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天下

在创新转型中塑造新优势——“十三五”六盘水新型工业化建设成效扫描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铝产业企业员工在生产家用电器。

纺织企业员工在线生产。

火力发电为西电东送作贡献。

六盘水的经济腾飞,基础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发展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十三五”以来,全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在工业产业、招商环境、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19年入选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一次又一次的发展奇迹、一批又一批的丰硕成果,折射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跨越。

产业:结构趋优动力强

“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战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深入实施工业强市主战略,积极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全市工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趋优,创新动力增强。

工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从规模看,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9%,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占全市GDP的60%;产业园区规模以上产值达830亿元;工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接近41%;信息产业规模总量达509亿元;在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320户。从速度上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8.3%。从质量看,全市正常生产煤矿辅助系统智能化、机械化改造率达到100%;“万企融合”培育标杆项目26个、示范项目230个。助力脱贫攻坚上,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累计完成投资62.86亿元,累计建设基站2.43万个。

产业发展实现提质增效。以“双百工程”为抓手,着力在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上下功夫,推动全市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市轻、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比调整为2.7:97.3,轻工业占比较2015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改造“育新机”。实施煤炭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产能提升三年攻坚行动,累计释放优质产能3151万吨/年,发耳煤矿建成西南地区第一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山脚树煤矿和发耳煤矿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急倾斜煤层机械化开采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正常生产煤矿实现“两化”改造全覆盖;建成六枝电厂2×66万千瓦超临界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全省第一座超超临界火电厂盘江新光电厂,省下达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全面完成。累计实施改造企业588户,涉及项目717个,共有56个项目进入省“千企改造”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名单。新兴产业培育“开新局”。谋划推进七大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实施了贵州初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刺梨鲜果深加工项目、贵州太平洋纺织有限公司2万吨包芯纱及氨纶纱生产销售业务项目、贵州领航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热镀锌项目、贵州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全自动化铝镁合金箱包生产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省内第一个制氢工厂开工建设,形成省内链条最完整的铝及铝加工产业集群。

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支撑力量。全市累计培育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21.5万余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0%。搭建“六盘水市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产品超市”,登记全市20家金融机构的144款金融产品,累计促成683笔贷款发放,金额16.57亿元。绿色发展活力持续巩固。牢固树立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累计关闭煤矿55处,淘汰煤炭落后产能1312万吨,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50万吨。改革创新活力不断释放。水城经开区、盘北经开区、六枝经开区获批成为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园区。六枝经开区“一区三园”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成功依托玄武岩、锰、铝等产业发展优势引进六盘水首个中科院院士工作站,建成玄武岩新材料创新中心和技术研究中心;盘江精煤股份公司被评为贵州省产学研示范基地;建成了全球单线产能最大的硫酸锰生产线;天刺力荣获国家优秀专利奖,省级白酒检验检测中心、省级火腿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在红果经开区相继建成。

招商:高质量汇聚新动能

“十三五”以来,全市上下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和招商引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产业招商为重要抓手,一门心思抓招商、凝心聚力优环境,以项目论英雄、凭招商比能力、从落地看作风,全市产业招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招商机制逐步完善。先后出台了《六盘水市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事前评估及责任追究工作实施细则》《六盘水市优化营商环境突破年集中整治行动方案》《六盘水市场化招商奖励办法(试行)》《关于优化投资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六盘水市招商项目督查督办通报制度》《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行动方案》《六盘水市重大招商引资工作集体会商制度》等系列文件,建立产业招商链长制、招商督查督办制、月调度月通报制等制度,建立健全“市级统筹、县域为主、链长领衔、部门联动、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有效促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在项目储备、审批、开工、建设等各个环节有效配合,快速推进项目建设,实现了招商引资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的有机统一,推动了招商引资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有力保障招商引资工作顺利推进。

招商合力逐步形成。全市党政主要领导作表率、走在前列,带头寻找商机、招引项目,成效显著。近年来,市区两级党政主要领导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地外出招商500余次。其中:市级层面主要领导外出招商100余次,引进华冶科工集团、广州粤旺集团、香港荣杰制衣公司等优强企业100余家。由市政府各分管领导任链长,行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任副链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产业链招商工作推进机制,形成每个产业链“一名链长负责、一个部门牵头、一项专案推进、一套政策促进、一组专班跟进”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制定了七大产业板块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全市“一盘棋”招商格局基本形成。

招商环境逐步优化。近年来,全市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狠抓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持续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市级、水城县在全省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中连续5年取得了全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市级和水城区、钟山区获得了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推进挂牌。2018年,全省开展的市州及县域营商环境评估工作中,连续两年保持全省第2位,盘州市连续两年在88个县区中排名第1位。

招商成效逐步显现。在省12个农业特色产业、十大工业产业、十大现代服务业等32个产业的基础上,结合我市产业特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明确纺织、农产品加工、新材料、新型能源化工、旅游装备、现代物流、物联网等七大产业为六盘水主导产业,并制定攻坚方案。总体看,七大产业板块蓄势发力,发展步伐加快。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全市引进招商项目2359个,到位资金3815.91亿元。招商引资对全市新增入规企业数、固定资产投资数、税收收入数、解决就业数的贡献占比分别为20%、25%、15%、25%左右。

转型:“五大示范”激发新活力

近年来,我市紧扣“五大示范”,积极探索转型升级有效路径,推动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上作示范。我市坚持绿色化、高端化、集约化改造,“煤、电、钢、焦、气、化、材”要素保障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加速构建,传统产业持续转优、转强。绿色矿山建设全省领先,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煤矸石利用率、矿井水处理率分别达54.88%、84.38%和100%。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全市正常生产煤矿机械化智能化“两化”覆盖率实现100%,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提升至13.53%,风光水火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加快形成。首钢水钢实现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开启钢厂余热为市中心城区集中供暖模式,钢铁产业“制造+服务”转型持续强化。

在老工业城市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上作示范。持续推进“百企引进”、“千企融合”,按照“依托资源、依据市场、依靠创新、依赖环境”的原则择优培育新兴产业,按照“板块布局、产业耦合、链条发展、集聚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持续推进新材料、新型能源化工、旅游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现代纺织、物联网、现代物流等“七大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截至2021年10月底,七大产业板块已投产企业343家,实现产值254.74亿元。推进“科技银行”试点,设立科技型企业贷款利息补贴专项资金,发放资金1270万元。设立“产业转型升级贷”,为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新增贷款23.6亿元。

在喀斯特山地城市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和全域旅游上作示范。坚决突破“海拔高、耕地少、土地破碎、土地贫瘠”的瓶颈制约,因地制宜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以刺梨、猕猴桃、茶叶“凉都三宝”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2017年的39.1%提升至2021年前三季度的53.9%,形成全国最大的刺梨基地、全省最大的猕猴桃基地,盘州刺梨、水城红心猕猴桃获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刺梨原浆通过中欧班列出口法国,红心猕猴桃远销加拿大、俄罗斯。坚持以全域旅游为引领,打造国际一流户外运动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胜地,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获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牂牁江国际滑翔伞公开赛等一批赛事成功举办,所有县区均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我市盘州宏财集团获批2021年省级旅游龙头企业,获评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个。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接待游客6930.1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59.84亿元。

在老工业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作示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唱响“江南煤都”“中国凉都”和“生态绿都”的“三都赋”。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战役,市中心城区空气优良率连续44个月达100%,正在实现由“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转变。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达标率95.45%,森林覆盖率达到62%的历史高点,全市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的绿色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高。

在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脱贫攻坚互相促进上作示范。以“三变改革”助推农村产业革命升级,持续巩固脱贫攻坚的胜利果实。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引领了分散小农走向农业现代化,激活了农村的资源、资产、资金。同时,通过保底、务工、分红“三重收益”,构建让农民更多分享发展成果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62.6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下“绝对贫困”的标签,书写减贫奇迹的六盘水篇章。

科技:创新驱动有突破

近五年来,全市科技系统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市科技创新实现量质齐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相继制定了全市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快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助推经济社会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等20余项政策措施,在激励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了制度供给,不断健全符合科研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特别是围绕科技金融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银行”试点工作,为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科技信贷支持。截至目前,累计发放“科技银行”贷款1.05亿元,助推科技成果转化37项、研发新产品20个、增加知识产权141项、增加年产值1.7亿元,切实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创新平台和人才建设取得新突破。结合我市重点传统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制定了创新平台培育计划。近五年来,共培育建设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70个,总数达到93个。在我市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并通过科技部验收,获批建设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均实现零突破;围绕煤炭、冶金、大数据、医疗卫生等领域,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6个,累计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169人;大力实施科技人才服务“三农”行动,从省内外科研院校选聘科技特派员412人次,带成果带项目到园区、乡镇、企业、合作社实施成果转化及技术示范推广。

科技投入取得新突破。2020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为6.29亿元,较2016年增加1.35亿元,增幅为28%。同时,通过制定实施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积极主动深入企业开展上门指导和服务,引导和助力科技型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有效推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提升。2020年,我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为11.98亿元,同比2017年增长172.9%,占GDP比重达到0.89%,同比2017年提升了0.59个百分点,增速为196.67%。

科技型企业培育取得新突破。通过“千企面对面”科技服务专项行动深入企业调研走访,举办专题培训,宣传兑现各项科技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科研活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各类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量的倍增。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48家,较2016年新增41家,是2016年的近7倍。培育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企业24家,包括大学生创业企业3家,科技型种子企业10家,小巨人成长企业3家,小巨人企业8家。

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围绕我市重点传统产业、七大产业板块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开展“科技面对面”行动,征集企业技术需求200余项,纳入市级科技项目申报指南组织开展攻关,获批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135项,资金1.52亿元。以项目为桥梁,搭建起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用”的合作平台,推进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取得突破。2016年至2020年,“心脑联通胶囊等苗药地标升国标技术成果转化”、“贵州红阳猕猴桃产业技术集成转化与应用”等15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

技术合同交易取得新突破。通过广泛开展宣传培训、主动开展上门服务,向科研单位、技术转移中介机构、企业宣传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税收减免政策,指导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等单位购买科技创新服务和技术成果,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大幅提升。2020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8.69亿元,首次突破10亿大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English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智能问答 常见问题 无障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