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天下

您现在的位置:彩天下 »  走进凉都 » 畅游凉都 » 凉都文化 » 三线文化
“三线”精神是六盘水双拥工作的源头活水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坐落于水城古镇内的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资料图)。 


彭 康

近年来,六盘水市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军民共建,不断创新双拥工作模式,拓展双拥工作领域,丰富双拥工作内容,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连续三届荣获四年评选一次的全国双拥模范城殊荣,提升了城市软实力,打造了六盘水的又一张亮丽名片。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些成绩的获得,与三线精神的延续有着密切关系。

三线精神是六盘水双拥工作的源动力

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三线建设是一段艰苦卓绝的辉煌历史,在短短10多年的时间里,在广袤的三线地区建设起了强大的能源、交通、钢铁、机械、电子及军工工业体系。六盘水作为三线建设的主战区,毋庸置疑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从丰富的史料中看到了当年三线建设的情景,真切地看到了当年人背马驮、军民团结、战天斗地、激情飞扬、感天动地的建设场面。19649月,煤炭部决定从全国十三个省市抽调近万人的专业队伍到贵州开发建设三个矿区。为集中优势兵力,以最快的速度开发建设,煤炭部先后又从全国各地调集近5万人投入三个矿区的建设。为使工业内部协调发展,经国家批准,水城发电厂、水城钢铁厂、水城水泥厂作为加强西南三线建设项目的配套项目建设,从全国有关省市又抽调了大批专业人员投入三线建设。19663月,中央军委提出了《关于施工队伍整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试点的意见》(当时称工改兵),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抽调471名干部参加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41支队即盘县支队,并从福州军区抽调1000多名老战士到矿区基层任指导员,把部队优良作风带到了矿区,提升了三线建设的战斗力。当年为了落实工改兵任务,也掀起了群众性的报名参军热潮,干部报名参军率达100%,工人报名参军达95%,同年81日召开了建队大会,昆明军区司令员田维扬代表国防部前来授予了部队番号和军旗。三线建设时期,这样一支怀着特殊使命的建设大军,军中有民、民中有兵,军民团结如一人,充分彰显了军民融合的双拥工作形式和内容。

三线建设给六盘水带来了工业文明,带来了先进的工业技术和成套的机器设备,还带来了科学的工业管理方式,以及多元的文化、进步的思想观念、文明的生活方式,开阔了六盘水人的视野,培养了六盘人开拓创新的精神。几十年来,六盘水市委、市政府继承弘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三线精神,以三线精神指引城市建设发展,提升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凝聚力,增强了竞争软实力,促进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至今,我市的双拥工作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广泛宣传造氛围、服务基层打基础、军民融合促发展、创新机制抓落实的工作思路,以军政一条心、军民一家亲的诚挚情怀,铺开了一条以增进感情为基础,以共建活动为载体,以政策机制为保障的双拥之路,双拥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得到同步推进。

三线精神为六盘水双拥工作提供了加速度

半个多世纪以来,六盘水汇聚了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建设者们响应党中央发出的好人好马上三线的伟大号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三线建设者中,大多在转业和退休后,他们的子女又成为在第一线建设的工人、干部和知识分子,继承着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入到六盘水经济社会建设中来,他们之间、他们与当地党政和人民群众之间,形成了团结互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鱼水关系。这种军民融合的关系,有效团结了全社会力量,助推了六盘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三线精神成为了六盘水人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这种精神作为承接历史、昭示未来的纽带,作为六盘水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源源不断地提供了跨越发展的加速度。

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纳入军地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军地年度目标任务、纳入凉都城市品牌重点打造,持续开展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活动,双拥创建不断取得丰硕成果。

双拥共建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市委多次召开议军会议,研究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关事宜。共投入资金4.3亿元,划拨土地265亩,主要建成了六盘水市国防动员综合训练基地,迁建了六枝特区人武部、钟山区人武部、钟山经济开发区消防中队、盘县消防大队。争取海军514号导弹护卫舰命名六盘水舰,与海军部队开展军民共建,拓展了双拥工作的形式和内容。驻市部队紧盯军事斗争准备主课主业,牢固树立战斗力根本标准,突出能力建设,围绕双应一体抓准备,紧贴实战需要抓训练,致力军地融合抓转型。武警部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承担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在扫黑除恶中发挥拳头尖刀作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已任。驻军单位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大局,积极开展十进农村系列富民活动,组织广大官兵及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参与地方脱贫攻坚,在精准扶贫帮困中主动作为。

服务型双拥建设扎实有效。2014年以来,注重把拥军爱军聚焦在为驻市部队和优抚对象服务上,从用心服务、依法服务、创新服务三个方面对双拥工作进行了规范,健全了服务机制,明确了服务标准,规范了服务流程,拓展了服务内容,扩大了服务惠及范围,驻市部队和广大优抚对象对双拥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增强了军民融合的深度。市县两级财政对驻市部队的预算逐年加大,妥善安置好符合政府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和做好未就业随军家属服务保障工作,解决驻市部队干部子女就地就近入学入托问题,明确车站、医院、银行等服务窗口对现役军人提供优先服务;出台了《六盘水市关于进一步做好复员退伍军人困难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建立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扶持就业创业、优先纳入城乡低保等具体措施来解决复员退伍军人实际困难和问题;鼓励和扶持广大复员退伍军人参与三变改革,在四个县区建立了复员退伍军人创业示范基地,逐年加大退役士兵培训力度,在以猕猴桃种植、车厘子种植、茶叶种植为主的生态产业发展中,涌现了一批带头创业、带头致富的模范和创业就业先进典型。

双拥宣传力度不断加大。秉承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按照继承红军传统、弘扬三线精神、发展双拥文化、打造凉都品牌的宣传思路,军地双方共同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双拥宣传活动。借助六盘水舰的命名入列,着力打造山水相连的双拥文化;市双拥办制作宣传本土双拥工作的《六盘水双拥工作汇编》《凉都双拥情》歌曲,在军地广泛宣传;分管双拥工作的市领导带头学习总书记关于加强军民融合发展重要指示,撰写了《对军地融合发展问题的思考》理论文章,引领双拥共建成员单位和双拥工作者深入开展工作调研,积极探索有地方特色的军民融合路子,为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三线精神是六盘水双拥工作的导航器

光荣传统是有生命和力量的。我们当今提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过去三线建设者们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过程中找到了历史印证,这正是三线精神的时代价值。为了把三线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驻市部队每年都要组织新兵到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参观学习,接受教育,了解第二故乡的发展史。

六盘水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因为这是红军走过的地方;六盘水是艰苦奋斗的产物,因为这里是三线建设的主战场。六盘水传承着红色的基因,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是这座城市的本色。双拥工作是在党的领导下,以正确处理和调节政府与军队、军队与老百姓之间关系为主要内容,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为根本目的的活动,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要传承好三线精神,高起点谋划、高效益开展、高标准落实工作,要用强军目标引领双拥工作,充分认清双拥工作在军民融合中承载的历史使命;要用两学一做的要求来统一官兵思想,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做到对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坚持服从大局听指挥;要以三线精神为指引,深刻领悟其改革发展的理念,持续深化推动地方经济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的理念,发扬传统、改进创新、与时俱进,保持双拥工作鲜活的生命力。

血脉要传承。军队的强大不仅强在武器装备等硬实力上,还要强在精神魂魄上。我们要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三线精神来铸魂,谋求军地共同发展,这是我们独特而强大的政治优势支撑。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凝心聚力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内在需要。双拥工作不是真空地带,而是军地之间的红色纽带,更要在双拥共建活动中高举红色旗帜,唱响三线精神,开展好双拥活动,促进军地共建,推动军民融合。

理念要创新。要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特点,研究运用互联网+”等模式,开展科技拥军、文明共建、国防教育等活动,增强双拥工作的吸引力;树立精准理念,深入调查研究,搞好需求对接,精准发力施策,确保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融合思想,积极推进教育资源、文化设施、人才培养、医疗卫生保障等方面共建共享,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双拥工作融合格局;要以三线精神为引领,着力打造基层双拥,突出鲜明时代性,积极挖掘培养各个层次、各个行业、各条战线的先进典型,营造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不断推动双拥共建创新发展。

品牌要提升。品牌带来高效益、产生影响力。双拥工作是六盘水的城市品牌,三线精神是六盘水的精神支柱。我们要在三线精神双拥共建的结合点上下功夫,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强的思路,对已有的双拥共建品牌进行打造提升,使其不断改进创新、与时俱进、优化完善;对新的领域积极探索实践,把握特点规律,总结经验做法,力求实现突破;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抓好提炼升华,力求形成新的亮点,做到平中见优;积极吸纳借鉴外地的好经验好做法,以更多更优质的品牌带动全市双拥工作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English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智能问答 常见问题 无障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