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天下

您现在的位置:彩天下 »  解读回应 » 解读政策
六盘水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索 引 号:   000014349/2022-102781 信息分类:
发布机构: 生成日期: 2022-01-14 10:53:33
文  号: 是否有效:
名  称:  六盘水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现状分析 

(一)“十三五”时期主要工作成效 

1.新的应急体制初步形成 

2.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3.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 

4.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 

5.应急保障能力逐步提升 

6.科技引领作用逐渐凸显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挑战 

1.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 

2.灾害防治任务依然艰巨 

3.应急管理体系仍不健全 

4.社会共治体系有待完善 

(三)“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机遇 

1.理论创新和政策支持机遇 

2.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机遇 

3.应急事业发展区位优势机遇 

4.老工业区转型升级示范区机遇 

5.新科技和信息化创新机遇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2.分项目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1.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2.强化党委政府领导责任 

3.理顺应急管理责任链条 

4.完善应急管理协同机制 

5.健全应急指挥调度体系 

(二)坚持依法治理,强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 

1.完善法规标准制度体系 

2.推进应急管理执法改革 

3.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设 

(三)突出强化事前管控,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1.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2.加强风险源头管控治理 

3.提高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4.完善双重预防工作机制 

5.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四)完善灾害预警体系,增强防灾减灾抗灾能力 

1.完善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2.加强灾害风险研判评估 

3.强化自然灾害综合治理 

4.强化应急避难场所管理 

(五)加强救援力量建设,提升综合应急处置能力 

1.强化应急指挥能力建设 

2.健全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3.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4.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5.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6.完善灾后恢复重建机制 

(六)夯实基础基本能力,提升社会共治共享能力 

1.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2.优化应急管理网格体系 

3.推进基层示范单位创建 

4.强化安全宣传教育 

5.发挥保险风险防控作用 

(七)产学研用创新驱动,提高科技装备人才支撑 

1.鼓励应急科技创新应用 

2.推动应急(安全)产业发展 

3.加强应急专业人才培养 

(八)深化安全云聚通用,打造应急管理智慧大脑 

1.加强末端智能化感知 

2.推进应急信息化建设 

3.探索实施“智慧应急” 

第四章 重点工程 

(一)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 

(二)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三)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工程 

(四)区域矿山应急救援(中心)基地 

(五)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工程 

(六)应急管理指挥中心提升工程 

(七)六盘水市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综合体验馆项目 

(八)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工程 

(九)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十)高位监控监测预警一体化系统建设项目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经费投入 

(三)强化监督评估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附表5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2019年2月,六盘水市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标志着六盘水市应急管理事业开启新的征程。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防震减灾法》《贵州省“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现状分析

(一)“十三五”时期主要工作成效

1.新的应急体制初步形成

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安排部署和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坚持边改革、边组建、边防范、边应急的原则,全面整合原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等12个部门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等14项职能职责,组建市应急管理局,完成相关机构、部门职责调整。推动党委、政府属地管理责任落地。认真落实《六盘水市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实施细则》,制定市、县、乡三级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将安全生产履职情况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个人年度述职的必备内容。推动行业管理部门监管责任落细。细化明确56个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和《六盘水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分工》,充分发挥17个专业委员会总牵头、总协调作用,进一步落实“三管三必须”[1]原则,对职责交叉、联系紧密的领域和环节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两委四部”(安委会、减灾委,森林防火、防汛抗旱、抗震救灾、应急救援指挥部)综合协调指导作用,健全灾害事故分级分类应急响应机制、标准体系和动态联合会商机制,定期开展重大风险研判会商,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建立政企安全生产承诺制,实施安全生产巡查制。构建市县两级“1+22”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立完善应急值守、会商研讨、联调联战等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向新时代“全灾种、大应急”格局迈进。

2.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深入开展全国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试点城市建设、全国安全生产领域改革联系点建设、安全生产两年强基固本攻坚、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等重点工作, 持续推进“1+2+14”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推广运用“双控”[2]系统和“网格化”系统,高危行业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100%建立“三张清单”[3]。2016年至2020年连续实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2020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19起、死亡42人,与2016年相比分别下降50.2%和56.7%;亿元GDP死亡率下降57.5%;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2以下;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72.2%。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年均较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6.7%、63.2%,年均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85.7%、85.3%,较大事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重特大事故基本得到有效遏制。

注:2016年开始国家对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

图1-1 六盘水市2011~2020年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情况

图1-2 六盘水市2011~2020年较大生产安全事故情况

图1-3 六盘水市2011~2020年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情况

图1-4 六盘水市2011~2020年亿元GDP死亡率

图1-5 六盘水市2011~2020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

3.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

建成地质灾害隐患点自动化监测367处,在建194处,自动化监测占比达71%,地质灾害预警能力明显提高。争取资金2.5亿元,完成治理项目41个,解除6883户31729人受地质灾害的威胁。督促煤矿企业统筹资金约9亿元,搬迁2846户,解除11400余人受地质灾害威胁,实施完成受地质灾害威胁的2091户8560人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治理取得实效。明确全市121座小(二)型以上水库(水电站)“三个责任人”[4];对294处山塘、63个防洪城镇、12个工业园区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进行补充调整,每个乡镇(街道)明确1名专职灾情信息员、每个村明确1名兼职灾情信息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防汛责任体系。建设了覆盖所有村寨的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普宣传网,实现了与各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共同发挥作用的防震减灾“三网一员”[5]工作体系。完成11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个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完善市、县、乡镇(街道)、村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体系,对选配的1230名灾害信息员定期开展培训与业务指导,对灾害防控及预警起到关键作用。2016年至2020年,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879万元、22510.03万元、7278.5万元、28941.3万元、39183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0.09%、0.15%、0.062%、0.23%、0.29%,均控制在1.5%的规划指标以内。县级及以上城市气象预报准确率达到80.5%,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覆盖面达到95%以上。

图1-6 六盘水市2016~2020年年均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比重

图1-7 六盘水市2016~2020年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

图1-8 六盘水市 2016~2020年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4.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

推进应急救援力量从“单一灾种”向“全灾种、大应急”转型,其中,六盘水市消防救援支队下辖5个大队、8个消防站,共有消防救援人员315人、基层消防网格员7300余名;专职矿山应急救援队伍16支1080人(特级3支736人、二级1支52人、三级12支193人);专职森林防火救援队4支140人,群众森林防火队伍87支2510人;民间组织救援队伍1支25人;地震救援队1支26人;防汛救援队6支122人;交通救援队5支91人;危险化学品救护队4支220人;医疗救援队7支237人;自然灾害事故救援队1支175人;铁路护路救援队10支145人;农村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队12支400人;地方海事处救援队1支125人;抗凝冻应急救援队2支152人,形成了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骨干力量,军队为突击力量,矿山救护队伍、危险化学品等行业领域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专家为支撑力量,社会救援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利用盘州通用航空公司直升机3架优势,推进航空救援基地项目建设,推动建设集约化、市场化的空中救援体系,空中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提升。圆满完成庆祝新中国70周年、消夏文化节、国际夏季马拉松等多项应急保障任务。成功应对处置2018年首钢水城钢铁(集团) “1·31 ”煤气中毒事故、盘州梓木嘎煤矿“8·6”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2019年水城“7·23”特大山体滑坡等各类灾害事故,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应急保障能力逐步提升

有序推进“3预案1办法”[6]的修编工作。下发了《六盘水市灾害事故市级专项应急预案编制修订框架指南》,统筹推进制修订全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专项预案。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市、县两级共制定应急预案249个,其中,市级预案124个(总体预案1个、专项预案40个、部门预案83个),县级预案125个(县级总体预案5个、专项预案46个、部门预案74个),涵盖应急管理、住建、自然资源、卫健、公共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打破传统单一的应急演练模式,采取“防、抗、救全过程桌面推演+现场实操演练”双盲演练的方式,实现了桌面推演与现场处置相结合、情景构建与实战实练相结合、多层级与多线条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全市多领域、多层级、多部门的应急联动能力。“十三五”期间全市共组织应急预案演练2200余次,依托“安全云”平台开发应急救援信息系统,构建全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调度指挥平台,大幅提高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处置效率。推动全市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共建有物资储备库5个,其中市级固定库1个,县级临时库4个。库内存储救灾帐篷2445顶、棉被22215床、冬装9107件、折叠床2189张、冲锋舟橡皮艇18艘、发电机22台、毛毯1000床。备有各类抢险救灾装备2786套、各类通信指挥设备156套、个人防护装备6053套。推进直升飞机停机坪建设,不断提升航空救援保障能力。

6.科技引领作用逐渐凸显

在六盘水“安全云”大数据应用中心建设经验和优良基础上,启动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化升级改造及迁云工程,将“安全云”迁入凉都云本地数据资源池,进一步提高数据融通共享能力。围绕事故灾害先期处置、应急响应等环节,着力提升应急指挥调度、现场与后方通信保障、应急资源可视化、数据资源信息共享等方面的能力,初步解决了应急指挥调度、应急通信保障的短板和不足,为应急救援提供有力保障。全市817家高危重点企业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等数据实现线上动态管理,重要作业场所4000多路监控视频实现实时查看。配合省应急管理厅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系统,全市20家危险化学品企业36处重大危险源(其中,一级4处、二级11处、三级12处、四级9处)接入系统并联网运行。作为省应急管理云试点单位,2021年建成智能化监管感知试点单位5家。接入应急管理相关系统14项,与市级各重点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完善了“系统共用、数据共享、信息共商”工作机制,基本实现了“重点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在线监管、自然灾害实时监测报警、突发事件视频调度和会商”等功能。加快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建设,汇聚部门、地方和社会各类数据,依托六盘水市“安全云”建设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整合地震预警系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5G等先进技术,对六盘水及周边地震进行实时监控,初步形成安全生产和地震灾害监测预警网络系统,实现了安全生产和地震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挑战

1.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

六盘水市是“三线建设”老工业城市,全国“14大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以南最大的主焦煤基地,是有名的“江南煤都”。全市现共有煤矿191处,总产能9443万吨/年,“十四五”期间总产能将达到1亿吨/年规模。全市煤矿、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行业风险仍然存在;工业园区(功能区)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安全风险突出;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标准化水平不高,企业主体责任、行业监管责任落实不够有力,重大安全风险研判防控能力不足。一是传统煤、电、钢等产业生产系统运行时间长,设备老化严重,机械化改造乏力,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一些地方公共基础设施严重老化,一批国有厂矿历史包袱重,安全投入后劲不足,缺乏技术创新,全方位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二是受疫情影响,经济下行,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安全投入不到位,技术装备更新滞后,设备维护保养不及时,生产工序不连贯,安全风险较为突出。三是全市重工业比重大,大部分一线工人来自农村,“半工半农”,文化素质不高,安全作业能力不强,安全风险意识有待增强。四是城市安全风险日益凸显。随着流动人口增多,城市动量增加,风险信息动态获取、交流比较弱,部分未知风险难以预测,为城市安全运行增加了不稳定因素。重大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各类施工作业风险集聚。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大型综合体等体量、数量增加,火灾风险防控难度大。“三合一”场所[7]、群租房、物流仓储等火灾事故高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2.灾害防治任务依然艰巨

“十三五”期间,累计遭受自然灾害112起,受灾946499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2169.5万元。自然灾害风险有上升趋势。全市现有一类地质灾害隐患点858处,共威胁30616户118520人;有二类地质灾害风险区(风险斜坡)1143处,潜在威胁36660户138372人。2018年至2020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灾情险情204起,共紧急撤离避让12556人。强降雨、浓雾、雨雪凝冻等恶劣天气多发,城市内涝、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风险进一步加剧。地震监测手段不全,尚未开展地震前兆异常观测等手段,存在水库建设诱发地震、邻近地区地震波及的风险。防灾基础设施薄弱,城镇设防标准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防灾减灾救灾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体制建设有待加强,综合协调机制需进一步完善,灾害预测预警不及时、不精准的情况依然存在。部分乡镇(街道)没有对应站所,无法将灾害信息员纳入考核和实施奖惩范围。因财政经费紧张,部分县级政府不能为灾害信息员配发必要装备,一定程度影响灾情的报送。全市尚未实现县级正规救灾物资储备库全覆盖,钟山区、盘州市、六枝特区尚未建设完成正规的救灾物资储备库。

3.应急管理体系仍不健全

乡镇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尚未完成,上下机构及部门设置不对应,统筹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应急管理条块职能不够清晰,“防”与“救”责任链条衔接不紧密,尚未完全形成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执行有力的应急指挥体系。应急指挥平台功能不完善,各指挥平台的职能职责不够细化、不够具体,尚未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风险预警研判、决策评估、源头化解和防控协同机制尚不健全,风险分析研判的系统性、专业性、科学性、指导性还不够强。全市应急资源相对分散,应急救援队伍种类不全,专业化救援水平不高;社会化救援队伍管理机制不健全,补偿机制不完善;应急救援装备不足,缺乏大型应急救援装备,难以满足复杂环境、困难条件下的事故抢险救援工作;应急物资储备种类不全,应对重大安全风险能力不强。应急管理系统人才培养和业务培训教育不足,系统内干部职工队伍专业水平亟需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职业尊崇需要进一步塑造。

4.社会共治体系有待完善

基层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专业技能水平低、老旧设备设施落后等问题突出,灾害信息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经费保障。社会应急力量能力素质和规范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安全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和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相对滞后,电视台、报刊、网络、自媒体等平台未设立专版专栏,应急宣传手段相对单一。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应急知识教育需进一步加强。公众普遍缺乏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全社会尚未形成重视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市场机制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力度不够,应急管理全社会动员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

(三)“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将推动全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六盘水市将围绕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一二三四五”总体思路,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升区域竞争力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安全发展为底线、以幸福六盘水为愿景,全面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动能支撑体系、安全生产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必将为全市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提供重要机遇。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1.理论创新和政策支持机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开辟了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等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新路径,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为推动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不竭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为“十四五”时期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 国务院下发意见,将“增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能力”列为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期各级党委、政府把应急管理摆在愈发重要的位置,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面临难得的政策机遇。

2.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机遇

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加速构建,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来培育更多更好的市场主体,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意愿,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进一步做优做强。推动新型城镇化、区域协同化、城乡一体化向高质量发展,有利于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人防物防工程的建设,势必提升城乡整体安全发展水平,为强化应急管理基础提供有力契机。市委、市政府致力于打造转型升级新样板、厚植区域竞争新优势、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提升市域治理新效能、开启幸福六盘水新生活,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为做好新时期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新机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欲望更加强烈,对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需求更加迫切,将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共识、汇聚合力。

3.应急事业发展区位优势机遇

六盘水位于我国西南区域经济区腹地、珠江流域经济圈中间地带、川滇黔桂结合部的中心,并处于成都、重庆、贵阳、南宁、昆明五大城市之间的连结点上,与城市对称分布理论不谋而合。六盘水市作为我国西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枢纽,也必将在区域应急事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四线一站”[8]、“县县通高铁”营运后,六盘水真正成了纵横交错、西进东出、南来北往、四通八达的西南乃至南亚的重要“大陆桥”;成为川、渝、滇、黔、桂接合部的区域“立交桥”。这种“枢纽位置”为六盘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应急管理保驾护航,这是六盘水市发展应急产业、建立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的必要条件,也是应急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4.老工业区转型升级示范区机遇

2019年,六盘水市获批建设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和贵州省大力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转型升级。省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制定加大财税支持、提升金融服务、强化用地保障、强化科技创新、吸引创新人才、推进创业就业、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开放合作、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行政审批、加强生态治理及推进基础设施建等政策措施,全力支持六盘水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建设将有力推动企业改善生产技术条件,吸引人才和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为应急能力体系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和诸多政策机遇。

5.新科技和信息化创新机遇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推动应急管理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全国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业态大量涌现,全省大数据战略的深入实施,卫星遥感、人工智能、5G等高科技手段的集成应用,必将推动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加快淘汰,全市风险管控、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能力将大幅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六盘水“安全云”为应急管理信息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大数据等新技术将进一步为应急管理及辅助决策提供更多支持。

综合上述分析,全市应急管理正处于充满挑战的战略机遇期,必须强化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六盘水应急管理现状和实际,牢牢把握上级政策和改革机遇,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推动全市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向纵深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讲话精神和关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应急管理工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进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主线,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为目的,统筹发展与安全,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做到“两个维护”,立足“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守生命安全红线,持续推进安全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最大限度降低各类灾害事故的危害和后果。

——坚持预防为主。注重关口前移,聚焦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源头性问题,致力于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健全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宁可备而不用、不能用而不备”,牢牢把握主动权。

——坚持依法治理。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严格开展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把应急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坚持精准治理。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尊重自然规律,精准实施改革创新,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痛点堵点难点,着力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政策性问题,提高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坚持社会共治。秉持为人民服务宗旨,高度重视提高社会公众安全理念,营造全民关注、全员参与、人人监督的良好社会氛围,推进区域、行业、部门、军地、政企协同,形成共治合力。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全市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实现对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的全面有效防控与应对,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稳定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较大以上事故得到有效控制,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应急管理水平达到新高度。到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凉都相适应的山地特色应急体系,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使应急管理成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专栏1 2025年指标值(以2019年为基数)

序号

指标内容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5年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约束性)

97

91

86

50

42

下降10%

2

较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约束性)

3

2

1

1

1

有效控制

3

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约束性)

0

0

1

0

0

有效遏制

4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预期性)

0.074

0.062

0.058

0.039

0.031

<0.04

5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约束性)

下降10%

6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约束性)

0.115

0.245

0.36

0.05

0.032

<0.1

7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期性)

0.11%

0.15%

0.05%

0.23%

0.29%

<1.3%

8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预期性)

0

0

0

14.79

0

<2

9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预期性)

13392

6973

3047

3051

5935

<20000

备注:因2020年疫情影响,下降指标以2019年数据为计算基数。

2.分项目标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领导体制、指挥体制、协同机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更趋合理,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应急管理人员工作效能、履职能力全面提升。县级以上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超过60%。

——灾害事故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双控”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城乡防灾能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灾害事故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0%。增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8个。

——灾害应对准备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各类应急救援力量更加充实、布局更加合理、救援效能显著提升,应急预案、物资、避难场所等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十万人拥有消防救援站提高10%,专职消防救援队伍和救灾物资储备所(点)覆盖所有乡镇,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基本实现2小时内到达重大灾害事故风险地域,灾害发生后12小时以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应急综合保障能力全面加强。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科技创新应用、应急产业发展取得突破,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县级正规应急物资仓库实现全覆盖,市县两级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达到80%。

——共建共治共享体系更加健全。全市安全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公众安全意识明显增强、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基层治理的精准化水平持续提升,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1.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探索整合现有“两委四部”职责,组建统一的应急指挥机构,全面统筹全市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对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以及开发区、园区等功能区应当明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有关工作机构及其职责,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力量建设。并强化经费保障。建立完善村级灾害信息员工作制度,落实宣传教育、源头治理、灾害信息报送、早期处置、村际联防等防灾减灾工作职责。完善市级层面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职能,明确部门各类灾害管理事权划分,强化县级政府、园区、开发区等功能区的主体责任。

2.强化党委政府领导责任

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干部培训学习内容,定期组织专题学习和培训。建立新任领导干部任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或谈话制度,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全面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制定安全生产年度“工作清单”,细化工作标准,明确操作流程,形成目标明确、规范有序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健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研究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工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政领导干部领导职能,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部门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以及资金安排和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保障。严格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安全生产履责述职工作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巡查、考核及考核结果公开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3.理顺应急管理责任链条

推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职责细化实化,明晰各行业管理部门与应急管理部门职责边界,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两委四部”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认真落实好综合监管责任。建立部门职责定期修订机制,强化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职责落实,按照“三管三必须”和“谁发证、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要求,依法依规履行好行业管理部门“防”与“救”的责任,解决各类应急管理职责职能履行不到位的问题。畅通属地监管和行业监管沟通渠道,提高监管效能。在突出风险管控、重大事故隐患整治、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中严格责任追究机制。建立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评估溯源和原因分析制度,推进“尽职免责”和“失职追责”;完善灾害事故调查组织、经验教训反馈和整改措落实评估机制,健全调查评估专业队伍和技术支撑体系,推进第三方独立灾害技术调查分析机制建设;建立灾害事故案例库、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分析相关技术,强化原因分析和经验教训总结,促进相关政策、制度改进完善。

4.完善应急管理协同机制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会商研判、指挥调度、应急联动、现场指挥等应急管理协同机制。强化应急救援协同,建立应急管理部门与消防救援队伍、行业专业救援队伍指挥联动机制;完善部门协同、军地协同机制,建立生产安全事故处置、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地质灾害等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实现区域应急救援物资装备、人才资源共享。完善各级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抗震救灾灾害指挥部办公室与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工作协同机制,提高先期处置效率;完善第一响应人机制,明确第一响应人责任义务,以有效控制事态、保障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为核心,有效组织受威胁群众疏散、转移和做好安置工作。发挥各级指挥中心权威信息汇集、发布和应急处置枢纽作用。完善值班值守人员、设备、经费等保障机制。

5.健全应急指挥调度体系

推动建立市政府总值班室和市应急指挥中心、县级应急指挥中心三级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交流。完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成效。按照“情报、指挥、行动”一体化要求,强化六盘水市应急指挥中心职能。探索建立市直各部门联动值班制度,建立市政府政务值班、应急系统值守调度、“12345”政府服务热线协同和各重点部门值班备勤的“四维”应急值守备勤体系,建立市应急指挥中心、市消防救援指挥中心、市公安指挥中心、市医疗急救“四方联动”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建立应急管理、公安、卫健、消防、自然资源、水务、林业、气象、供水、供电、供气等多部门信息联动机制,提升高效应对风险能力。

(二)坚持依法治理,强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

1.完善法规标准制度体系

完善政府部门法定职责清单,依法履行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执法等职责,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着眼构建系统化、综合化的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震减灾、灾害救助、防汛抗旱等领域法规标准和制度体系。推动六盘水市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办法、六盘水市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办法、六盘水市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制(修)订。

2.推进应急管理执法改革

推动市、特区、区有关危化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工贸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职能,以及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有关应急抢险和灾害救助、防震减灾等方面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职能整合,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以本级应急管理部门名义统一执法,突出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健全市县两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厘清不同层级执法管辖权限,明确执法职责。下移执法重心,依法赋予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功能区管理机构必要的监管执法权限,强化基层属地管理。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监管执法力度,加强标准贯彻落实,督促企业对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强化精准监管执法,推行以案说法。借助专家力量开展执法检查,组织行业内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企业间交叉互查,相互借鉴学习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分级分类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等渠道,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自助办”。坚决防止以备案、登记、行政确认、征求意见等方式变相设置行政许可事项。

3.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建设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实施持证上岗制度,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到2022年底,具有应急管理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数量,不低于应急管理在职执法人员的75%。制定执法人员管理标准规范,统一配备执法制式服装、标志、装备。推进“互联网+执法”应用,实现执法队伍全部运用省执法系统开展执法检查,提升监管执法的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健全完善违法行为信息库和执法信息公示平台,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企业实施联合惩戒,纳入安全生产不良记录管理,增加对实施惩戒企业的执法检查频次。规范实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提高震慑力。

(三)突出强化事前管控,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1.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从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等到一线岗位员工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全面落实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建立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承诺和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投入、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加强对企业安全培训的执法检查,切实提高企业全员培训成效。推进企业应急预案专业化、简明化、卡片化,强化落实预案管理、应急演练、安全培训“三到位”,切实提高企业应急能力。支持企业建立职工查纠隐患奖励制度。推动实施事故发生前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制度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刑事调查、停产整顿、联合惩戒制度,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2.加强风险源头管控治理

统筹城市发展规划,加快形成与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城市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布局,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安全风险评估会商机制。合理平衡和控制城乡开发强度和建设规模,严格控制区域风险等级及风险容量,加快形成有效防控重大风险的山地城市空间格局。严格安全准入,实施市场安全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执行相关工艺技术设备材料安全准入标准;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9]制度。加强城市风险评估,健全城乡规划、建设、运行等全周期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全面推广运用“定向体检会诊”,定期开展重点行业、区域安全风险评估,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促进城市安全发展。

3.提高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推进构建事故风险隐患感知网络,健全分类监测和分级预警体系,提高准确感知、快速评估和精准预警能力。强化对矿山、危化品、金属冶炼、油气管道、桥梁隧道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测联网,强化风险末端智能感知。充分利用贵州省应急云平台,构建完善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隐患监测网络,全面提高全灾种、全流程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的智能分析研判能力,增强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4.完善双重预防工作机制

深入推进煤矿、危化品、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交通、工贸、消防、民爆、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安全整治,推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完善各行业领域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全力排查、管控安全风险。依托贵州省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控制系统,建立完善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安全风险“一张图”,全面实行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督促企业健全完善风险辨识评估、风险预警预控、重大危险源监控等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实现生产现场精细化管理。推行企业风险主动报告制度,建立全员负责、全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风险管控运行机制。健全安全风险公告警示和重大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对红色、橙色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和预警。严格按照各行业领域隐患排查和判定标准,分类分级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完善企业隐患自查、自报、自治闭合循环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考核对完善治理体系建设的推动作用;推动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态势分析和预测预警。根据省“双重预防机制”标准规范及验收管理办法,大力开展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推动各地建设“双重预防机制”标杆企业。

5.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持续推进“1+2+14”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推广运用“双控”系统和“网格化”系统,高危行业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100%建立“三张清单”,各类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单位和小微企业、“九小场所”[10]全面开展“三张清单”在线填报,实现安全生产由各单位被动接受监管向主动加强管理转变、安全风险管控由政府推动为主向各单位自主开展转变、隐患排查治理由部门行政执法为主向各单位日常自查自纠转变。实施挂图作战,持续更新制度措施和重大问题隐患“两个清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实践经验;敢于动真碰硬,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整治任务。持续深入开展煤矿、危化品、非煤矿山、消防、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转型升级,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专栏2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重点

1.煤矿:进一步强化煤矿重大灾害治理,开展瓦斯、火灾、水害、顶板等灾害治理。持续深入推进落实两个“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推动“瓦斯零超限”和“煤层零突出”目标的落实,促进瓦斯防治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持续推进“两化”改造[11],推进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推进煤矿智能化示范项目建设,推动5G技术煤矿井下研究运用、井下机器人研究、智慧矿山建设示范,推动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提升,持续改善安全生产基础条件,夯实煤矿安全基础。

2.危险化学品:贯彻落实中办国办《意见》,推动各项制度措施落地见效;按照“禁限控”目录严格控制涉及光气等有毒气体、硝酸铵等爆炸危险性化学品的建设项目;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企业;推进企业“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推进泄漏检测报警装置、紧急切断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未实现或未投用的企业停产整改;2022年底前苯加氢、新型煤化工上下游配套装置实现自动化控制;根据两个导则推动企业完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推动城镇人口密集区中小型企业和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大型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危化品生产经营单位100%达标。

3.道路运输: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加快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等隐患路段和危桥改造整治,推进团雾多发路段科学管控,深化农村公路平交路口“千灯万带”示范工程[12]建设,全面清理整治农村“马路市场”。加强老旧客车和卧铺客车监管,推动公交车安装驾驶区隔离设施。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强制全部安装远程提醒监控系统,实现运输过程实时定位及路径记录;严格落实治超“一超四罚”[13]措施,深化“百吨王”专项整治。重点整治常压液体危险货物不合规罐车、非法夹带运输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实施客运车辆禁、限携带物品目录清单。危货运输企业三级标准化达标100%。严格旅游客运监管,对存在重大隐患的运输企业实施挂牌督办,深化“高危风险企业”“终生禁驾人员”等曝光行动。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和信息共享,依法严查严处客运车辆超速、超员、疲劳驾驶,动态监控装置应装未装、人为关闭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清查“黑服务区”“黑站点”“黑企业”“黑车”。

4.交通运输:民航运输强化可控飞行撞地、跑道安全、空中相撞、危险品运输等重点风险治理,深化机场净空保护、鸟击防范等安全专项整治。开展铁路沿线环境安全专项整治,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落实各方责任,依法查处违规行为;开展危险货物运输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托运、违规承运危险货物行为。加强寄递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三位一体”防控,坚决堵截禁止寄递物品;强化寄递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加强火灾、车辆安全、作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深化寄递安全综合治理,健全联合监管机制和应急管理机制,严格落实部门监管、属地管理和企业主体“三个责任”。

5.非煤矿山:严格项目安全准入和安全生产“三同时”,推进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矿山关闭退出。落实非煤矿山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严防露天矿山滑坡、坍塌、爆炸、车辆伤害等事故,严厉打击外包工程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等违法违规行为。原则上不予批准新增尾矿库,确保全市在用尾矿库实现清零。推进现代化矿山建设,切实推动全市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科学合理推动标准化创建,提高创建质量。

6.园区、工贸及民爆物品:园区配齐配强专业执法力量,落实地方和部门监管责任;推进工业园区智慧化。规范园区规划布局,严格入园项目准入,完善公共设施,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本质安全水平。充分利用“专家会诊”等有效手段推动企业隐患整改,提高监管人员专业化水平。开展工业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按照“一园一策”原则,限期整改提升,有序推进封闭化管理。整治工业园区安全隐患,加强仓储物流等安全管理。严格按照“三个必须”原则压紧压实工贸行业安全监管责任;按照安全监管分类标准进一步摸清搞准规模以上工贸企业底数;持续推进工贸行业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冶金煤气、涉爆粉尘、涉氨制冷、有限空间作业等重点环节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完善市、县监管部门民爆销售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加强外部安全距离管理,加强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做到一人一档。民用爆炸物品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100 %达标。

7.建筑施工:开展城乡房屋和市政工程各方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施工现场人员素质提升、信息化监管建设、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提升等专项行动,强化双重预防机制构建,提高施工安全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开展起重机械、高支模、深基坑等专项治理,依法打击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水利工程安全监管责任,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双重预防机制,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水利设施安全和行业消防安全等整治工作,扎实推进水利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路水路铁路工程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安全生产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重大风险基础信息、防控责任、监测监控、防范措施、应急处置5个清单,实现清单动态更新。持续开展公路水运工程红线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整治《贵州省公路水运项目“坚守工程质量安全红线”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所列的30项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

8.特种设备:健全落实安全责任制,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开展大型游乐设施乘客束缚装置、客运架空索道和涉氨、燃气等剧毒、易燃、易爆危化品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的排查整治。强化监督抽查,突出对公众聚集、重点工程、危化品企业、高层电梯及贵州省特种设备监管平台上反映存在隐患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监督检查。强化特种设备安全执法,巩固完善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和行政执法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特种设备“双控”体系,提升电梯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和气瓶风险监测能力。强化特种设备监管能力、检验检测能力、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巩固提升省级电梯安全管理示范城市创建成果。

9.旅游:强化联合监管执法,加大重点企业、重点时段、重点环节的排查整治力度。完善旅游景区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升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立景区灾害天气预防、预警机制,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第一时间获悉精准预警信息,做到提前预知,提前防范。完善旅游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安全员配备充足,持证上岗。配备足够数量的安全设施设备,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快速反应、有效处置。

10.消防:组织开展消防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制定实施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石油化工等重点场所消防安全能力提升方案。集中开展“3+1+N”(3“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建联络员”体系,1网格化管理、N多元化服务)消防安全治理,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对人员密集场所、化工企业、老旧小区、电动车、彩钢板建筑、小型经营性场所等突出风险以及乡村火灾,分阶段集中开展排查整治,完善基础消防设施,全面落实差异化风险管控措施。推动建立完善各行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推动本系统单位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推动建设基层消防网格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和城市消防大数据库。推广应用消防物联网等智能防控措施,提高全市“智慧消防”管理水平。 

11.城市建设:将城市安全韧性作为城市体检评估的重要内容,将城市安全发展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建立城市安全信息化平台,推动城市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排查利用原有建筑物改建改用为酒店、饭店、学校、体育馆等人员聚集场所安全隐患,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造成安全隐患,并推动整治;根据城市建设安全出现的新情况,明确建筑物所有权人、参建各方的主体责任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开展摸底调查,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和市政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推动各地开展城市地下基础设施信息及监测预警管理平台建设。严格燃气工程技术标准,健全燃气行业管理和事故防范长效机制;建立渣土受纳场常态监测机制、推动市政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结合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推动解决城市安全重点难点问题。

12.危险废物:全面开展排查,对属性不明的固体废物进行鉴别鉴定,重点整治化工企业、危化品企业等可能存在的违规堆存、随意倾倒、私自填埋危险废物等问题,确保危险废物贮存、运输、处置安全。建立完善危险废物由产生到处置各环节联单制度。建立部门联动、区域协作、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加大打击故意隐瞒、偷放偷排或违法违规处置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力度。合理规划布点处置企业,加快处置设施建设,消除处置能力瓶颈。督促企业对重点环保设施和项目组织安全风险评估论证和隐患排查治理。加强“煤改气”、洁净型煤燃用、煤化工以及渣土、生活垃圾、污水和涉爆粉尘的贮存、处置等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评估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强化相应的安全责任措施落实,确保人身安全。

13.乡村(农村、农业园区、饮水):农村围绕畜牧业、渔业、农机、农村能源、农药和其他领域,严格按照安全生产“三个必须”原则全面开展农村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认真分析农村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农村安全风险。整合有关部门资源和力量,形成关注农村、推动农村安全发展的工作合力。发挥乡镇站所和农村党组织服务职能,推进乡村安全文明建设,提升农村安全治理水平,加快平安乡村建设。农业园区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机制,实施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规范规划布局,严格项目准入把关,强化农业园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双重预防控制体系;加快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夯实农业园区信息化和应急保障等安全基础。饮水方面全面落实“三个责任”“三项制度”,建立风险基础信息、防控责任、监测监控、防范措施、应急处置5个清单,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供水设施和行业消防安全等整治工作。

注:地质灾害专项整治内容在专栏3。

(四)完善灾害预警体系,增强防灾减灾抗灾能力

1.完善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强化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重点区域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铁塔公司AI高位视频监控平台,优化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综合运用现场巡查、传感器监测、视频监测、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对水旱、森林火灾、气象、地震、地质灾害等主要灾种开展自然灾害隐患动态监测,实施感知设备智能化、网络化、微型化、集成化升级改造,增加重点区域核心站点和常规站点密度。综合运用北斗卫星及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利用好应急管理部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报送与服务网络平台,统筹发展灾害信息员队伍,发挥应急广播、手机短信等作用,针对特定区域和特定人群及时准确高效发布预警信息和转移避险信息。

——气象灾害:完善气象灾害地面监测站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技术研发和业务平台建设,努力提高天气预警准确率和服务精细化水平。重点加强空基、天基一体化气象综合观测网建设,提高强对流天气等探测能力,有效提升气象预报预警水平。

——地震灾害:升级现有地震观测台站,优化、完善观测网络,增强测震、强震台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建全地震综合监测系统,推进前兆台网建设,开展强震、测震等多学科、多测项地震综合观测,构建多手段、多学科、高密度的立体观测网络。

——地质灾害: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动态巡查和群测群防等措施,完成辖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设施设备安装,实现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自动化实时监测,不断提升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

——水旱灾害:优化水旱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加强城市重要防洪区、水库和灾害多发区站网建设,扩大数据采集覆盖面,提高监测水平。结合水利设施除险加固、河道治理等工程,实施对重点灾害防治工程设施本体变形、裂缝、沉降的实时动态监测,预防由于工程设施本体缺陷引发的灾害。

——森林火灾:加快推进全市森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努力构建地面林火远程视频监控、森林防火卡口视频监控和护林员巡山护林相结合的空、天、地、人“四位一体”全方位森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重要林区火情监测覆盖率。

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完善优化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平台功能,努力整合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充分利用应急广播、短信、微信、网络、移动终端APP、声讯电话、新闻媒体等多种传播方式发布预警信息,不断扩大预警信息的覆盖面,提高精准度、增强时效性。修订《六盘水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优化发布流程,完善发布规范,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规范化水平。

2.加强灾害风险研判评估

定期开展地震、地质、城市内涝等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评估。完善自然灾害风险联合会商机制,定期开展会商研判,动态掌握灾害趋势。加强巨灾演化机理研究,重点构建森林火灾蔓延趋势分析、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系统及山洪蔓延、滑坡危险性分析,科学研判自然灾害的强度、灾害等级、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及可能导致的次生、衍生灾害,提升巨灾预测分析研判精准度。完成首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摸清全市灾害风险隐患底数,重点区域抗灾能力情况,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支撑。

3.强化自然灾害综合治理

结合生态宜居工程,推进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已治理工程加固和避险移民搬迁。加强城市及重要城镇防洪防涝设施建设。全面开展城市体检,推进城市住宅抗震加固,提升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居民住宅安全性能。推动农村农房抗震改造和危房改造。推进承灾抗风险能力较差的木制房屋加固和防火防灾改造。在城市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旁按一定距离设置消防车取水码头。加强森林火源管理、防灭火装备设施建设,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

专栏3 自然灾害防治重点

1.气象灾害: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构建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开展暴雨、干旱、高温、低温冷冻、风雹、雪灾和雷电等气象灾害的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和预警系统,进一步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完善气象灾害观测站网布局,提高气象监测运行保障能力。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深化气象大数据综合应用,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能力。

2.地质灾害:加强隐患调查评价,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建立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群测群防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及综合治理体系。结合减灾扶贫和避险防灾移民搬迁,充分利用国家、省的技术力量,探索利用合成孔径差分干涉雷达(InSAR)、三维激光雷达(LiDAR)、三维倾斜摄影等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展隐患早期识别,设置警示标志,在重大隐患点安装自动监测系统。落实各类工程建设、矿山开采、村庄规划等项目的事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坚持关口前移,强化源头管控,对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人为工程活动,严格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承担治理责任。加大对群众自建住房的指导和监管力度,坚决制止随意切坡建房行为,减少地质灾害隐患。实施一批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有效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3.水旱灾害:健全防汛抗旱工作机制,全面提升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完成全市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建立水旱灾害风险数据库和图谱,完善监测预警设施,利用好全省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系统。有序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重点涝区治理、城镇防洪排涝治理、水利设施除险加固等建设。加强对水利设施运行工况实施动态监测管理,预防由于工程设施本体缺陷引发的灾害;完善地面水文监测站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文监测预警能力,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治能力。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增雨作业。

4.森林火灾:加强森林草原防火检查站建设,严格防火期间值班和对进山人员进行登记检查,禁止火种上山。加强防火隔离带和防火线建设,增强防火警示牌建设,对永久性警示牌进行翻新及新建。建立森林草原火灾预警监测系统、森林草原防火通信和森林草原火灾阻隔系统,提升火灾救援力量能力和航空消防能力,配备相应森林草原防火装备。不断提高部门间协同作战能力,将森林草原防火与美丽乡村建设、秸秆还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紧密结合,在资金捆绑使用、人员合理调配、工程协同推进中探索创新,实现多部门立体化防控格局。大力推动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及能力建设。

5.地震灾害:开展全市地震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配合高风险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房屋安全加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等规定标准,提升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设防水平和抗震能力。开展基于遥感影像和经验估计六盘水市房屋抗震设防能力初判工作。更新六盘水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积极参与地震监测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六枝地震监测台站和水城区GNSS物理台,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等工作。

4.强化应急避难场所管理

推进城乡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根据城市人口分布、建筑物密度及居民疏散要求等,进一步做好避难场所的规划布局。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建设分布合理、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管理规范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满足居民紧急避难需求。农村社区参照《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因地制宜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应急避难场所135处。

强化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管理。制定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实现对应急避难场所动态管理。制作全市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或分布表,探索在各类地图APP上线运行应急避难场所查询和导航功能,保证灾害发生时居民能够快速有序到达指定避难场所。

(五)加强救援力量建设,提升综合应急处置能力

1.强化应急指挥能力建设

强化市级应急指挥机构研究决策、协调督导等职能,提升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能力。强化各专项应急指挥部独立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建设,提高应急救援处置效能。出台《突发事件现场指挥部设置与运行指导意见》,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工作规则,强化现场指挥部建设。拓展六盘水市安“全云平”台建设,完善信息集成、监测预警、会商研判、指挥调度、值班值守等功能,提供7×24小时的应急指挥保障,实现常态下的应急管理和非常态下的突发事件处置。推进实施基层应急能力提升计划,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指导各区(市、特区)完善县级应急指挥平台系统,2023年底前,实现达标运行。强化灾害事故现场信息采集装备配备,加强“两车一机”[15]建设,推动便携式卫星系统、高清移动布控球、手持终端、无线便携图传等设备配备,实现移动指挥平台标准化建设。

2.健全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建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立健全市、县两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推动队伍加快向“一专多能”转变。依托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强化高层建筑、大型城市综合体、危化品、山岳、水域和特种设备等领域救援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专业救援队伍为主力,社会救援队伍为补充的“多专多能”抢险救援力量体系。优化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力量布局,按相关规定和标准加强消防队伍和消防员能力建设,强化装备配备,健全指挥机制,完善保障制度,提升多灾种、跨区域综合救援能力;乡镇层面依托基层优势救援力量,推进“专兼结合、一队多能”的综合性应急队伍建设,构建综合应急、专职消防、民兵应急“三位一体”力量体系。到2025年,通过完善消防站点布局和建设,建成专职消防队和微型消防站共同形成的市、特区、区“5分钟”应急救援圈。

推动区域矿山应急救援中心(基地)建设。根据贵州省关于省级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的有关工作部署,充分整合利用好六盘水市16支专职矿山救援队伍,特别是六枝工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矿山救护大队(国家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矿山救护大队和水城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矿山救护大队三支特级矿山救护队。立足六盘水煤矿救护队伍多、精、专、强救援队伍资源优势,推进矿山救护资源整合,依托贵州盘江煤电集团,争取国家、省级支持在六盘水市建立以应对矿山事故、地震和地质灾害、洪涝为主的“区域矿山应急救援中心”,在六枝特区牂牁江流域增设“水上应急救援中心”,推动实现贵州省重特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1小时生命救援圈,形成辐射邻省和东盟国家及地区的生命救援能力。

健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持续推进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危化品、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应急救援能力。结合产业结构特点,依托大型工程单位、大型企业成立工程抢险队伍,弥补政府力量在处置事故中的不足。加强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应急设施及专业队伍能力提升建设,强化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以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为重点,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在森林火灾高风险区、一般森林火险区,结合地方实际建设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救援队伍、群众消防救援队。依托民兵、预备役人员和相关单位人员,在城市建成区和沿江沿河企业组建防汛抗旱抢险队伍。

培育好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依托共青团、红十字会、基层社区等,加强应急志愿者的招募、培训、考核,组建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完善社会力量日常管理、应急调用等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协调调用、表彰奖励、政策保障等具体措施,落实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紧急征用和奖励补偿有关制度,鼓励、支持、引导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建立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与其他救援队伍共训共练、救援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重点扶持红十字会等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支持社会救护队伍建设。

打造贵州西南片区航空救援基地(中心)。依托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贵州盘州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现有基础资源,建立以社会资本投入为主体,政府财政补贴为支撑,应急资源共享的低空应急救援体系。加强航空应急救援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专业装备建设,组织开展空中任务员等专业技术培训,着力加快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构建空地一体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形成空地一体化联动作战模式,丰富应急救援手段,提高应急救援效率。打造覆盖贵州西南片区航空救援基地中心,建立健全满足多灾种的应急救援体系。

3.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修订《六盘水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强化“1+N+X”(总体+专项+部门)应急预案体系框架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预案编制、发布、备案、演练、修订、培训、宣传教育等职责,规范应急预案管理。完善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分级应对制度,构建覆盖全灾种、全过程、各行业、各层级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预案可行性评估,强化各类各级应急预案衔接融通。加强应急演练,推进应急预案演练向实战化、常态化转变,注重应急演练总结评估,发挥演练成果对应急预案的调整修复、改善提升作用。针对重大安全风险,定期组织开展综合性、多部门联动应急演练,在实战中锻炼队伍,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立足山地滑坡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危化品爆炸泄漏事故、煤矿瓦斯突出等典型情景,开展巨灾模拟应急推演。健全完善应急管理、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方面专家库,建立应急管理专家管理制度,依托信息化平台,逐步实现线上管理,实现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按需求快速匹配专家人选,全面保障灾害事故的专业研判和技术措施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4.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强化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市、区(市、特区)、乡镇三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建设。统筹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库布局和建设,支持六枝特区、盘州市、钟山区县级应急物资库房建设,到2023年建成乡镇应急物资储备点30个。制定应急物资分级分类储备目录,建立健全应急物资采购、储备、调配、运输、回收、报废(轮换)、紧急征用和补偿等管理制度。到2025年,基本建成分级分类管理、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优化应急物资储备模式。运用“互联网+”优势,探索建立应急物资互联网“云仓储”“云库存”等储备新形式。全面开展重要应急物资产能布局调查,健全应急物资企业储备数据库,畅通应急物资生产供应渠道,确保极端情况下应急物资峰值需求的生产供应。利用紧密衔接应急救援管理信息系统,全面采集和监测应急物资信息,实现应急物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在应急物资储备库积极应用智能仓储技术,实现储备物资的远程监管和数字化调配。

强化粮食储备能力建设。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严格落实总量计划,适当增加成品粮油(含小包装)储备库存,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推行科学储粮、绿色储粮,强化信息化管理和储备粮动态监管,完善粮食监测预警机制。到2025年,六盘水市主城区建立不低于10天市场供应量的成品粮油(含小包装)储备。

健全应急运输保障体系。与六盘水市邮政管理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物流企业大数据服务优势,实现基础数据互联互通、重要物资流转和配送不断链。依托骨干道路运输企业,明确人员和装备、物资等要素配置标准,2022年底前组建1至2支市级综合性应急保障车队。完善应急运输协调机制。利用公路、铁路、港航、民航等部门交通信息资源,加强应急运输保障的统筹管理,提升综合运行监测、协调联动、智能管控和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分析、应急信息服务等能力,实现与应急管理综合指挥平台的协调联动、有机衔接,全面提升应急交通运输指挥调度水平。

5.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统筹应急指挥网、卫星通信网、电子政务网和互联网建设,构建综合应急通信保障网络,保证在应急状态下至少一种通信方式畅通。加强与移动、联通、电信、铁塔等合作,利用7000座铁塔、1251个基站、7000余个后备电源资源优势,健全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应急工作机制,加强基层通信设施应急抢险抢修能力建设,推动后备电源、发电油机、备品备件以及必备应急物资储备下沉,提升应急抢修效率。

6.完善灾后恢复重建机制

制定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设置标准,提高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规范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救灾资金申请、拨付依据,加强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建立健全救助公告制度及监督检查制度,提高救助和捐赠款物使用透明度。建立完善市委、市政府统筹指导,受灾区(市、特区)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机制,加快毁损工程修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科学规划生产力布局,提高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成效。

(六)夯实基础基本能力,提升社会共治共享能力

1.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指导乡镇(街道)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强化应急状态下对乡镇(街道)人、财、物支持。增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能力,每年组织开展综合应急演练。加强基层应急救援站建设,进一步拓宽基层应急救援覆盖面。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制度,全面推进乡镇(街道)“四个一”(一个应急管理办公室、一个应急指挥中心、一支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一个综合性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全面实施村(社区)防灾救灾“十个有”(组织体系、应急值守、风险地图、明白卡、小册子、宣传栏、大喇叭、报警器、避难场所、应急照明),分类别推进企业、学校、医院、家庭等应急能力和物品储备标准化建设。建成一批乡镇标准化应急救援站,行政村应急广播系统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初见成效。组织动员村(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参加基层应急队伍,发挥其在信息报告、先期处置、自救互救、人员转移安置等方面的作用。

2.优化应急管理网格体系

强化乡镇(街道)属地责任和相应职权,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动员响应体系。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细化乡镇(街道)应急预案,做好风险研判、预警、应对等工作。有序整合灾害信息员、安全生产监管网格员队伍,将应急管理功能有机地整合进入常态社会治理领域,纳入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工作体系。进一步厘清网格员应急管理职能,系统规划网格员培训课程,采取“培训+实地体验式”教学模式,全面提升网格员风险辨识、隐患排查、应急宣传、信息报告、初期应急处置等能力。

3.推进基层示范单位创建

推动城市建成区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深入开展国家、省、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加强动态评估管理,到2025年,创建不少于8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鼓励支持县级政府创建国家综合减灾示范县。积极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二级及以上标准化创建,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加大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培育力度,广泛发动各类企业开展创建活动。

4.强化安全宣传教育

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七进”(企业、校园、机关、社区、农村、家庭、公共场所)为突破口,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强化源头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增强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为推动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奠定良好的舆论基础。推动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根植安全理念,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班级活动中落实安全教育内容,做到安全宣传从早抓起、从小抓起,根植安全理念。普及生活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和教职工做到能应急懂避险、能自救会互救。深入推进“警示教育月”“全国防灾减灾日”“119消防宣传月”“安全生产月”“警示教育月”“安康杯”竞赛“八五”普法等工作,强化全民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支持鼓励高等院校、国有企业建立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内容为一体的体验式应急管理培训基地。严格落实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重点抓好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发挥媒体作用,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依托科技文化馆建立防减灾科普基地,打造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的综合性、体验式科普教育场馆。利用重大灾害事故场所建立警示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安全体验基地。

5.发挥保险风险防控作用

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积极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政策,增强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科学性。2021年底,建立健全安责险服务体系,推动形成政府及相关部门、生产经营单位、保险机构等共同参与,多方联动,稳步推行安责险的工作格局。按照省统一部署,逐步推进危化、烟花爆竹、非煤矿山等高危行业企业参保。由市级出台有关方案,明确规定保险机构应当将一定比例的当年收费总额作为事故预付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投保企业的事故预防安全技术服务。到2023年底,实现全市高危行业企业投保全覆盖。积极探索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对承保机构开展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的监管,提高承保机构在宣传培训、隐患排查治理,应急演练等方面的技术服务成效。

(七)产学研用创新驱动,提高科技装备人才支撑

1.鼓励应急科技创新应用

支持六盘水师范学院创建应急管理重点实验室,开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在地质灾害预警、超高层建筑防灭火、地下空间防灭火、森林防火、有限空间事故救援等方面攻关,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积极组织院校、相关企事业单位申报国家、省社科基金、应急管理资金、科技专项资金等有关应急管理课题研究项目。

2.推动应急(安全)产业发展

以应急装备制造产业、战略应急物资产业、应急救援物资产业、“应急大数据+”产业以及应急(安全)文化服务产业等领域为重点支撑,聚力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的应急产业体系。不断增强创新创造活跃度,加快培育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争取到2025年形成“5+1+1+N现代化应急产业服务示范区”,即打造应急装备制造、大数据应急+、应急战略物资、应急(安全)文化服务、急救援物资产业等5大应急产业支撑体系;积极发挥应急产业发展基础优势,争取创建1个省级或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立足“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基础,发挥资源及政策优势,建成1个服务功能健全、应急产业优势突出的“新材料应用示范园区”;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为推进全市工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应急产业集群培育,打造N个应急产业集群。

3.加强应急专业人才培养

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引进制度和在职干部培训制度,提高专业人才比例和职业素养。鼓励重点行业领域企业与地方高校、学院合作,通过自建或委托方式培育职业工人,实现重点岗位人员变招工为招生。加强应急管理学历教育,充分利用本地高校、职业院校教育资源,推动应急管理学科教育,培养本地应急管理专业人才。以现有培训资质、师资力量及设施设备为基础,建设六盘水市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体验馆和培训教育基地,立足于服务六盘水市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满足各类生产企业应急管理相关培训需求,提高企业职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知识技能,增强社会公众安全应急意识。以六枝工矿国家矿山区域应急救援基地、六盘水消防救援支队实训基地等应急救援实训资源,对应急救援人员开展专业能力培训,提高救援人员实战能力。

(八)深化安全云聚通用,打造应急管理智慧大脑

1.加强末端智能化感知

全面提升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视频识别等技术,构建高危行业领域、重点场所末端智能感知全域覆盖网络,实现对灾害事故易发多发频发地区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为风险早期识别和精细精准预报提供数据源。在非煤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规模以上冶金、有色、建材企业及其他重点行业领域推广智能化感知系统,到2023年,完成70家重点企业线上监管,对现有视频监控实施智能化改造,实现信息化与智能化融合,实现智能化监管分析,对环境数据(温度、液位、压力、有毒有害可燃气体泄漏等)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到2025年底,非煤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规模以上冶金、有色、建材企业及其他重点工贸行业领域实现智能化感知系统建设全覆盖。加强车站、机场、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流量监测,强化水、电、气、交通等城市运行数据监测,提升城市运行安全监控能力。统筹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森林、地理信息等监测资源,构建重点行业领域灾害事故监测网络体系,推进各部门数据资源互通共享,提高信息化协作能力。实现跨地域、跨层级、跨系统的灾害事故动态监测和预报预警,为灾前防范、灾中应急和灾后处置提供基础支撑。

2.推进应急信息化建设

根据国家、省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求,在现有基础上,对硬件、软件设备设施分类分批次升级改造,确保符合上级建设要求和本地区应用需求。系统应用层面,配合省应急管理云平台建设好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等应用系统,在国家和贵州省统一建设框架下,建设好贵州省“应急云”试点项目,利用好六盘水“安全云”平台业务系统。按照全省统一标准,建立完善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平台,共享灾害事故情报、态势分析研判、应急力量分布、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预案、现场视频图像、网络舆情监测、灾害周边交通、人口分布情况和历史典型案例等信息并汇聚展示,形成上下贯通的应急指挥体系,有力支撑统一指挥、协同研判。探索应急战术互联网新模式,各级灾害事故现场互联网节点相配合,共同构建应急救援现场应急战术互联网,形成“单兵数字化、战场网络化、作战可视化”的新型作战模式。充分发挥应急网格化服务平台作用,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闭环管理,实现对基层风险、隐患、问题的动态监管、源头治理和前端治理。

3.探索实施“智慧应急”

加快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AI、5G等关键技术与多灾种、灾害链以及安全生产的应急体系融合,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满足“全面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扁平指挥、快速处置、精准监管、人性服务”的需求,全面加强重大事故隐患和灾害风险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依托省级“应急云”信息化平台开发的大数据应用平台,充分利用本地数据资源开展大数据应用,挖掘自然灾害风险、灾情数据统计、企业风险隐患、安全监管执法、应急力量、应急物资、应急预案、重点监管企业用电等数据价值,为风险防范、预警预报、指挥调度、应急处置等提供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手段,打造全省应急管理信息化应用样板城市。

第四章 重点工程

(一)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

开展全市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风险要素全面调查,突出地震、洪水、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开展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查明本地减灾能力,支撑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配合编制市县级1:5万或1:10万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修订主要灾种区划,编制综合风险区划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开展1:5万地质灾害调查和重点区域1:1万地质灾害调查,配合编制完成市、县两级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开展江河洪水、山洪灾害、城市内涝风险普查,配合编制精细化水旱灾害风险区划图;开展暴雨、风雹、低温凝冻等气象灾害调查,配合编制不同尺度的危险性分布和风险评估分布图。开展森林火灾隐患和危险性评估,配合编制县级1:5万森林火灾危险性评价图。“十四五”期间完成普查工作,摸清六盘水市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全市总体抗灾能力,客观认识本地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二)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六盘水城市地震构造环境探查,进一步摸清辖区地震灾害风险底数。按照贵州省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包括贵州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和地震监测能力提升项目)规划,在六枝新建地震监测台站,升级改造六盘水国家地震台,在水城区建设地震前兆站。开展基于遥感影像和经验估计六盘水市房屋抗震设防能力初判工作。依托应急一张网项目,及时更新六盘水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力争“十四五”末使地震预警服务覆盖所有乡镇,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

图4-1 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三)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工程

根据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与管理办法和评价细则,建立健全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创建规划或实施方案,开展第三方评价,对照评价标准和第三方评价结果查缺补漏,从源头治理、风险防控、监督管理、保障能力、应急救援等5个方面实施创建。统筹实施城市安全规划、城市基础和安全设施建设、产业安全改造、高危行业搬迁、各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城市安全监管执法、城市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和能力提升、基础网格化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综合防灾减灾社区创建、安全文化教育体验基地创建等,提升城市安全发展韧性,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性应急综合能力建设示范区”和“综合减灾示范区”。力争2023年形成初步创建成果,2025年达到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标准,大力提升城市安全发展保障能力和水平。

(四)区域矿山应急救援(中心)基地

以政企共建的模式,利用全市矿山救援队伍资源优势,市级统筹全市救护资源,依托盘江煤电集团,推进全市16支专职矿山救援队伍整合,建立区域矿山应急救援(中心)基地。该基地集应急指挥、救援及训练、教育培训、科普宣传、航空救援、装备物资储备等功能,构成主要包括区域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综合性救援队伍、装备储备基地、培训演练基地、航空救援基地、防灾减灾科普宣教基地等。总部选址靠近六盘水地理中心,交通便利、场地开阔,形成1个总部基地,数个分部基地和N个救援中队布局。通过该项目建设打造贵州省西部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确保较大以上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得到及时有效救援处置,并能辐射邻省和东盟国家应急救援任务,力争“十四五”期间项目投入运营使用。

图4-2 省级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工程

(五)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工程

统筹利用全市现有救灾物资仓储资源,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支持,支持钟山区、水城区、盘州市、六枝特区建设标准化救灾物资储备仓库,配备生活救灾物资、应急救援物资及装备。支持政企共建或委托企业代建应急物资储备库,推动乡镇救灾物资储备点建设,满足库房面积、管理制度、专职管理、标识标牌和各类物资库存数量要求。到2023年建成30个乡镇物资储备点,“十四五”期间实现乡镇(街道)救灾物资储备全覆盖,建成以市级库为支撑、以县级库为依托、以乡镇储备为补充的“市、县、乡”三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实现紧急状态下应急物资的统一、高效调配,确保受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

(六)应急管理指挥中心提升工程

按照贵州省关于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指导意见,提升市应急指挥中心能力,支持县级应急指挥中心标准化建设。围绕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通信力量保障、应急通信资源保障、应急指挥视频会商保障、指挥决策数据保障等任务进行建设,建设1套370MHz移动基站,配备1套便携式卫星通信设备,打造应急指挥专网、卫星通信网、无线通信网三网互补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结合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和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在“贵州省应急管理云”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智能感知预警系统建设,对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监测预警预报信息实现实时监控、自动报警,确保安全隐患和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早知道”“早预警”“早防范”“早处理”,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在国家、省统建的应急指挥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能力。充分发挥应急指挥平台统一指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功能,形成横向互联、纵向贯通的应急指挥体系,提升应急指挥调度能力。

图4-3 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工程

图4-4 应急管理指挥中心提升工程

(七)六盘水市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综合体验馆项目

在贵州首钢水钢技师学院(水钢高级技校)现有培训教育资源基础上,打造六盘水市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综合体验馆,集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技能培训、应急避难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体验馆采取实景实物展示、情景模拟、案例警示、互动体验等形式,面向公众开展安全科普教育等活动。利用5G、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D仿真、全息投影、大数据等多种高新技术,融合声、像、光、电多种效果,体验各种安全“事故”,教育体验者自觉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建设公共安全厅、消防安全厅、生产安全厅、实操模拟厅、VR实训教室、自然灾害体验厅和紧急救助体验厅等7个体验厅,共60余项体验内容。

图4-5 六盘水市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综合体验馆项目建设

(八)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工程

根据全省“1+5+3+10+100”[16]区域性应急救援航空基地建设方案,六盘水市建设1个依托型航空应急救援基地,先期建设9个直升机起降点(其中钟山区1个、盘州市2个、水城区4个、六枝特区2个)和12个森林消防直升机取水点(其中钟山区2个、盘州市2个、水城区4个、六枝特区4个)。与盘州通用航

空公司开展合作,按照平战结合、市场化运作模式,为全市各类灾害事故快速应急救援提供支撑。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相结合,推进符合条件的避难场所(面积大于2000<约40m×50m>平米,场地相对方正,四周无高大建筑、树木和线缆贯通)兼做直升机停机坪。到2025年底,依托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成六盘水市航空救援保障基地,直升机应急救援覆盖全市92个乡镇(街道)、旅游景区、森林公园、林场、重大地质灾害点。

图4-6 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工程

(九)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全面推进乡镇(街道)“四个一”建设,实施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基本“三基”建设专项行动。对基层网格按照等级配备对讲机、手持终端等必要的通信器材和装备,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定期开展基层网格员知识技能培训,充分利应急管理网格化系统、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系统等对辖区内的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事件等进行及时报送,并将有关情况数据逐级汇集到乡、县、市级指挥平台。实施基层应急救援能力项目,推进乡镇标准

化应急救援(消防)站建设,建设市、县、乡应急网格化管理指挥平台,实现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管控,救援的远程指挥和调度。积极推进基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现10户以上自然村寨应急广播全覆盖,初步形成“市-县-乡(街道)-村(社区)-自然村组”五级应急广播体系,强化农村应急广播使用人员培训,积极开展信息发布演练,完善信息发布,力争应急广播体系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接。“十四五”期间创建8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城市建成区和乡镇依托公园、绿地、广场、露天停车场、体育场和符合要求的室内公共场馆(所)建设具备应急指挥、应急演练、物资储备、人员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农村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开阔地段作为临时避难场所。通过项目建设,使乡镇、村(社区)应急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图4-7 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十)高位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项目

与中国铁塔六盘水分公司合作,利用7000多座铁塔的优势资源,推动高位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项目建设,在高位铁塔部署平均挂载高度25米以上的360度1.5公里以上视距的监控设备,实现对森林防火监测、铁路沿线监测、地质灾害监测、能源管道监测、城市内涝监测、危化工业园区监测、重大活动人流实时监测,搭建智能化视频分析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可视范围内的目标物体,实现对监控区域的实时监控和自动分析,进行实时预警。2020年已完成高位监控监测预警一体化系统1.0平台搭建,完成滑坡、泥石流落石、明火、烟雾、人、车等20余种AI模型的建模。第一批已将水城区鸡场镇地质灾害隐患点3个监测点位作为试点,进行地质灾害高位监控预警。到2025年推动对森林防火监测、铁路沿线监测、地质灾害等100个监测点建设,进行高位监控预警。同时根据实际需求新增城市内涝、重大活动人流量监测等功能开发,推进高位监控监测预警一体化系统2.0平台建设。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加强党对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领导,充分发挥“两委四部”统筹协调作用,健全跨区、跨部门规划实施协同配合机制,细化各县级政府、各部门工作分工,落实责任主体,加强年度工作计划与规划实施的衔接,明确规划各项任务的推进计划、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密切规划实施的工作联系,强化统筹协调,确保规划实施有序推进,确保规划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各区(市、特区)应急管理规划在主要目标、建设任务和重点项目方面,要与本规划做好衔接。

(二)加大经费投入

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街接协调,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各级财政对规划实施予以合理保障。统筹资金使用,整合优化资源,形成政策合力。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多元化资金投入。落实重点项目建成后的日常运行和维护资金。有关部门和地方应急体系的建设项目所需资金,按原有渠道申请报批。同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投资对应急体系建设项目的支持,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健全相关经济保障政策,引导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积极发挥商业保险在防灾减灾和灾害事故处置中的作用。

(三)强化监督评估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作为对部门和地方工作督查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由市应急管理局、市安委会办公室、市减灾委办公室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分析实施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及时公布进展情况报告。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注释:

[1]“三管三必须”指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规定的“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2]“双控”指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

[3]“三个清单”指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清单”“安全生产隐患治理清单”“内部安全生产追责问责清单”。

[4]“三个责任人”指水库(水电站)防汛行政负责人、技术责任人、寻坝负责人。

[5]防震减灾“三网一员”指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普宣传网、防震减灾助理员。

[6]“3预案1办法”指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和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7]“三合一”场所指住宿与生产、仓储、经营一种或一种以上使用功能违章混合设置在同一空间内的建筑。该同一建筑空间可以是一独立建筑或一建筑中的一部分,且住宿与其他使用功能之间未设置有效的防火分隔。

[8]“四线一站”指株六复线、内昆线、水柏线、南昆—红果线、六盘水编组站。

[9]安全设施“三同时”指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10]“九小场所”指小学校或幼儿园、小医院、小商店、小餐饮场所、小旅馆、小歌舞娱乐场所、小网吧、小美容洗浴场所、小生产加工企业的总称。

[11]“两化”改造指2017年以来贵州省全面实施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大力推进煤矿智能化机械化升级改造。

[12]“千灯万带”示范工程即在2019年全国至少在一千个农村公路平交路口增设交通信号灯,在一万个农村平交路口增设减速带等安全设施,是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在农村公路平交路口实施的重大举措。

[13]一超四罚”指对超限超载行为的①运输车辆②驾驶人③货运企业④承运人(源头企业)实行“一超四罚”制度。

[14]“3+1+N”是指镇街建立三大统一指挥协调平台(综合治理委员会、公共服务委员会、综合行政执法委员会三大议事协调工作平台)、组建1个镇街智慧治理中心和调配N类工作力量资源。

[15]“两车一机”指应急指挥车、应急通信车和无人机。

[16]建设贵州山地“1+5+3+10+100”指全省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即1个林直-Ⅰ型全功能直升机场(贵阳),5个林直-Ⅱ型直升机起降场(遵义、铜仁、黔东南、毕节、黔西南),3个依托型航空应急救援基地(六盘水、安顺、黔南),10个野外起降点,100个应急救援起降点。建设火场通信网络系统、卫星通信网络系统、应急机动通信系统、航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航空森林防火业务软件平台、航空综合应急运维管理系统等,提高航空应急救援支撑保障能力。

附表1

重点工程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投资估算(万元)

建设周期

1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

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编制综合风险区划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精细化水旱灾害风险区划图、气象灾害危险性分布和风险评估分布图、县级1:5万森林火灾危险性评价图。

1000

2020-2022

2 


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六盘水市地震构造环境探查,在六枝新建地震监测台站,升级改造六盘水国家地震台,在水城区建设地震前兆站;开展基于遥感影像和经验估计六盘水市房屋抗震设防能力初判工作;更新六盘水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

500

2021-2025

3 

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工程

建立健全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创建规划或实施方案,开展第三方评价;统筹实施城市安全规划、城市基础和安全设施建设、产业安全改造、高危行业搬迁、各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城市安全监管执法、城市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和能力提升、基础网格化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综合防灾减灾社区创建、安全文化教育体验基地创建;建立“区域性应急综合能力建设示范区”和“综合减灾示范区”。

5000

2021-2025

4 

区域矿山应急救援(中心)基地

依托盘江煤电集团,推进全市16支专职矿山救援队伍整合,建立区域矿山应急救援(中心)基地(包括区域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综合性救援队伍、装备储备基地、培训演练基地、航空救援基地、防灾减灾科普宣教基地)。 形成1个总部基地,数个分部基地和N个救援中队布局。 在六枝特区牂牁江流域增设水上应急救援中心”。

50000

2021-2025

5 

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工程

统筹利用全市现有救灾物资仓储资源,支持钟山区、盘州市、六枝特区建设标准化救灾物资储备仓库,配备生活救灾物资、应急救援物资及装备;推动乡镇救灾物资储备点建设,满足相关要求;建成以市级库为支撑、以县级库为依托、以乡镇储备为补充的“市、县、乡”三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实现紧急状态下应急物资的统一、高效调配,确保受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实现乡镇(街道)救灾物资储备全覆盖。

2000

2021-2025

6 

应急管理指挥中心提升工程


提升市应急指挥中心能力,支持县级应急指挥中心标准化建设;建设1套370MHz移动基站,配备1套便携式卫星通信设备,打造应急指挥专网、卫星通信网、无线通信网三网互补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结合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和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在“贵州省应急管理云”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智能感知预警系统建设,对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监测预警预报信息实现实时监控、自动报警;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能力;充分发挥应急指挥平台统一指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功能,形成横向互联、纵向贯通的应急指挥体系,提升应急指挥调度能力。

2000

2021-2025

7 

六盘水市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综合体验馆项目


打造六盘水市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综合体验馆,集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技能培训、应急避难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体验馆采取实景实物展示、情景模拟、案例警示、互动体验等形式,面向公众开展安全科普教育等活动。利用5G、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D仿真、全息投影、大数据等多种高新技术,融合声、像、光、电多种效果,体验各种安全“事故”,教育体验者自觉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建设公共安全厅、消防安全厅、生产安全厅、实操模拟厅、VR实训教室、自然灾害体验厅和紧急救助体验厅等7个体验厅,共60余项体验内容。

900

2021-2025

8 

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工程

建设1个依托型航空应急救援基地(先期建设9个直升机起降点和12个森林消防直升机取水点);与盘州通用航空公司开展合作,按照平战结合、市场化运作模式,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相结合,推进符合条件的避难场所兼做直升机停机坪;到2025年底,依托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成六盘水市航空救援保障基地,直升机应急救援覆盖全市92个乡镇(街道)、旅游景区、森林公园、林场、重大地质灾害点。

2000

2021-2025

9 

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全面推进乡镇(街道)“四个一”建设,实施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基本“三基”建设专项行动;对基层网格按照等级配备必要的通信器材、装备和个人防护装备,定期开展基层网格员知识技能培训,推进乡镇标准化应急救援(消防)站建设,建设市、县、乡应急网格化管理指挥平台,实现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管控,救援的远程指挥和调度;实现10户以上自然村寨应急广播全覆盖,力争应急广播体系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接;“十四五”期间创建8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城市建成区和乡镇依托公共场所和符合要求的室内公共场馆(所)建设具备应急指挥、应急演练、物资储备、人员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

5000

2021-2025

10 

高位监控监测预警一体化系统建设项目


利用中国铁塔六盘水分公司7000多座铁塔的优势资源,推动高位监控监测预警一体化系统建设,实现对森林防火监测、铁路沿线监测、地质灾害监测、能源管道监测、城市内涝监测、危化工业园区监测、重大活动人流实时监测,搭建智能化视频分析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可视范围内的目标物体,实现对监控区域的实时监控和自动分析,进行实时预警。 到2025年推动对森林防火监测、铁路沿线监测、地质灾害等100个监测点建设,进行高位监控预警;同时根据实际需求新增城市内涝、重大活动人流量监测等功能开发,推进高位监控监测预警一体化系统2.0平台建设。

1000

2021-2025

合计

69400


注:项目投资估算为总投资,中央、省、市、县等各级投资比例根据项目实际确定。

附表2

六盘水市规划先期建设乡镇应急物资储备点

序号

物资储备点名称

面积(㎡)

详细地址

建设单位

1

六枝特区落别乡物资筹备点

180

落别乡扶贫搬迁点

落别乡

2

六枝特区月亮河乡物资筹备点

100

月亮河乡政府

月亮河乡

3

六枝特区关寨镇物资筹备点

120

关寨镇政府

关寨镇

4

盘北片区应急物资储备点

120

鸡场坪镇中学

鸡场坪镇政府

5

盘南片区应急物资储备点

110

保田镇下保田村姜博园广场

保田镇政府

6

红果中心城区应急物资储备点

120

两河街道应急服务中心办公楼

两河街道办事处

7

水城区陡箐镇应急物资储备点

100

陡箐镇陡箐村

陡箐镇人民政府

8

水城区米箩镇应急物资储备点

145

米箩镇倮么村

米箩镇人民政府

9

水城区营盘乡应急物资储备点

100

营盘乡高峰村

营盘乡人民政府

10

钟山区应急物资储备点(原烟叶站仓库)

238

金盆乡金钟村十一组

钟山区金盆乡人民政府

附表3

六盘水市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

序号

应急避险场所名称

位置

公园占地面积(公顷)

有效避险面积(公顷)

避险场地建设情况

备注

1

白鹤公园

钟山区德坞社区白鹤高架桥下

6.85

6.85

道路通行条件好、标识标齐全、水电、管理房、厕所、停车场齐全。应急避险标识标牌齐全。

管理单位:钟山区城市综合执法局

2

人民广场

钟山区大连路与钟山大道、凉都大道交叉口

11.20

10.60

道路通行条件好、标识标齐全、水电、管理房、厕所、停车场齐全。应急避险标识标牌齐全。

管理单位:钟山区城市综合执法局

3

德坞图腾广场

德坞街道秀山路

2.86

2.86

道路通行条件好、标识标齐全、水电、管理房、厕所、停车场齐全。

管理单位:钟山区城市综合执法局、、德坞街道办事处

4

三线建设广场(含思源广场)

水城古镇北侧

3.62

3.62

道路通行条件好、标识标齐全、水电、管理房、厕所、停车场齐全。应急避险标识标牌齐全。

管理单位:钟山区城市综合执法局

5

麒麟公园

荷城街道人民路、荷泉路、麒麟路、钟山大道闭合区域

13.50

4.95

道路通行条件好、标识标齐全、水电、管理房、厕所、停车场齐全。应急避险标识标牌齐全。

管理单位:钟山区城市综合执法局

6

凤池园

荷城街道凤池路

21.46

1.89

道路通行条件好、标识标齐全、水电、管理房、厕所、停车场齐全。应急避险标识标牌齐全。

管理单位:钟山区城市综合执法局

7

明湖湿地公园

明湖路、六盘水市师范学院西侧

197.00

3.32

道路通行条件好、标识标齐全、水电、管理房、厕所、停车场齐全。应急避险标识标牌齐全。

管理单位:钟山区城市综合执法局

8

笔架山公园

水钢巴西中路和金南路交汇处(杨柳街道)

16.87

2.45

道路通行条件好、标识标齐全、水电、管理房、厕所、停车场齐全。

管理单位:水钢瑞泰公司

9

钟山区法治文化广场

钟山区政府北侧、碧云路旁

4.87

2.05

道路通行条件好、标识标齐全、水电、管理房、厕所、停车场齐全。

管理单位:钟山区机关事务局。

10

青少年活动中心

青少年活动中心

3.16

3.16

道路通行条件好、标识标齐全、水电、管理房、厕所、停车场齐全。

管理单位:市机关事务局

11

青少年活动中心

青少年活动中心

4.52

4.52

道路通行条件好、标识标齐全、水电、管理房、厕所、停车场齐全。应急避险标识标牌齐全。

管理单位:市体育局

12

市体育中心

市体育中心

33.97

33.97

道路通行条件好、标识标齐全、水电、管理房、厕所、停车场齐全。应急避险标识标牌齐全

管理单位:市体育局

附表4

六盘水市规划先期建设乡镇应急避难场所100

序号

名称

类别

避难场地面积(平方米)

容纳人数

详细地址

管理单位

1

六枝特区关寨镇人民政府广场避难场所

广场

4500

2200

六枝特区关寨镇人民政府

关寨镇人民政府

2

六枝特区第七小学避难场所

学校

6000

3000

六枝特区塔山街道塔山居上嘎吱组

塔山街道办事处

3

六枝特区第十三小学避难场所

学校

7000

3500

六枝特区塔山街道高峰村沙泥坡组

塔山街道办事处

4

六枝特区落别乡牛角广场避难场所

广场

4000

2000

六枝特区落别乡牛角村

落别乡人民政府

5

六枝特区新华镇文化广场避难场所

广场

3500

2000

六枝特区新华镇街上

新华镇人民政府

6

六枝特区月亮河乡一中避难场所

学校

2100

1000

六枝特区月亮河乡花德河街上

月亮河乡人民政府

7

六枝特区中寨乡新场村敬老院避难场所

敬老院

670

350

六枝特区中寨乡新场村

中寨乡人民政府

8

六枝特区郎岱镇洒志政务服务中心避难场所

广场

1000

500

六枝特区郎岱镇洒志政务服务中心

郎岱镇人民政府

9

六枝特区木岗镇中学避难场所

学校

10000

5000

六枝特区木岗镇木岗场村

木岗镇人民政府

10

六枝特区新场乡政府广场避难场所

广场

4000

2000

六枝特区新场乡人民政府

新场乡人民政府

11

六枝特区银壶街道张家寨民兵连避难场所

广场

1500

1000

六枝特区银壶街道补林社区

银壶街道办事处

12

六枝特区银壶街道朱家寨活动室避难场所

广场

1000

650

六枝特区银壶街道补林社区

银壶街道办事处

13

六枝特区牂牁镇中学避难场所

学校

15000

7500

六枝特区牂牁镇西陵村

牂牁镇人民政府

14

六枝特区大用镇大煤山幼儿园和三小避难场所

学校

8000

4000

六枝特区大用镇岱港村

大用镇人民政府

15

六枝特区新窑镇新玉居委会避难场所

广场

4000

2000

六枝特区新窑镇新玉居委会

新窑镇人民政府

16

六枝特区龙河镇易地扶贫搬迁广场避难场所

广场

3000

1500

六枝特区龙河镇阿珠社区

龙河镇人民政府

17

六枝特区牛场乡上官小学避难场所

学校

1500

750

六枝特区牛场乡黔中村下官寨组

牛场乡人民政府

18

六枝特区岩脚镇太和广场避难场所

广场

10000

5000

六枝特区岩脚镇太和村

岩脚镇人民政府

19

六枝特区梭戛乡中学避难场所

学校

7000

3500

六枝特区梭戛乡中寨村八组

梭戛乡人民政府

20

六枝特区九中操场避难场所

学校

5000

2500

六枝特区六枝特区九中

九龙街道办事处

21

刘官街道刘官中学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16000

10000

刘官中学

刘官街道办事处

22

两河街道两河公交站应急避难场所

其他

3000

1200

两河街道两河居委会公交车站

两河街道办事处

23

翰林街道盘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277472

173400

翰林街道华屯居委会华家大树林

翰林街道办事处

24

红果街道中心广场应急避难场所

广场

53000

35000

红果街道办办公楼前

红果街道人民政府

25

亦资街道盘州市体育馆应急避难场所

体育馆

62583

39100

亦资街道育才路

亦资街道人民政府

26

胜境街道盘州市三线文化园应急避难场所

公园

88000

55000

胜境街道机关路

胜境街道人民政府

27

柏果镇柏果中学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62031

38700

柏果镇真龙路95号

柏果镇人民政府

28

柏果镇洒基中学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46765

29200

柏果镇洒基云中路

柏果镇人民政府

29

盘关镇盘江中学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30148

18800

盘关镇胜江路67号

盘关镇人民政府

30

石桥镇银杏广场应急避难场所

广场

7555

4700

石桥镇建兴路25号

石桥镇人民政府

31

竹海镇竹海中学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11406

7100

竹海镇老厂中学

竹海镇人民政府

32

保田镇姜博园广场应急避难场所

其他

10200

6800

保田镇下保田村姜博园广场

保田镇人民政府

33

鸡场坪镇鸡场坪中学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54000

33700

鸡场坪中学

鸡场坪镇人民政府

34

鸡场坪镇坪子小学避难场所

学校

14000

8700

坪子小学

鸡场坪镇人民政府

35

双凤镇盘州市第二中学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73635

46000

盘州市第二中学

双凤镇人民政府

36

英武镇英武中学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33428

20800

英武中学

英武镇人民政府

37

民主镇民主中学应急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16000

10000

民主镇中学

民主镇人民政府

38

响水镇响水中学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36415

22700

响水镇马场村一组

响水镇人民政府

39

大山镇大山中学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16000

10000

大山镇中学

大山镇人民政府

40

丹霞镇水塘中学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106720

66700

丹霞镇水塘中学

丹霞镇人民政府

41

乌蒙镇乌蒙中学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18667

11600

乌蒙镇二台坡居委会机关组

乌蒙镇人民政府

42

新民镇新民中学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15484

9600

新民镇中学

新民镇人民政府

43

淤泥乡政府广场应急避难场所

广场

24000

16000

淤泥彝族乡居委会二组

淤泥乡人民政府

44

羊场乡羊场中学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68701

42900

羊场乡中学

羊场乡人民政府

45

坪地乡坪地小学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11000

6800

坪地乡中心小学

坪地乡人民政府

46

普古乡政府中心应急避难场所

其他

5000

3100

普古乡普古居委会九组

普古乡人民政府

47

保基乡保基中学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24185

15100

保基乡冷风村大坝地组

保基乡人民政府

48

旧营乡旧营中学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27001

16900

旧营乡旧营居委会十组

旧营乡人民政府

49

普田乡普田中学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21334

13300

普田回族乡大木桥居委会四组

普田乡人民政府

50

水城区双水街道双水广场避难场所

广场

4000

2000

水城区双水街道广场社区

水城区双水街道办事处

51

水城区双水街道两江公园避难场所

公园

6000

3000

水城区双水街道沙龙社区

水城区双水街道办事处

52

水城区尖山街道尖山安置区避难场所

广场

2000

1000

水城区尖山街道尖山社区尖山组

水城区尖山街道办事处

53

水城区以朵街森林公园道避难场所

公园

2000

1000

水城区以朵街道以朵社区

水城区以朵街道办事处

54

水城区以朵街道农产品交易中心避难场所

停车场

2000

1000

水城区以朵街道住武社区

水城区以朵街道办事处

55

水城区老鹰山街道花苑小区避难场所

停车场/篮球场

2000

600

水城区老鹰山街道石河社区

老鹰山街道办事处

56

水城区董地街道双巢居委避难场所

广场

2000

1000

水城区董地街道双巢居委

水城区董地街道办事处

57

水城区新桥街道乌蒙广场避难场所

广场

4000

2000

水城区新桥街道和欣社区

水城区新桥街道办事处

58

水城区海坪街道避难场所

广场/停车场

20000

10000

水城区海坪街道火把广场、西停车场、东广场

水城区海坪街道办事处

59

水城区玉舍镇太阳广场避难场所

广场

3000

1500

水城区玉舍镇玉舍社区中寨组

水城区玉舍镇人民政府

60

水城区勺米镇格目底中井煤矿避难场所

广场

2000

1000

水城区勺米镇范家寨村纸厂组

水城区勺米镇人民政府

61

水城区坪寨乡小广场避难场所

广场

3000

1500

水城区坪寨乡徐家寨组

水城区坪寨乡人民政府

62

水城区都格镇避难场所

广场

2000

1000

水城区都格镇马龙村鱼塘组小广场

水城区都格镇人民政府

63

水城区发耳镇避难场所

广场/停车场

2000

1000

水城区发耳镇新官村新坪组

水城区发耳镇人民政府

64

水城区鸡场镇感恩广场避难场所

广场

4000

2000

水城区鸡场镇酉福社区

水城区鸡场镇人民政府

65

水城区杨梅乡文化广场避难场所

广场

2800

1400

水城区杨梅乡姬官营村街上组

水城区杨梅乡人民政府

66

水城区新街乡敬老院避难场所

广场

2000

1000

水城区新街乡二台村

水城区新街乡人民政府

67

水城区营盘乡敬老院避难场所

广场

2000

1000

水城区营盘乡高峰村街上组

水城区营盘乡人民政府

68

水城区龙场乡文化广场避难场所

广场

2000

1000

水城区龙场乡龙场村

水城区龙场乡人民政府

69

水城区顺场乡南部园区广场避难场所

广场

5000

2500

水城区顺场乡大山社区

水城区顺场乡人民政府

70

水城区花戛乡小广场避难场所

广场

2000

1000

水城区花戛乡天门村街上

水城区花戛乡人民政府

71

水城区陡箐镇花房广场避难场所

广场

2000

1000

水城区陡箐镇东关社区一组

水城区陡箐镇人民政府

72

水城区化乐镇避难场所

广场

2000

1000

水城区化乐镇五星居委会

水城区化乐镇人民政府

73

水城区比德镇布拱村避难场所

广场

3000

1500

水城区比德镇布拱村

水城区比德镇人民政府

74

水城区蟠龙镇木城社区避难场所

广场

2100

1000

水城区蟠龙镇木城社区三组

水城区蟠龙镇人民政府

75

水城区猴场乡猕猴桃交易市场避难场所

广场/停车场

1000

500

水城区猴场乡猴场村

水城区猴场乡人民政府

76

水城区阿戛镇群福村食用菌厂避难场所

停车场

6000

2800

水城区阿戛镇群福村马安组

水城区阿戛镇人民政府

77

水城区米箩镇避难场所

停车场/篮球场

2000

1000

水城区米箩镇巴朗社区居委会

水城区米箩镇人民政府

78

水城区野钟乡避难场所

广场/停车场

2000

1000

水城区野钟乡常明村街上组

水城区野钟乡人民政府

79

水城区果布戛乡民族文化广场避难场所

广场

2000

1000

水城区果布戛乡大寨村坡脚组

水城区果布戛乡人民政府

80

钟山区杨柳街道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2000

1500

钟山区第二十二小学

钟山区杨柳街道办事处

81

钟山区德坞街道应急避难场所

广场

2000

1500

图腾广场

钟山区德坞街道办事处

82

钟山区荷城街道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2000

1500

六盘花山应急避难场所

钟山区荷城街道办事处

83

钟山区荷泉街道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2000

1500

麒麟公园应急避难场所

钟山区荷泉街道办事处

84

钟山区南开乡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2000

1500

南开中学

钟山区南开乡人民政府

85

钟山区青林乡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2000

1500

钟山区青林乡辖区内

钟山区青林乡人民政府

86

钟山区木果镇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2000

1500

钟山区木果镇木果中学

钟山区木果镇人民政府

87

钟山区双戛街道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2000

1500

梅花山郊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

钟山区双戛街道办事处

88

钟山区月照街道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2000

1500

双洞村养生谷广场

钟山区月照街道办事处

89

钟山区金盆乡街道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2000

1500

金钟村广场

钟山区金盆乡人民政府

90

钟山区红岩街道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2000

1500

凉都森林公园应急避难场所

钟山区红岩街道办事处

91

钟山区凤凰街道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2000

1500

六盘水市三中凤凰校区应急避难场所

钟山区凤凰街道办事处

92

钟山区保华镇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2000

1500

保华镇中学

钟山区保华镇人民政府

93

钟山区黄土坡街道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2000

1500

六盘水市动物园应急避难场所

钟山区黄土坡街道办事处

94

钟山区汪家寨镇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2000

1500

汪家寨政府门口小广场

钟山区汪家寨镇人民政府

95

钟山区大河镇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2000

1500

大河镇广场

钟山区大河镇人民政府

96

钟山区大湾镇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2000

1500

大湾镇幸福学校

钟山区大湾镇人民政府

97

上钟山公园应急避难场所

公园

5000

2500

钟山区黄土坡体育馆

钟山区

98

六盘水火车站应急避难场所

广场

5000

2500

六盘水火车站

钟山区红岩街道

99

红桥街道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3000

1500

红桥街道鱼塘社区便民服务广场


红桥街道办事处

100

石龙街道应急避难场所

学校

3000

2000

六盘水市红桥

学校

石龙街道办事处

附表5

六盘水市先期建设综合应急救援直升机起降点及森林消防直升机取水点

直升机起降点

直升机取水点

市(特区、区)

地址 

地理坐标(经纬度)

水库(湖泊)名称及地址

地理坐标(经纬度)

六枝特区

坐标

E

N


E

N

月亮河乡补雨村

105°23′58″

26°8′21″

直溜水库(月亮河乡直溜村)

105°27′4″

26°7′47″

牂牁镇西陵村

105°13′55″

26°3′42″

松树林水库(月亮河乡隆茂村)

105°27′47″

26°5′13″

白岩脚水库(郎岱镇坝子村)

105°17′17″

26°7′22″

光照水库六枝库区(牂牁镇牂牁村)

105°14′10″

26°3′2″



两河街道两河居委会(贵州盘州通用航空有限公司)

104.578964

25.808912

淤泥乡鱼洞坝水库

104.717602

25.96948

普古乡舍烹村(娘娘山旅游景区)

104.8599

26.077653

普古乡舍烹村(娘娘山旅游景区)乌图河水库

104.862737

26.079268

凉都森林公园

104.832809

26.616041

窑上水库

104.799889

26.616041

德坞水库

104.805016

26.610113

顺场乡娘娘山村黄昏组

104°49'48.45"

26°63'79"

杨家屋基山塘,顺场乡娘娘山村黄昏组杨家屋基

104°49’50"

26°63’93"

勺米镇范家寨村玉舍森林公园滑雪场下

E104°81’83"

26°44’86"

玉舍森林公园夜朗湖

104°82’06"

26°45’06"

海坪街道办事处阿

104°78'49"

26.44’46"

坪寨乡播落村五里坪水库

104°68’37"

26°45’90"

双水街道广场社区双水大广场

104°54'15"

23°32’58"

双水街道明硐水库

104°58’20"

26°32’57"

备注:直升机取水点的水库宜就近原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English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智能问答 常见问题 无障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