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天下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一、国家级(5项)

1.梭戛长角苗染色服饰(国家级)

梭戛长角苗彩色服饰以女装为主,女装上衣为对襟交领窄袖平摆燕尾式。前襟齐腹,后片长至膝弯与裙齐。彩色服饰主要分为蜡染彩绘服饰和刺绣服饰两种。蜡染彩绘服饰上衣多数前襟(对襟)两袖后背为蜡染彩绘,色调以黑红、黄、橙色为主,大襟为蜡染彩绘、挑花相混合,色调以鲜红、黄、橙色为主;少数前襟两袖为黑白蜡染,后背为蜡染彩绘,色调与前面的相同。刺绣服饰上衣主要分为全刺绣服饰和蜡染挑花刺绣服饰。全刺绣服饰上衣前襟两袖后背后片为刺绣,色调以黑红、鲜红、黄、橙、蓝为主。蜡染挑花刺绣服饰上衣为在黑白蜡染的基础上间以少数挑花刺绣,色调以红、黑、白为主。

裙为褶裥式,上部五至七寸为蜡染,下部分八道饰以挑花连续性横结图案,宽不及一寸,黑底麻质(现多用青棉布),裙长至小腿。着装时前戴黑色圆形羊毛毡挂兜围腰(童装改用刺绣围腰),可盛物、暖手,挂兜围腰胸带上配系白布挑花手巾若干;颈带铜质项圈;绑腿为羊毛毡制,脚穿翘头船形高腰皮底绣花鞋绣花布凉鞋。头饰为头上戴一长约1.5尺的木角,平时不盘发,盛装时再在长角上盘上长发(或毛线,或长法与毛线混合),形成巨大头髻(重约2公斤)。

梭戛“箐苗”彩色服饰(主要是女装)保存着许多古老的文化风俗信息,其核心和灵魂,是妇女们的纺纱织布、蜡染、挑花刺绣艺术,特别是原始古朴的彩色蜡染艺术,一直保留到今天不变,成为梭戛“箐苗”文化艺术中的瑰宝。这些艺术变成了服饰上极其丰富的图案、线条和种种表意、象征的符号,构成了箐苗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民族的长者可以从服饰蜡染刺绣图案及变化多姿的纹样中,解读出每一种图案的含义,每一根线条所象征的内容,从中读出民族历史上的战争与生产、崇拜与禁忌,乃至民族迁徙过程、重大事件、神话传说等等,可以说梭戛“箐苗”彩色服饰上的蜡染刺绣是一种隐喻性的民族文字和民族的史书。

同时,作为一种族群识别的标识,梭戛“箐苗”彩色服饰是最能代表该民族特征的文化遗产,她无处不在向世人昭示:我们是苗族,我们来自黄河之滨、长江之畔,我们长途迁徙,历尽艰辛,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下,苗家人才倾其心血去染,去画,去绣,去展示她们的情结。

梭戛“箐苗”没有自己的文字,其历史文化是靠口头文学和服饰艺术来表达的。他们不仅将历史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中,更倾注于服饰艺术之中,主要表现在蜡染刺绣图案里,以服饰再现历史,成为“箐苗”传世的“无字史书”,在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梭戛 “箐苗”彩色服饰艺术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文化元素,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不但为本乡本土的群众所喜爱,还受到海内外朋友的高度赞赏。保护“箐苗”彩色服饰艺术,就是保护全国的、世界的和民族的遗产,对树立“箐苗”文化主人的意识,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感,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传说故事:传说故事体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万事万物原生状貌的臆测和想象,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梭戛社区12寨流传有《人类穿服装的由来》、《洪水神话》、等。

2.布依族盘歌(国家级)

布依族盘歌是布依族的传统民歌,是用原生态布依语创作并传唱的民间文学作品。布依族盘歌流传于贵州省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村寨中,尤其以六盘水市盘县羊场布依族白族苗族乡境内的布依族盘歌最具代表性。该乡位于贵州西部,地处六盘水市东部喀斯特地貌地区的河谷地带,境内生物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周边乡镇的农产品集散地和文化交流中心。

布依族盘歌伴随着布依族的形成而萌发,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布依族的产生、繁衍、发展而逐步丰富起来,是布依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发展至今,布依族盘歌的内容、形式、谱调等已较为完整。从内容上分,布依族盘歌涉及到了劳作、时政、仪式、爱情、生活环境、历史传说等诸多方面;从演唱场合分,有室内演唱和野外演唱两种形式;按演唱曲调分,可分为情歌调、礼教调、婚庆调、丧葬调等。布依族盘歌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伦理道德、宗教等众多领域,甚至对布依人特有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倾向都有生动描述,是布依族人民记载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布依人的一部无字百科全书,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布依族盘歌生长于布依族地区并深深扎根于民间,是极富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有着极高的民间文学价值。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作品,它比一般的叙事诗歌、抒情诗歌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今天,在六盘水市境乃至周边地区布依族聚居区域内流传的《孤儿苦》、《育儿情》等叙事长诗均与布依族盘歌一脉相承,足显其深远影响。布依族盘歌表现了布依人万物有灵、生命神圣、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寓含布依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是研究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珍贵素材。其理念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布依族盘歌是现存的一种鲜活的布依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宣传了布依人好客、友善的优良传统,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

3.彝族民歌(彝族山歌)(国家级)

盘县彝族山歌,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传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盘北地区,其中以盘县淤泥乡的山歌最具有代表性。

盘县彝族山歌按内容可以分为情歌、酒歌、劳动歌、叙事歌。从演唱形式上来分有独唱、两人对唱、群体对唱,也有集体齐唱和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演唱的时间、场合也比较自由、灵活,甚至歌词的语言,不少也是半汉半彝以至纯汉语的;歌词结构七言四句为多见,也有四句一问、四句一答的,曲调婉转悠扬,被当地人称为“拉山腔”。 “山歌出在淤泥河,人去背来马去驮。前头去了三匹马后头还有九屯箩”形象地唱出了彝族山歌的丰富多彩。

盘县彝族山歌有独特演唱技巧,比如喉、头腔共振、真假声混和等,使其具有独特的魅力。老一辈人“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使这种巧妙的技巧得以延续。

盘县彝族山歌通过对唱的形式,倡导尊老爱幼、夫妻恩爱、邻里和睦、勤劳善良、相互依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理念,在当今人际、族际交流中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彝族人民在现代社会还继续传承着好客、友善的优良传统。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4.布依族服饰(国家级)

布依族服饰(五等装)是水城县猴场、红岩一带布依族“喜鹊布依”支系所独有的民族特色服饰,至今承传较为完好。据猴场乡打把村老年人介绍,不同场合穿的五等装是历代所传。从明代迁入当地后,“五等装”就一直在本地布依族中承传穿戴,成为本支系区别其他地方支系的主要识别依据,但具体渊源已不可考。布依族服饰(五等装)分为:特等装、一等装、二等装、三等装、四等装。特等装一般在办丧事祭祀场合穿;一等装在婚嫁场合穿;二等装在吃酒、聚会时穿;三等装在青年聚会赶表等社交场合穿;四等装在干活和平时穿。五等装最多的为五至八件套,最少的为一至二件套。

服饰上所用的刺绣、挑花,是其服饰的核心和灵魂,其工艺有平绣、盘绣、辫绣、缠丝、锁扣、打子绣等。刺绣中各种技法相间,绣工严谨。传统花纹有盘龙、飞风、游鱼、蝴蝶、云勾、树叶、白果、牵牛、刺梨、稻穗等图案形式,用色多以青、紫辅底,用白、黄、绿、桃红、大红、深蓝、浅蓝等色相互衬托搭配,色调明朗鲜活,绣法或平顺满铺,或盘结缠绕,有较强的立体浮雕效果。

该项目于2014年由贵州省捆绑7个县共同申报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5.苗族芦笙舞

“水城苗族芦笙舞(箐鸡舞)” 是苗族同胞在聚会时表演的一种集体竞技舞蹈,该舞蹈起源于苗族“老谱”在民族斗争及生产生活中的经历,尤以水城县南开乡“小花苗”支系民族的芦笙手所跳的最具代表性。南开苗族彝族乡位于水城县北部,东接青林乡,南邻保华乡,西伴木果乡,北靠金盆乡。全乡辖14个行政村,165个村民组,40136人,少数民族17900人,占总人口的44.6%。

“箐鸡舞”以独特的“矮桩功”著称,包括金鸡颤步、蜻蜓点水、练兵、点将、游龙翻身、猴儿搬桩、狮子滚球、鹞子翻身、悬羊击鼓、骏马奔腾、争霸山林、滚山珠、金鸡独立等仿禽舞步。它是研究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对挖掘、整理、研究“小花苗”支系民族的繁衍、迁徙、征战、历史着有重大意义。它的影响面和涉及钟山、纳雍、赫章等县(区)“小花苗”族支系村寨,是黔西北“小花苗”支系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艺术,也是“小花苗”支系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识之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English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智能问答 常见问题 无障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