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天下

您现在的位置:彩天下 »  走进凉都 » 畅游凉都 » 凉都文化 » 三线文化
弘扬“三线”精神 传承“钢铁”基因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2021年4月9日,对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来说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是首钢水钢建厂55周年。

上世纪60年代,在党中央“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十万建设大军来到贵州六盘水,在乌蒙山腹地陆续建起了现代化的冶金、煤炭等工矿企业。首钢水钢(当时称水城钢铁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设起来的。

1965年冬,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在昆明主持西南钢铁工业发展会议,决定在建设攀钢、昆钢的基础上增加设建水城钢铁厂,由鞍钢包建,属于国家“三五”计划重点项目之一。1966年年初,鞍钢政治部副主任张子雄率首批援建大军到达水城,随后,来自全国的设计队伍先后抵达。从5月份开始,矿山、高炉、焦炉、辅助等系统建设全面展开,一度参加会战者超过3万多人。

1970年10月,水钢一号高炉出铁;1978年底水钢二号高炉投产;1984年12月25日,水钢炼出了第一炉钢水,结束了贵州省不产普钢的历史;1989年9月,水钢第一轧钢厂开始轧制线材。1999年水钢钢产量超100万吨。“十三五”期间,水钢改革创新的力度越来越大、转型升级的速度越来越快,正向西南地区有影响力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目标奋勇前进。

从荒山野岭到十里钢城,从一砖一瓦到乌蒙明星,水钢一路走来,凝聚着无数“三线”建设者们的汗水和艰辛,是他们的乐于奉献和甘于吃苦,与同辈人共同创造出了历久弥新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在全国产生了良好而广泛的影响。

建厂初期,以陶惕成为代表的一大批忠诚、担当、敢为、敬业的共产党人,接到援建水钢的任务后,他们就像战士听到冲锋号一样没有丝毫犹豫,义无反顾来到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云贵高原山区。他们住的是溶洞、干打垒、油毛毡房,吃的是包谷、土豆,肩挑手杠、披荆斩棘开始了建厂的各项筹备和建设工作,以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忘我拼搏的奋斗精神,在穷乡僻壤从零起步,硬是拓出了一片新天地,为水钢建设奉献了毕生心血甚至生命!

那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也是一段精彩无限的不悔人生。由此孕育的“三线”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水钢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是感召和激励水钢人奋发进取、勇立潮头的重要精神财富。

对“三线”精神最好的传承,就是不忘初心,接力勇行。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钢的生产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个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鞍钢、首钢等老大哥企业伸出援手,在新的领导班子带领下,全体干部职工自立自强,把过去的“苦熬”变为 “苦干”,打响了扭亏增盈的攻坚战,各项技术指标大幅提升,实现了赢利,使水钢步入了发展的康庄大道。其后虽然也有过波折,但在水钢人众志成城、永不后退的精气神面前,水钢闯过了一个个险滩、跨越了一个个障碍、攻克了一个个堡垒,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2021年, 首钢水钢广大干部职工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以“提素、提质、提效”二次大会战为抓手,开展“对标找差、降本增效”等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结合干部职工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所激发出来的昂扬斗志,以“大干二季度,确保见成效”为工作的总要求、总标准,全面扎实查摆问题,全力推进“绿色工厂、数字工厂、智能工厂”建设,盯住稳顺生产、降低成本、加强购销等关键环节,用优异成绩,起好“十四五”的步,为建党100周年献礼!(沈小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English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智能问答 常见问题 无障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