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天下

您现在的位置:彩天下 »  走进凉都 » 畅游凉都 » 凉都文化 » 风土人情
民间舞蹈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六盘水民间舞蹈分布较广,并且种类繁多,样式不同、风格迥异。从舞蹈的作用和目的上分,大多为生活舞蹈,它是各居住民族为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通常包括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等。
  习俗舞蹈常在节庆、仪式等场合跳,是各世居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喜庆节日等举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它表现了各世居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较有代表的有苗族的芦笙舞,彝族的唢呐花鼓舞、火把舞,布依族的铜鼓舞、撒麻舞、插秧舞等,以及世居民族间互有的酒令舞、盘歌舞、酒礼舞、板凳舞等和汉族的金钱棍舞、火龙舞、狮子舞、划旱船、花灯舞、扮象舞等等。
  宗教、祭祀舞蹈在我市的民间舞蹈中占据了较大的空间,是各世居民族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祛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祖先等,是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较有代表的有苗族的芦笙祭祀舞,彝族的唢呐花鼓舞、跳脚舞、海马舞、毕摩舞、板凳龙舞,仡佬族的祭祀舞,汉族的皮鼓舞、转场舞、师刀舞以及庆坛神社巫傩戏班表演的各类地(傩)戏舞、傩面舞、神舞、弥拉舞、端公舞、道师舞、师娘舞等。
  社交舞蹈是境内世居民族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群众性舞蹈活动。常在节日节庆时跳,而大多数情况下跳社交舞是青年男女们进行社会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主要社交活动。市境较有代表性的社交舞蹈有彝族的搭体舞、铃铛舞,苗族的芦笙集体舞、布依族的竹筒舞等。
  自娱舞蹈是以自娱自乐为目的的舞蹈活动,境内各世居民族以此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较有代表性的自娱舞蹈有在各大工矿企业、厂区和城镇居民中跳的秧歌舞、交谊舞、威风锣鼓舞以及各类改编的集体舞、游行队列舞等。
  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舞蹈新品种。境内常见的体育舞蹈有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广场舞以及我国传统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定形象的象形拳等。六枝新窑一带“四印苗”支系民族跳的花棍舞,观赏性极强,为我市民间体育舞蹈的代表。
  六盘水境内的各类民间舞蹈,大多以一种远古、神秘、激昂、庄严、肃穆的气氛呈现给观众。表演时,动作舒展大方、古朴奇特,套路变化灵活多样,节奏或铿锵或缠绵,场面或热烈或悲壮叫人叹为观止,它一方面强烈地吸引着观众的同时也成为六盘水民族民间文化的重彩之笔。
  一、苗族芦笙舞
  市境内的苗族芦笙舞种类繁多,参跳人数不一,基本动作较多,大多是生产生活场景的再现。其次,难度较大,技巧性强,以独特的“矮桩功”著称。但,无论哪种形式,均要求舞者边吹边跳,声不断,舞不停,一气呵成跳完所跳舞蹈的全套动作。特别是水城南开、青林一带“小花苗”支系民族的芦笙舞,历史上以技艺精湛、舞艺高难、意味独特、高手云集而著称,在苗族芦笙舞系中形成以技取胜的一大流派,在全省和全国均享有较高声誉,是黔西北苗族芦笙舞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外国人学不了,中国人跳不好”的民间舞蹈艺术。已故芦笙舞表演艺术家张文友和今天在南开、青林一带较为活跃的张绍学、祝兴荣、祝兴志、祝明学、祝兴旭、王贵明、张发喜、王国志、杨贵华等为苗族芦笙舞的代表艺人。
  水城南开、青林一带的“小花苗”支系苗族同胞,因居住地气候寒冷、山高坡陡,给他们的耕种和生活带来诸多困难和极大不便的同时,在生产劳动中,却练就了他们攀爬灵活的身手以及吃苦耐劳的顽强精神和豪放粗犷的性情。芦笙集体舞为该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其内容有涉及战争、耕种、祭祀、庆祝等,有反映苗族南迁、逃亡、躲避战祸的征战岁月的大小迁徙舞,有在苗家重大节日庆典“赶花场”上跳的花场芦笙群舞,有仿生的箐鸡舞等,其中箐鸡舞已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芦笙集体舞分仪仗类和表演类两种,人数从数人到数十人、数百人不等。舞时要求着盛装出场,服饰统一,尤其是作为仪仗队的舞者,头上还要戴箐鸡尾羽精心装饰的“英雄冠”。
  芦笙集体舞中的大小迁徙舞可以说是一部苗家南征、突围的英雄史诗,其表达出来的悲壮,让人震撼,代表动作“滚山珠”,表演难度极大,只有少数芦笙舞高手才能完成。舞时,舞者下腰成180度的弧度,用头与双足为支点,围着一个倒扣的土碗作自转、公转,且整个表演过程中,笙不停,舞不歇,伴舞者有时数十人、百人同时举步,几百支芦笙齐鸣,场面十分壮观。
  花场芦笙群舞属仪式性混合型集体舞蹈,贯穿于砍花树、迎花树、栽花树、拜花树、转花树、迁花树、送花树等跳花活动的全过程。群舞由主家芦笙仪仗队领头,前面配以耍刀舞棍开道,后面由各寨芦笙手尾随。芦笙手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均以花树为中心绕圈边奏边舞,气势宏大而壮观。舞蹈途中,仪仗队还要对花树下就坐的寨老和贵宾行“芦笙叩拜大礼”,整个气氛庄严而肃穆。
  二、彝族唢呐花鼓舞
  流行于境内各地的彝族同胞中间,尤其以水城南开、玉舍一带最具代表性。主要用于喜庆欢乐场合和丧葬祭祀活动之中。舞者多为男性,一般由4人组成。其中2人吹奏“大扣细”唢呐互相“合谱”,1人击花鼓,1人击镲钹相互响应,边奏边舞,舞时亦可多人持花棍、手帕等伴舞。今天的彝族唢呐花鼓舞已发展为多人参加的集体舞。该舞蹈成套,叙述性极强,动作套路常为生产生活、仿生的再现,也有“叠罗汉”、 “翻跟斗”等特技,整个舞蹈以腰腿功夫见长,其特点为上身动作小而少,下身动作大而多,要求手随身变,身随步变,步随曲变,均视不同需要而灵活掌握。若在喜庆场合,则吹“迎上谱”、“正谱”等曲调,舞姿热烈欢快、诙谐幽默。若是丧葬祭祀活动则吹“阴谱”、“下方谱”等曲调,舞步沉重缓慢,深切感人。南开著名艺人顾大朋、王德友编排表演的唢呐花鼓舞是这一舞类中的典型代表。
  三、彝族铃铛舞(跳脚舞)
  彝族铃铛舞即跳脚舞,彝语称“恳合呗”,分丧葬祭祀跳脚、婚嫁跳脚两种。丧葬祭祀跳脚为传统礼仪式舞蹈,舞者均为男性,着长衫白褂,系红围裙,一手执“腊朵罗”即手铃或马铃铛,一手执白帕或白纸带。舞时以手铃挥晃击拍,以白帕伴随律动,踏歌而舞。前两个动作称为“打鸟”,后两个动作谓之“踩虫”,彝家自称“搓蛆打老鸹”。跳脚舞动作大起大落、节律铿锵、除手铃击节外,全靠舞者高歌伴舞,以壮声势,气氛豪放悲壮,场面壮观。丧葬祭祀跳脚以水城县玉舍、杨梅、钟山区大河、盘县坪地一带流行的最具代表性。婚嫁跳脚主要流行于六枝特区部分彝族村寨中,即女方出嫁前一月,由其父母请一帮未婚姑娘到家唱歌跳舞,以祝愿姑娘出嫁后生活美满幸福的歌舞形式。婚嫁跳脚多为女性,舞蹈以踢踏动作为主,以歌伴舞,其他未婚青年男女可参与助唱助跳。
  六盘水市境的彝族铃铛舞要数钟山区汪家寨镇新华村的彝族同胞们跳的铃铛舞(恳合呗)最具代表性。彝语“恳合呗”意为告别灵魂的舞蹈。新华村的“恳合呗”是人们悼念死者、超度亡魂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舞者们希望亡灵能顺着“毕摩”所指引的方向回到祖先的发源地。新华村的彝族铃铛舞参与者胜众,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每一位彝人即是舞者,他们用舞蹈再现彝人的勇士和歌颂彝族先民的勤劳、善良、勇敢。该舞最大的特点为无伴奏唱跳合一,边歌边舞。舞时全凭舞者相互之间的默契,以手中的马铃声响为节奏,舞前,先唱“恳合”,歌毕即起舞。其动作古朴简单,铿锵有力;步伐交错,进退有序;节奏明快,场面热烈。舞者腰肢前后左右扭动,或前俯后仰,或相互背驮,有步步逼人之感。舞时,族人们或打灯火照明,或鸣枪放炮、呐喊助威,整个场面犹如骏马奔腾,气势相当豪迈、恢宏大气,撼人魂魄。该舞叙事性极强,审美价值极高,极具观赏性。今天,新华村的彝族铃铛舞已发展为融祭祀、庆典于一体的集体自娱舞蹈。
  四、彝族毕摩舞
  彝族毕摩舞流传于盘县坪地乡包包寨村,由毕摩率队在为已故老人做法事或祭山神时跳,以驱邪祭告为主要内容。参加跳舞的人员少时5至6人,最多可达60余人,舞者皆为男性。
  毕摩舞为成队祭典仪式集体舞,舞者戴“钻天帽”,披紫绛色羊毛毡披风,手持彝文驱邪经书,一半人拿竹制长剑,一半人拿牛角。舞时由两老毕摩领队,大跨步鱼贯入场。然后以不同队形组合的走法表达意义,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阴阳”等内容变换队形。舞者边念彝文经边跳,以表示请诸路山神、指路还籍、驱邪出境、祷告清净平安等主要内容。整个舞蹈服装奇特,形式固定,动作简略沉稳,气氛肃穆神秘,具有较浓的民族宗教色彩。
  五、布依族铜鼓舞
  铜鼓舞一般在“六月六”等节庆日或祭祀活动中表演,起源于巫祝祭祀。舞蹈以敲击铜鼓伴奏,常由8到16名姑娘和4至8名小伙子用脚踏着鼓点节拍起舞。舞步以踏步,蹬脚相连的“两步半”为主,简洁明快,队形穿插变化较多,舞姿朴实亲切。近年来已经演变发展为广场集体圆舞。该舞在六枝落别、陇脚一带最为流行。
  六、仡佬族祭祀舞
  主要为“祭田娘舞”和“祭山神舞”,在六枝特区基那、水城县蟠龙一带的仡佬族中流传。祭田娘舞在每年8月“吃新节”时表演,由一长者带领女孩在田边土坎祭完天地祖先后边唱“祭田娘舞歌”边起舞,歌舞完毕即以新煮饭,以祭物分配全寨人员享用。祭山神舞在每年农历三月第一个寅日“祭山神节”表演。是日,由寨中有威望的老人带领8个或10个女孩组成舞队,老人手提一只大鸡笼,从寨头第一家开始,在该家灶边唱“祭山神歌”并跳“祭山神舞”,舞毕收鸡一只装入笼内,然后又到第二家跳舞收鸡,家家如此,直到全寨收完,最后全寨人汇聚山神树前杀鸡祭祀山神并聚餐。

摘自《凉都神韵》 撰稿人:余漫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English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智能问答 常见问题 无障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