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天下

您现在的位置:彩天下 »  走进凉都 » 畅游凉都 » 凉都文化 » 三线文化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位于六盘水市水城古镇内(如图),由钟山区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建设,占地50025平方米,建筑面积10136平方米,第一期工程投资1.6亿元,建成主楼博物馆、还原馆、市情馆、三个室内展馆及三线广场、工业雕塑广场、思源广场等三个室外展区,有馆藏文物文献资料12000余件,图片1128张,实物1380件,档案资料200余份,音像资料时长1080分钟;室外展区,有蒸气机等珍贵文物18件。该博物馆自建成开馆以来参观团队达5316个,参观人数达400余万人次,成为六盘水市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和全市人民继承发扬“三线精神”的教育基地以及外地游客了解六盘水发展历程的窗口。

1966年,彭德怀同志担任总指挥指导“三线”建设,六盘水市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纪念“三线”建设取得的伟大成绩,2013年8月17日,国内唯一一个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博物馆在六盘水建成开馆。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分室内场馆和室外文化广场两个区域,文化广场包括了当年彭德怀指挥“三线”建设的办公遗址、“三线”建设指挥部、县委楼、陆家大院以及育才壁、蒸汽机车、机械设备等历史文物;馆内收藏了“三线”建设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历史文献、图片等,并通过微缩场景再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

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导致建设起来的企事业单位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发展都极为困难,但是“三线”建设也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尤其是在贵州这块土地上。

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多的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三线”地区包含了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的腹地部分,共涉及13个省区。

六盘水市因地处贵州西部的乌蒙山区,又蕴藏丰富的煤矿资源,具备成为战略基地的种种优势,因此成为“三线建设”西南地区主战场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火车把中国东部大城市里重要工厂的专家与装备拉进了贵州的深山当中。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城矿业集团公司、水城水泥厂、水城发电厂等一批国有重点企业和项目在六盘水应运而生,使六盘水从封闭的农业小城镇迅速发展成为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成为重要的煤炭基地、钢铁基地,这里既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三线”文化底蕴,更是“三线”精神的传承者、传播者、弘扬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English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智能问答 常见问题 无障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