要求。积极引导企业在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后,直接向海关、贸促会及其地方机构申请原产地证书。推广应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拓展功能,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深化通关服务改革。贯彻原产地自主声明制度和进出口商品归类、价格预裁定。推广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便利监管措施和更为先进的加工贸易监管制度。推广实施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商品种类和机构范围。积极实施全球协同研发试验用特殊物品的查验流程。对进出境空运货物实行“7×24小时”即到、即查、即放。

提升退税便利化水平。落实先进制造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综合运用多种核查方式,提高函调和调查评估质效。建立重点联系进出口企业快捷办税通道。推行符合条件出口企业无纸化申报,正常出口退(免)税平均办理时间在8个工作日以内。

提升外汇监管服务水平。开设线下外汇管理服务窗口,上线运行外汇管理政务服务系统,提升线上线下服务水平。优化货物贸易外汇业务报告方式,放宽出口收入待核查账户开立等便利化措施,允许承包工程企业境外资金集中运营,实现贸易信贷、贸易融资业务报告网上办理。协同推进服务贸易付汇税务备案电子化。

降本增效畅通物流。积极贯彻落实降低物流成本各项政策措施。着力构建完善六盘水南下北部湾、北上成渝经济圈、东进粤港澳大湾区、西出滇中城市群的互联互通路网,持续改造国省道路网和农村公路网,畅通物流“内循环”。改造提升现有货运作业车站,建设各种物流方式衔接顺畅、运转高效的多式联运工程。加强城市公共配送节点网络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用地集约、设施先进、运转高效的城市配送中心,增强城市公共配送服务能力。加快发展快递业,吸引知名电商、快递企业在六盘水设立快递集散中心、物流分拨中心。落实货车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满足寄递条件的跨境电商快递包裹不再进行二次包装。落实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公示制度,严格执行《贵州省口岸进出口环节收费目录清单》。

提升贸易发展综合治理水平。实施重点进出口企业联系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施行“点对点”服务。落实贸易摩擦风险预警体系和法律服务机制,推进实施贸易救济。强化服务,支持企业增强自营能力,开展进出口业务外流分类转化,促进出口业务回流入统。

专栏9:外贸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

1.优势特色出口产品高质量创新发展工程

围绕猕猴桃、刺梨、茶叶、食用菌、生态牧业、蔬菜、生态渔业等生态优势特色产品,按照“总体规划、分年实施”的方式全力推进。

2.跨境电商发展工程

大力支持我市电商企业进入省级跨境电商知名企业培育序列,支持六盘水高新技术开发区、水城经济开发区、红果经济开发区、盘州市区域跨境电商商品集聚地与省外、境外跨境电商企业开展对接交流活动和跨境电商人才培训。

3.服务贸易发展工程

融入贵州服务贸易区域布局,积极参与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均衡协调的服务贸易区域发展格局。优化服务贸易产业布局,着眼于现有产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刺梨、猕猴桃、茶叶、中药材等优势行业。充分利用六盘水高新技术开发区、水城经济开发区、红果经济开发区、六盘水海关特殊监管区,培育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新平台。

4.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加工贸易承接地

重点推进盘州市刺梨产业聚集区申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六盘水高新区红心猕猴桃产业基地申建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积极成为第二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积极建设并申报“贵州西部物流中心和加工贸易区”。

第十章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第一节 加大招引外资力度

围绕重点产业利用外资。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将外资招商引资纳入全市产业大招商工作统一部署,认真落实《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进一步清理负面清单之外的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围绕全市七大产业板块,瞄准外资龙头企业进行精准招引,培育壮大六盘水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持外资企业在六盘水设立区域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引导外资积极参与我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进入贵州省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做好电信、互联网、文化、医疗等领域相关业务开放措施承接。

拓宽利用外资渠道。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市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使用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推动符合条件企业境外上市和返程投资。促进在六盘水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增强内外企业产业关联和技术交流。

创新招引外资方式。建立全市招引外资工作机制,探索行业主管部门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引智招商、投资基金招商、产业链金融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线上线下结合,通过远程推介、视频会议、网上洽谈、“云签约”等方式面向重点国家(地区)和目标企业开展专题招引、专场推介。

打造利用外资平台。以六盘水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期、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期、区域发展战略叠加带动期、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期为抓手,推动建设外商投资新高地。抢抓RCEP机遇,引导各省级开发区聚焦首位产业、主导产业制定面向RCEP成员国家的详细招商计划,开展外商投资促进专题活动,争取引进一批龙头型、旗舰型外资项目。鼓励支持各省级开发区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集聚优势资源进行先行探索示范。积极参与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配套完善、功能齐全、链条完整的国际合作园区。办好妥乐论坛、中国凉都·六盘水生态美食节暨文化旅游商品展等交流平台,借助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展会平台,发挥投资促进功能,开展各类招引外资、专题推介活动,在引进落地境外世界500强、大型跨国公司和高成长性企业上实现0突破。

引导外资投向工业。积极帮助企业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对新引进外商投资工业项目的设备拆卸/安装费、厂房装修设计费、环评费、规划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费等费用,对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中实际发生的物流费、认证费、房产税、环评费、生产经营场所租赁费等费用,对符合条件的外资跨国公司对地方税收贡献增量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支持。将外资工业企业纳入六盘水市重点外商投资企业名单,及时有效处理外资工业企业投诉,保护外资工业企业合法权益,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第二节 改善引进外资环境

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推动保障外资企业平等享受财税、信贷、保险等政策,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

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完善外资企业投诉服务工作机制,推动协调解决外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依法平等保护外资企业发展权益。

落实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持续深入清理与外商投资法不相符、不衔接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贯彻落实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和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办法。

不断优化外商投资服务。定期发布和修订办事指南、项目信息和相关数据信息等,为外商投资提供服务和便利。完善商务配套基础服务和生活保障配套服务,加快项目落地和高端人才、技术、信息、知识、资本等要素集聚。执行推行外国人办理企业注册、税务服务、签证服务、外国专家服务涉外一站式政务服务模式,提供法律、海关、涉外金融等特色中介服务。健全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管家制度,形成从项目前期投资考察、选址、洽谈、落地及后期增资、经营、终止的涉及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全流程事项和诉求协调解决机制。

专栏10:实际利用外资行动计划

1.聚焦新型工业化招引外资

围绕纺织、农产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加工、旅游装备、现代物流、物联网等七大产业板块,筛选储备和包装策划一批优质外商投资产业项目,瞄准外资龙头企业进行精准招引,实现外商投资与省内产业协作配套,培育壮大六盘水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利用好外资存量

支持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扩大生产,鼓励外资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

3.做好投资服务

建立健全全市重点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管家制度,对企业反映的诉求和问题实行台账登记、挂号销账,切实改善外资企业发展环境。

第十一章 拓展开放合作空间,打造开放型经济

第一节 拓展开放合作空间

全力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以及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大环境。积极推动“妥乐论坛”上升到省级层面,扩大国际影响力。主动参与“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推进与东盟、南亚在交通、能源、教育、农业等领域合作,加强与德国、瑞士、法国、英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在特色高端农产品消费、山地旅游、职业教育、健康医疗等领域的合作,推动能矿和制造业企业到中亚、非洲国家开展投资贸易合作。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与泛珠三角区域推动投资贸易、文化、旅游、人才、金融、建筑业等领域协同发展,以更广视角布局全市生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推动与周边区域城市协同发展。立足“四省立交桥”区位优势,与周边区域城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面推进与贵阳、安顺、毕节、黔西南、曲靖、昭通等周边地区以及成渝、滇中、北部湾的区域在能源、交通、商贸、物流、旅游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加大上下游产业引进力度,推动补链强链延链,全方位拓展发展新空间,推进毕水兴经济带协同发展,打造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千亿级新型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携手建设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第二节 打造开放型平台

推动开放平台建设。以西南地区重要物流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为目标,合理布局海关监管区等功能性项目,建设内陆开放先导区。依托月照机场、官山机场,引进培育壮大航空物流等特色产业,打造区域性航空港和川滇黔桂客货中转基地,积极开展多式联运试点。申报建设六盘水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加强与东部沿海港口特别是深圳、珠海、湛江、北海等口岸机构的沟通与合作,推动山地特色农产品等产品出口直放,加强与东南亚、南亚、东盟等区域在海关通关查验、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等方面合作交流,探索货物直通放行合作机制。合理布局“物流+通道”现代服务业项目,提升道口经济发展水平。

打造开放型经济。深度参与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推动企业沿着“一带一路”方向走出去行动计划,建立完善对外合作重大项目库、重大企业库、重要产品库,引导中东部地区产业与六盘水产业对接配套,探索产业转移合作新模式,共建“飞地”产业园区,将“东部企业+六盘水资源”“东部市场+六盘水产品”“东部总部+六盘水基地”“东部研发+六盘水制造”作为产业招商的重点方向,引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创汇的加工贸易项目,推进产业组团式、链条式、集群式承接转移,打造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探索开展国际并购和产能合作等资本合作方式,用好产业优惠(扶持)政策,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左右。引进煤炭行业科技企业参与推进六盘水煤化工产业发展,积极参与“黔煤入渝”,加强与广东、广西、湖南等地能源合作。扩大山地特色农产品出口,重点推动猕猴桃、茶叶、刺梨三大特色农产品及衍生产品供货企业扩大出口规模。

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开展营商环境大提升行动,积极做好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工作,聚力打造服务和效率高于周边、成本和负担低于周边的营商环境,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全面放开竞争性经营行业和投资领域。对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开展公平竞争审查,通过自我审查和外部监督,有效预防地方保护、区域封锁、行业壁垒等各类行政性垄断行为。聚焦企业和群众关切问题,持续开展营商环境问题治理工作,通过人大监督、纪检监督、行政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方式促进营商环境改善,营造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优化招商引资机制,推进依法招商,提升招商质量效益,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加强领导招商、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第三方平台招商,落实产业优惠(扶持)政策,确保企业“招得进、留得住、能发展”。

专栏11:开放平台及对外开放重点项目

重点推进六盘水保税物流中心(B型)、盘州市“妥乐论坛”提升工程、红果经济开发区公用型保税仓库、六盘水—大连“飞地经济”新材料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第十二章 构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深化开发区产业提升

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六盘水市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创建全国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契机,构建“一个生态绿心、两条开发轴带、三块集聚高地、全域绿色发展”的空间开发格局,打造“1+2+N”产业园区载体(1 个示范园区、2 个重点园区、多个产业园区),形成产业聚集发展、要素合理配置、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布局。

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示范园区)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首位产业,以煤机装备制造、染整装备制造及其他装备制造为主攻方向,按照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布局产业集群。以纺织产业、生态食品加工产业为潜力产业,构建集织布、印染、成衣加工、电子商务、物流集散为一体的绿色纺织印染供应链。依托已建成的猕猴桃酒深加工、西部特色农产品物流园及西侧预留的300亩土地打造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园,通过引入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实现从生态食品加工到饮料、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延伸。现代物流及物联网产业,以六盘水海关、区内专业市场为依托,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将高新区打造成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物流节点城市。

六枝经济开发区以新型建材为首位产业。重点发展预制混凝土结构等装配式建筑产品等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以固废资源回收利用为核心,重点发展轻质隔板、石膏制品、硅钙板、改性磷石膏等绿色新型建材产业;重点发展ACR高分子助剂、亚克力板材等产业。聚焦潜力产业,着力打造“三大板块”产业集群。围绕岩脚大畅面业、轩辕农业等12家食品加工企业,重点发展以豆制品为主,以刺梨、茶叶、面条等为辅的生态特色食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以新引进落地的不锈钢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物流汽车生产为依托,加快推进企业投产达产,用好用足中山市对口帮扶六盘水的大好机遇,积极引进压铸、五金、汽车零部件生产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平桥片区已探明的锂电资源为重点,加快发展集锂矿开采、冶炼、转化利用为一体的锂电产业集群。同步推进路喜园区碳素、玻璃产业。

红果经济开发区依据资源及生态优势,以能矿装备制造业作为首位产业,按照“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的总体思路,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着力建设“西南地区先进装备制造基地”。规划建设煤矿装备制造产业园。引导优势煤矿集团入园重点发展矿山掘进设备、矿山运输设备、机电系统设备、抽采设备、瓦斯发电机组、洗煤成套设备等矿山核心装备,推动制造业集群发展,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大力发展以PCB产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向上争取环境容量指标,为PCB产业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强化企业环保准入门槛,加强引进企业的环保审查,坚决杜绝污染产能和落后产能。坚持高点定位,重点发展面向5G网络、汽车电子、智能终端等应用市场的多层板、高多层板、HDI板、柔性板等高附加值产品。坚持龙头带动,依托中产网、中科开发院招商引资平台,重点引进行业内国内百强企业,集中资源,重点帮扶,支持企业快速提升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做强做大PCB产业。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健康产业。以盘州农产品加工园为依托,建立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推进集约化加工、体系化服务,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发展、融合互动。促进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全国性和区域性农业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引导其他中小微企业发展与刺梨、火腿相关的产品,做到产品多样化多元化,丰富产品品种,促进细分领域做强品牌,共同推进刺梨、火腿产业发展。引进专业营销机构合作开发销售渠道,在市场占有率上下功夫,提升产品知名度。

盘北经济开发区依托黔桂天能煤化工等基础产业,以现代化工业为首位产业,主攻煤化工+特色化工。重点引进特殊炭材、电极材料、化工原料(苯加氢、环已酮、合成氨、尼龙、特殊炭材、炭黑、薄膜、PVC管材等)提炼、民用及工业热能供应等下游产业项目。以基础材料为潜力产业,主攻铝材料、锂电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引进先进技术,利用现有水泥、粉煤灰、脱硫石膏等作为原材料,搭建“废弃建材+技术”产业发展平台,打造绿色建材产业链。

水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园区)以铝制建筑型材和铝制智能家居为首位产业,通过“飞地工厂”或直接引进异地电解铝指标落地建设,支持废铝回收重熔,弥补上游电解铝供应短板,重点引进下游全铝家居、铝制五金铸造件、板材终端产品等下游铝加工项目,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增强产业链韧性,形成以铝制建筑型材和铝制智能家居2个产业板块为主的棒、板、线3条铝及铝加工全产业链集群,打造百亿级铝及铝加工产业链;坚持龙头带动效应,加快推动玄武岩纤维下游纤维型材、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引进和建设,积极引进玄武岩电动车轮毂、玄武岩自行车车架、玄武岩建筑脚手支架、高端复合板材、高温过滤袋、防尘袋等下游产业项目,延长产业链条,推进玄武岩纤维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推进1×1000MW二次再热高效发电项目、240万吨冶金焦、二期10万吨高纯硫酸锰等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投产。依托六盘水丰富的煤、电资源和水城区丰富的低品位难利用软锰矿资源,立足现有产业,大力招引锂电池生产组装、电池负极材料、消毒剂、制药氧化剂、催化剂、LNG、LNG制氢、煤焦油精深加工等产业项目,形成“煤—电—硫—锂—锰”多元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着力打造锰锂新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发展。

积极培育产业链条。围绕首位产业和龙头企业, 结合产业链上下游情况和现有产业落地情况,找准产业链薄弱和缺失环节,绘制产业链“全景图”“现状图”,实行挂图作战、挂图招商,切实推进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强化开发区产业链纵向延伸,依托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开发区,畅通产业循环,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办好用好产销对接会平台,完善产品销售网络,形成功能完善的供应链。推动相关企业在开发区高效分工协作,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将开发区打造成为集聚专业化生产要素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的“洼地”。到2025年,全市开发区要围绕首位产业、潜力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各1条。

大力实施首位产业培育提升。按照“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要求,坚持依托资源、依据市场、依靠创新、依赖环境的原则,各开发区要围绕市级主导产业现代能源和现代化工,以“一园一主导”、“一园一特色”的思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精准主攻1个首位产业,培育2至3个潜力产业。大力实施开发区首位产业培育提升行动,制定首位产业指导目录,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做大做强七大产业板块,进一步壮大规模发展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政策、资金、土地等要素倾斜支持,加快打造一批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竞争能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市开发区首位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0%以上。

大力培育市场主体。聚焦首位产业,建立开发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大力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一批本地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兼并重组、包装上市等方式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集聚、支撑作用,吸引产业上下游企业汇聚,形成“引进一个、跟进一批、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积极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挂牌上市,“一企一策”开展服务指导,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十四五”期间,全市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倍增。

狠抓产业大招商。建立完善地方党委、政府和开发区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工作机制,围绕首位产业深化产业链招商。开发区要结合自身承载能力和财力条件,梳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明确享受条件、适用范围、优惠幅度、兑现流程、执行期快等内容,防止不计成本、血拼式招商,避免开发区之间恶性竞争。开展招商项目事前评估,新签订招商引资协议或合同需明确项目亩均投资强度、单位面积产值等具体指标。鼓励开发区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探索成立专业招商公司,实施开发区之间资源共享和联合招商,与第三方机构开展招商引资外包合作,按市场化原则开展委托招商、合作招商、以商招商。“十四五”期间,省级开发区力争每年新引进1个20亿级项目,或新引进1—2个10亿级项目。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依托六盘水高新区、六枝经济开发区、红果经济开发区、盘北经济开发区、水城经济开发区、六盘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引导省内外加工贸易产业链企业入“凉都”发展,大力承接沿海加工贸易、订单“双转移”,加快培育产业集群,逐步实现由转企业到转集群、转车间到转研发、转低端到转高端的链条式、升级式、内涵式承接。支持工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由贴牌生产向原始设计制造、经营自由品牌多元化生产协同模式转变,提升加工贸易增值率。对中东部加工贸易企业搬迁至六盘水的工业企业,按照六盘水市招商引资、激励企业发展等相关规定给予资金支持。

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按照“谋划一批、招引一批、 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要求围绕首位产业谋划包装一批大项目,“十四五”期间,全市开发区每年谋划储备重、普项目60个。梳理一批拟开工建设项目和拟建成投产项目,形成项目专班推进制度和问题协调机制;建立重点项目台账,持续开展重点项目“一月一调度”、“一月一督导”工作,适时跟进项目推进情况及存在问题,提请项目责任领导协调解决。加大向上汇报对接力度,积极帮助开发区企业和项目争取省新型工业化发展基金、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省绿色产业发展基金等各类资金支持,对重大签约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提升项目履约率、开工率和投产率。

提升产城融合水平。优化我市开发区功能空间布局,突出生产功能,重点要建设好开发区核心区,统筹核心区与生活区、商务区、办公区等城市功能建设,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发挥开发区聚集产业、吸引就业的积极作用,积极构建“大园区+小城市”公共服务网络,将社区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延伸至开发区,推动产业功能区建设与人口集聚、城市发展有机结合,推动功能单一的产业园区向功能多元的城市空间转变,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新格局,促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

第二节 深化开发区改革提升

理顺开发区管理机构与各方职责关系。按照职责一致、人财物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开发区“内外之间”“条块之间”职责关系,确保开发区与行政区在经济社会管理中的工作协调、运转顺畅。理顺开发区管理机构与代管乡镇(街道)关系,明确各自职责权限。合理确定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与开发区管理机构的职责边界,通过明晰事权促进关系顺畅。大力推行开发区封闭运行管理模式,赋予条件成熟的开发区发事前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权力。

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根据我市开发区建设发展阶段、产城融合程度,因地制宜地围绕机构精简、集中高效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动态调整开发区内设机构,加强业务职能部门,健全党建工作机构,按省厅要求管理机构不超过6个。强化开发区管理的主体责任,积极推进开发区扩权赋能。

强化开发区经济发展主责主业,制定开发区管理机构权责清单,厘清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关系,积极稳妥剥离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开发区管委会主要负责招商引资、规划建设、基础配套、经济运行等关键环节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不承担所辖乡(镇、街道)的社会治安等社会事务;开发区所在乡(镇、街道)主要负责土地报征、征地拆迁、群众安置、就业社保、环境保护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开发区设立审批手续,明确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明确开发区范围以及行政事业编制额度、内设机构、干部管理权限等,推行岗位细化和职能具体化,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选配懂经济、懂工业、懂招商、懂市场运作的精兵强将充实开发区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结合省工作要求,制定我市优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相关政策文件。

继续深化开发区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和工资绩效制度改革,赋予并落实开发区中层干部任免权,实行任免后备案。积极推进开发区运营机制改革,鼓励现有开发区采取市场化运营,支持第三方社会资本建设、运营和管理现有开发区,确定收益回报和风险分担机制,享受开发区相关政策。

第三节 深化开发区开放创新提升

积极拓展开放合作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和泛珠三角区域建设,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协作,积极拓展与日本、韩国、欧洲和香港、台湾等合作空间,建立健全招商项目库和目标客户资源库,紧盯目标企业投资布局动向,科学编制招商图谱,持续开展产业大招商,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大力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

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引导六盘水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六枝经济开发区、红果经济开发区、盘北经济开发区、水城经济开发区优化政策设计和产业规划,充分发挥开发区资源要素聚集、优惠政策先试先行、产业链配套升级吸附等优势,吸引外商投资项目向开发区集聚。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等在开发区内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推进开发区创新外贸发展模式,支持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申报以红心猕猴桃为主导的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其他开发区从实际出发积极申报出口加工基地、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支持5大省级开发区参加国内外展会,针对重点国家和地区开展投资贸易促进活动,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加快开发区“走出去”步伐,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和企业探索在“一带一路”沿线交通枢纽和节点城市建设境外合作产业园。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支撑,鼓励和支持高新区、产业开发区建设公共技术服务、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创孵平台,在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攻关,积极为区内企业提供各项技术服务。加大市级财政科技专项经费投入,改进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重点支持产业链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深入开展“千企面对面”科技服务行动,探索实施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力争在铝、镒、玄武岩等资源精深加工和煤机生产、智能采掘等领域取得突破,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用好六盘水高新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高新区和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大力支持六盘水高新区实行“一区多园”模式,统筹科技与产业资源,整体申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一区”即六盘水高新区作为核心区,“多园”即六枝经济开发区、红果经济开发区、水城经济开发区、水月产业园区作为示范区)。

第四节 深化开发区环境提升

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防止过度超前、过度投资、过度负债。大力推进开发区水、电、气、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满足企业生产生活需求。推进开发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各经济开发区根据产业定位,引导电镀、热镀、印染、鞣革、铸造等产业链配套企业进入专业“区中园”。进一步完善基站、光纤、宽带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开发区5G网络建设和应用试点工作。到2025年,全市开发区核心区力争实现宽带网络和公共区域无线网络覆盖率100%,打造2个“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开发区。大力规划建设开发区到公路、机场、铁路站点等交通节点的快速通道,改善开发区交通配套条件。积极推进物流重点项目建设,构建“一核两极”(市中心城区、盘州市、六枝特区)物流空间格局,畅通商业物流通道。到2025年,全市省级经济开发区核心区要全部实现 “九通一平”,其他开发区核心区要全部实现“七通二平”。

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全省通办、一次办成”改革,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基本实现区内事区内结。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满足区内企业共性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以公共设施共享为重点,加快建设集政务服务、公共信息、检验检测、技术转移、融资服务、物流配送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招商引资机制,推进依法招商,提升招商质量效益,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加强领导招商、驻点招商、小分队招商、第三方平台招商,落实产业优惠(扶持)政策,确保企业”招得进、留得住、能发展”。

推进绿色集约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开发区建设、运营和管理等全过程,合理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积极推行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积极发展绿色园区,推动开发区实施绿色制造,延伸完善绿色产业链条。推动绿色示范工厂建设,促进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高效利用园区现有资源,盘活闲置土地和标准厂房,提高再利用率。对市场前景不好、生产不正常、科技含量低、产出贡献率低的企业,支持开发区加强资源优化整合,提高再利用率。在招商引资、选商引产过程中,优先考虑空置标准厂房的利用。强化开发区环境、资源、环保、安全监管,促进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相和谐。

专栏12:六盘水市开发区重点项目、重点工程

1.百亿级开发区培育工程


开发区名称

100亿—500亿级开发区

根据《六盘水市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水城经济开发区作为300 亿级开发区建设,六盘水高新区、红果经济开发区、盘北经济开发区作为200亿级开发区建设,六枝经济开发区作为100亿级开发区建设。

2.全市开发区首位产业培育工程

结合资源禀赋、交通区位和发展基础,突出六盘水特色,推动错位发展。以毕水兴交通为纽带的开发区,重点发展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现代化工、基础材料、新型建材等产业;

3.开发模式创新项目


探索直管、托管、共建等多元化开发模式。推广“管委会+公司”的开发经营模式,建立政府监管、市场运作、公司经营的运行机制,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鼓励各类企业参与我市开发区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及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招商、运营管理等。鼓励开发区依托政策、土地、资源等比较优势,与战略投资者之间、开发区相互之间结成合作联盟,采取就近整合、异地联建等方式合作共建“区中园”,发展“飞地经济”,探索合作共建、产业共育和利益共享的新模式。

第十三章 完善商务领域风险防控体系

第一节 保障内外贸流通稳定运行

建立应急保供企业名单。顺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趋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商贸流通应急保供新模式、新业态,依托六盘水市农产品综合物流园、荷城蔬菜水果批发市场、曹家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大型批发市场、大润发、沃尔玛、永辉、佳惠等大型零售超市、县区农贸市场、成品油销售企业,建立市、县(区)乡三级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网,掌握蔬菜、水果、猪肉、蛋、奶和成品油的商品日均库存量、销售量、采购供货渠道和日常运营情况。

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网络。夯实六盘水市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和服务,为医疗、食品等关乎民生的应急物资提供配套完善的储备场地,便于集中采购、储备、调拨、运输等。应急物资储备场地,多点布局,便于在后期运输环节中提高投放效率。根据我市物流企业的规模和运力,尽可能将更多企业纳入到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中,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等级和紧急程度,形成运力的合理编组和梯次配备,以便在最短时间内迅速集聚足够的运输能力,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做到集中调配和统一指挥。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突出民生保障,建设平急结合、军民融合的应急物流网络体系,制定科学完善的应急物流保障预案确保特殊时期生活必需品“找得到、运得进、调得快”。

健全市场监测体系。完善有商务特色的消费品市场监测指数指标体系,加强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促进数据共享,推动数据开发运用智能化、便捷化,提升决策支撑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落实“三个必须”要求,建立健全商务领域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完善商务信用体系。加强诚信经营宣传教育,提高商贸流通企业诚实守信意识,优化消费和营商环境。在商贸流通行业持续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重点围绕国家、省、市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精神,诚信体系建设、守信激励以及失信惩戒情况,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等内容开展宣传活动,要求企业通过播放宣传标语、悬挂诚信公益广告、开展诚信教育培训等方式参与活动,在商贸流通领域营造了倡导诚信经营、提高诚信消费意识的良好社会氛围。结合六盘水商贸流通企业实际,因企施策、因行业施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分别指导电子商务、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家政服务等行业加强诚信建设。企业要结合实际制定诚信经营制度、投诉处理制度、退换货制度、服务承诺制、定期回访制等完善的信用服务制度。指导市家庭服务业协会组织开展家政服务信用体系信息录入培训,对接省家政服务信息平台,将企业和家政服务人员信息纳入省商务厅同一平台监管范围,对推动全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二节 提高对外贸易安全意识

健全贸易摩擦风险防控和应对机制。推动形成多主体协同应对工作格局,完善贸易摩擦监测预警与法律服务机制,积极向国家应对贸易摩擦综合试验区学习,充分运用双边交流合作和多边争端解决机制,妥善应对贸易摩擦。完善现代化出口管制体系,健全出口管制工作协调机制。加快出口管制合规体系建设。强化出口管制调查执法,有效打击出口管制违法行为。加强出口管制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与六盘水有经贸往来的发达国家放宽出口管制。

健全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制度。拓展进口来源,加快推进农产品和能源资源进口来源多元化,提高进口风险管控能力。加强技术进出口管理,建立健全技术进出口协调、咨询等机制。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完善知识产权预警和维权援助信息平台。

第三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

大力推进强链补链。充分发挥六盘水优质企业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中的中坚作用,组织参与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做强长板优势,补齐短板弱项,打造新兴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组织领航企业开展产业链供应链梳理,鼓励通过兼并重组、资本运作、战略合作等方式整合产业资源,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支持参与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创建。培育一批制造业现代供应链示范企业。推动六盘水优质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领域集中,加快在关键环节和中高端领域布局。鼓励增强根植性,鼓励国内有意愿的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企业带动关联产业向我市有序转移,提高六盘水市在全省、全国供应链质量和影响力。

第十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党对商务工作的全面领导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商务领域有效落实。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提高商务系统机关党建质量,打造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的模范机关,着力提升基层组织力,做到政治功能强、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强、作用发挥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

加强统筹协调。在商业发展、资源条件、政策供给上进行统筹考虑,推动各部门分工协作、信息共享、监测联动,形成促进商务发展的合力。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统筹规划实施总体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指导各县区各相关部门开展工作。

坚持全市“一盘棋”。建立市县两级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形成“横向协同、纵向打通、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强力推进规划实施管理。完善规划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查找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健全规划评估体系。推动开展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客观分析评估规划实施情况,加强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掌握产业发展动态,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调整。探索面向社会公众的互联网评估方式,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和认可度。

第二节 加强要素保障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统筹省、市、县商务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六盘水商务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助推作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重点满足我市内贸流通、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的资金需求。统筹使用省级中央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和省级开放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外商投资企业在黔加大投资、“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创新金融帮扶模式。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用足用好各项金融政策,开展动产、仓单、商铺经营权、租赁权等质押融资,发展融资租赁、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商业保理等新兴融资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模式,改进消费信贷业务管理方式,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保障用地需求。加强与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协调,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加大对商贸行业用地支持,逐步增加流通业建设用地总量。鼓励商贸流通企业盘活利用已有存量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积极争取降低公共性、公益性商贸物流用地的投资强度要求。鼓励利用旧厂房、闲置仓库等建设符合规划的流通设施。鼓励以租赁方式供应流通业用地,支持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流通业。

第三节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商务人才队伍

大力引进人才。围绕构建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体系,聚焦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工程,依托国家、省、市人才计划,着力引进外经贸、电子商务、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商贸冷链物流、会展服务等对我市经济发展和内贸流通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创新团队、领军人才、优秀中青年人才、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等。深入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直通车”和“绿色通道”,帮助解决好引进人才户籍管理、子女就学、配偶安置、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问题,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

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坚持人才发展服务重点领域与重点产业发展的主体思路,围绕现代商贸、会展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依托各级智库、高校与科研机构,科学制定人才开发专项规划或计划,推进商贸领域服务体系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品牌创建开发等重点产业人才开发。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市县区商务主管部门管理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科学有效管理使用干部,提高干部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监管执法能力。支持和引导相关部门和内外贸企业加强现有核心人才、重点领域专业人才、技能人才等的培养,进一步用好现有人才、发挥作用。

第四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健全商务领域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不断强化规划对六盘水市发展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完善与各部门的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形成规划实施合力。强化相关规划、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协调。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English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智能问答 常见问题 无障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