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天下

您现在的位置:彩天下 »  走进凉都 » 畅游凉都 » 凉都文化 » 三线文化
记忆深处的“三线”建设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五一”小长假,本欲乘高铁回老家度假,但因“一票难求”,只能坐上一次“老慢车”。说是老慢车也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是新空调快速列车,时速在120公里左右,相对于80、90年代的绿皮火车已经快了许多,但和今天的高铁、动车、磁悬浮列车相比,只能排在“老慢车”行列。

吃完早餐,踏上由贵阳发往威宁草海的K9581次列车,上午10时30左右,列车经过茨冲隧道。不经意间抬头望去,只见挂隧道口的“茨冲隧道”四个字已有些破旧且模糊不清;隧道口两侧,是两道被框起的长条形,貌似贴着一幅对联,现在已看不清。这些场景,慢慢地勾起了我无限的回忆。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重新启动修建贵昆铁路,这铁路属于“三线”建设重点项目之一。当时参与建设的除铁道兵、工程队外,还有沿线的农民工。记得爷爷说,当时还是人民公社,属于大集体时代,去修铁路的农民没有工资,只记录“工分”,“工分”拿回来可以兑换粮食。为了鼓励更多人参与修建铁路,在生产队干农活的每天只记录1个“工分”,去修建铁路的,一天可以获得2个工分。

就这样,为了集更多的“工分”,换取更多的粮食,鸡鸣五更时,我爷爷他们几人,弄点苦荞粑、洋芋等食物,带上差不多一周的“口粮”后,再负重徒步30多公里的山路去修建铁路。

当时爷爷参加修建的是水城老鹰山至茨冲段铁路,他们白天开山挖土,晚上就住在山洞、隧道或帐篷里面。那时在铁道线上传唱的一些歌谣算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三块石头支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大山无路一起走,悬崖峭壁不独行”“白天杠杠压(挑土抬石头),晚上压杠杠(睡树条树枝)”。再后来,爷爷他们听说梅花山那边山洞塌方后,就没有参与修铁路了。

爷爷说,那时候修铁路的确会有人牺牲。贵昆铁路由贵阳向西南,经安顺、六盘水、宣威、沾益、曲靖到云南省昆明,全长620.7公里,横穿云贵高原,沿线山高谷深,悬崖峭壁,地形险峻,瓦斯、溶洞、暗河密布,重点工程密集。当时没有今天的大型机器设备,最为先进点的装备就是滑轮、轨道车、炸药、雷管等,常用的生产工具就是钢钎、大锤、铁锹、洋铲、锄头、洋镐等,架桥铺路,开山挖土,靠的都是这些传统工具,加上修建铁路的施工队、铁道兵没有处理过瓦斯爆炸、煤层气、毒气中毒的经验,这样的施工方式和技术装备,人员伤亡是无法避免的。

一路思索着,11点左右我就到达六盘水火车站。从站台出来,只见不远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全力实现工业大突破,奋力再创工业新辉煌”等宣传标语高高悬挂,呈现出一幅“大比拼”的状态。这些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殷切嘱托,也是继续发扬和继承“三线”精神的具体表现。

贵昆铁路的修建对六盘水来说,既是物质财富,把六盘水这个因“三线”建设而生的城市与其他发达地区、沿海城市连接起来,撬开与世界接轨的阀门,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又是精神财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六盘水人攻克一个个难关,创造一个个奇迹,开启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掀起气壮山河的建设浪潮,推动六盘水从“江南煤都”向“美丽凉都”的转变,形成了“奉献、包容、创新、超越”为核心的新时期“六盘水精神”。

今天,我们提全面掀起工业建设新热潮,全力实现工业大突破,奋力再创工业新辉煌,坚持走“工业强市”战略,实施工业产业提升行动,六盘水具备优越的资源禀赋,便利的交通条件,强大的技术装备和富足的人才队伍,而那些残留在记忆深处的“三线”建设需要被唤醒,“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需要被重启。只有进一步汲取“三线”建设的经验智慧和精神力量,才能抓住新时代贵州发展的新机遇,落实好工业强省的新要求,才能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新格局中来,为统筹推进六盘水社会经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李德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English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智能问答 常见问题 无障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