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天下

彩天下 » 热点专题 » 两会专题 » 2021年两会 » 报告文件

六盘水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日期:2021-03-22 08:25 字号: [ ] 视力保护色:

(2021年2月1日在六盘水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六盘水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八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稳中有进、转型步伐加快、效益稳步提升、活力竞相迸发、环境持续改善、成果更加惠民的良好局面。

各级各部门认真执行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市人大审议意见,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39.62亿元、增长4.5%,其中一产增加值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8.95亿元,增长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3.4%。

2020年,我们在重重考验中取得了极其不易的成绩,在历史性大考中交出了优异答卷。

——彻底撕掉绝对贫困标签。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市3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连续5年名列全省前三,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连续两年为“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与全国全省人民一道告别绝对贫困。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快速反应,科学研判、应对得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仅用15天即控制住疫情扩散蔓延,以最短的时间、花最小的代价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赢得了时间、争取了主动,保持11个月无新增病例。

——经济运行实现逆境突围。以超常规措施全力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规模总量不断扩大、经济结构日趋优化、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排位均实现进位,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排名全省第四、较上年提高四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排名全省第二、较上年提高六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排名全省第四、较上年提高一位。

——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成功夺取“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区市省级文明城市全覆盖;城镇新增就业7.45万人;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5%、8.5%,分别高于经济增速1个、5.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2.6%;森林覆盖率达62%;安六高铁建成通车,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铁”。

一年以来,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全面小康胜券在握。面对疫情汛期灾情带来的“加试题”,全市按照“四个不能”的工作要求,既“战疫”又“战贫”“战灾”,经过一年的尽锐出战、合力攻坚和奋力冲刺,年初剩余的1.2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大普查并顺利通过国家事后质量抽查和考核评估。一是抓实挂牌督战和问题整改。逐级签订总攻责任状,整合省市县三级定点督战力量,分片包干30个乡镇300个行政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38名厅级干部采取“1+1”挂帮深度贫困村模式,示范带动市县两级干部深入村寨督战2750次,解决“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问题1720余个。通过反复排查和补短强弱,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建立了县级和市直行业部门共同担责的问题整改“双台账”,按照“双销号”“双问责”工作要求,整改销号各类问题1222个。二是强化后续扶持和扶贫协作。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两个社区”创建,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2.93%,户均就业2.19人。水城《以“两个社区”为抓手构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公共服务体系》经验做法,被列为全国首批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全年新增扶贫小额信贷资金13.73亿元,向上争取各类财政扶贫资金15亿元,实施脱贫攻坚项目646个,受益贫困人口达39万余人。全市认定扶贫产品396款,投放消费扶贫专柜349台,建成扶贫专馆24个,扶贫专区28个,销售各类扶贫产品26.6亿元。新增东西扶贫协作产业合作项目19个,到位资金21.25亿元,建成扶贫车间57个,吸纳就业4347人。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鞍钢集团定点帮扶单位投入帮扶资金2.06亿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36个。三是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促进就业贯穿始终,建立劳务就业扶贫“四个一”台账,通过组织专列、专车、包机等方式帮助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和外出务工,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30.58万人。制定《六盘水市关于建立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对存在返贫风险的1885户7199人和致贫风险的2361户8862人实施针对性帮扶措施,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和“两无”人员,全面落实低保、医保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坚决防止返贫致贫。出台《关于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实施意见》,聚焦“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人居环境整治、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发展等重点,从10个方面细化实化量化巩固提升工作措施。

(二)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经济社会秩序迅速恢复。一是第一时间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抓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创新提出群防群控“十条措施”30条举措,筑牢“查、防、备、治、稳”防控体系,于3月13日实现了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三清零”。同时,出台支持工业企业健康发展“16条”、支持限额以上商贸单位平稳健康发展“13条”、做好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医疗保障服务“15条”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全市迅速实现了复工复产复市,经济社会秩序快速恢复,经济增长在上半年成功实现由负转正。二是积极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变化,压紧压实“四方”责任,落实“五有四严”要求,坚决确保“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落地落细落实。全面加强对“三非”人员排查管控工作;全面加强冷链食品、肉类批发、农贸市场等场所的环境监测、防疫消杀,开展冷链食品风险监测抽检21批次;建立符合生物安全二级以上标准的临床检验实验室10个,1:10混样检方法全市日最大检测能力达56万人份。三是加快推进社会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能力建设,以“1+N”快反指挥体系落实省“2+12+24”机制要求,市县两级合计开展60次以上疫情应急处置演练;实施全市秋冬季疫情防控能力建设项目65个、拨付建设资金1.76亿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能力提升、公共卫生救治中心、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严格按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标准,采购储备3个月疫情防控和医疗防护物资。

(三)产业转型升级提质提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以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抓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努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1.突出推动工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一是实施煤炭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产能提升三年攻坚行动,新增释放优质产能1120万吨/年,完成原煤产量6290万吨,全市正常生产煤矿“两化”覆盖率实现100%,山脚树煤矿、发耳煤矿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完成关闭煤矿9处、去产能138万吨/年,超额完成“十三五”去产能目标;稳步推进威箐焦化200万吨/年焦化异地搬迁技改、盘江新光2×66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厂、野马寨热电联产改造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二是深入实施七大产业板块培育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推动七大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全市七大产业板块投产企业308家。建成省内链条最完整的铝及铝加工产业集群,聚集上下游企业28家,年产值达50亿元以上;集聚刺梨、猕猴桃、火腿等农产品加工企业140家,年产值达80亿元以上;省内第一条无水染整生产线建成投运;省内第一个制氢工厂开工建设。三是加快推进园区转型升级建设,以“1+2+N”产业园区生产力布局为导向,形成以示范园区、重点园区为主体,带动形成全市工业园区加快转型升级新局面,全市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08.2亿元,完成税收30.94亿元,新增就业人数7048人。以“双百工程”作为园区工业企业改造升级和工业产业建链补链强链的重要抓手,全年实施改造企业99户、涉及项目119个,完成投资42.37亿元,共有11个项目进入省“千企改造”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名单;以产业大招商突破年为统揽推进“百企引进”,全市产业园区签约项目68个,签约资金156.17亿元,到位资金27.16亿元,新增入园项目64个。

2.突出推动山地特色农业高效发展。大力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按照“做实工作、做精品质、做高效益”的总要求,推动以“凉都三宝”为重点的10大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现有特色产业399万亩,其中,猕猴桃21.8万亩、茶叶31.6万亩、刺梨117.65万亩,刺梨种植和加工规模全国最大,红心猕猴桃种植规模全省最大,盘州刺梨、水城红心猕猴桃获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大力培育生产、研发、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展的农业优强企业,六盘水凉都猕猴桃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入选贵州省2020年生态特色食品高成长性企业名单,猕猴桃全产业链项目获得国家五部委联合通报表扬。壮大培育农业农头企业,扶持合作社做大做强,积极培育家庭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17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

3.以全域旅游带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成功承办第十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举办第六届六盘水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市域一体化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六枝、水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通过省级验收,六盘水率先成为全省首家县县通过省级验收的市州;加快推动一批景区创建4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我市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分别达到27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达11家)、9家;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盘州普古乡舍烹村等4个村进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老王山国家生态型多梯度户外训练基地、月照生态体育公园入选2020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盘州乌蒙镇入选十佳体育旅游目的地项目。推出“三线三变”“地质科普(研学)”“世界之最”“冰雪奇缘”等十条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六枝落别牛角景区文化旅游服务业集聚区成功申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强宣传营销,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收入恢复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项目建设推进保质保量,有效需求加快增长。切实发挥投资对稳增长、防风险的关键性作用。一是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引领。围绕项目建设关键环节,创新提出了领导挂帮、项目谋划、分级推进、市县联动、政金企合作、视频调度、督查通报、用工对接等8大项目协同推进机制,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项目攻坚指挥部,启动了以“四大班子”领导包保攻坚项目和市政府领导挂帮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的项目攻坚年行动,市级领导累计开展现场服务140余次,解决各类问题66个。二是大力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入库。制定发布《关于向社会公开征集重大建设项目的公告》,凝聚政府、部门、社会谋划联动强大合力,全市上下形成共抓项目谋划热潮,谋划未来2年内开工项目1800余个、计划总投资3200余亿元;初步建立了“十四五”项目库,共谋划储备项目5416个,总投资23591.5亿元。新增入库500万元以上项目603个,计划总投资1106.2亿元。三是大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紧盯基础设施“六网会战”“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全市666个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43.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8.9%,其中省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13.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9.7%,投资完成率排名全省前列。赫六高速总体形象进度完成93%,计划2021年底建成通车;纳晴高速、六安高速PPP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安盘高速扩容工程已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计划2021年开工建设;玉普高速作为G5616杭瑞高速辅助通道项目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50年)(初稿)》;六盘水月照机场站坪扩建工程项目开工建设。新开工建设1座中型水库和5座小型水库。累计建成5G基站1436个、通信光缆18.64万公里。四是大力破解要素制约瓶颈。全力做好项目资金保障服务,破解项目建设资金难题,全市获得专项债券资金94.1亿元、一般债券91.8亿元,纳入贵州省“两张清单”向金融部门推介项目265个、获金融支持131.29亿元,市内14家金融机构与37家企业签约金额达73.43亿元,促成意向签约金额181.82亿元。

充分激活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千方百计提振消费活力,充分开展多样化促销活动,制定出台《促进夜间消费若干措施》《六盘水市“多彩贵州”“暖心消费”活动工作方案》,引导企业开展促消费活动262场,实现销售额约3.7亿元。指导市汽车行业协会举办两届凉都车展,现场销售额达1.2亿元。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水城获批2020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快递业务量和投递量分别首次超过1000万件和1亿件。

(五)污染防治从严从实,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推进中央、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战役”,深入推进“双十工程”。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全市纳入贵州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考核的17个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编制完成《六盘水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实施67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户用卫生厕所改造12765户,新建农村公共厕所321个;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97.3%,建制镇生活垃圾转运设施覆盖率达100%。二是全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年完成营造林25万亩,义务植树超430万余株,森林覆盖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新增公园绿地30.79公顷、城市绿道20.95公里、城市绿廊35.2公顷;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目标全部达到年度考核要求;扎实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完成6个国家级、12个地方级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持续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等专项执法行动。三是全力发展绿色经济。大力推进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持续推进野玉海等4个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的建设工作;新增育苗面积12934.5亩,培育苗木34710.41万株;建成核桃良种采穗圃600亩,完成核桃良种区域试验点布局3个,建设核桃林业科技示范点5个、示范面积1000亩。大力推进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等产业发展,全市绿色经济“四型”十五种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4.02%。

(六)风险防范化解精准精细,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坚决落实债务管理“七严禁”等各项措施,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借用还”工作机制,加强与金融机构沟通合作,深化与省金控集团联动化债,多渠道筹资偿还到期债务,推进到期债务展期重组,缓释偿债风险。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债务化解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班全力攻坚推进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按照省政府提出的“三统一”“四个一批”“五个区分”工作原则,采取“一笔债务、一个领导、一套方案”的做法,做好债务化解工作;加大向上争取资金政策支持力度,获得土地纾困资金9.3亿元;多举措盘活资源资产,全市通过招拍挂公开出让各类建设用地244宗、同比增长115.93%,出让面积9193.19亩、同比增长62.69%,成交价款69.39亿元、同比增长5.4%;加快推动市级平台公司市场化实体化转型,增强平台公司自身“造血”功能,通过企业自身经营收入、处置盘活资产化解隐性债务。金融风险防范化解体系不断健全,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实现“双降”。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推进,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持续“双降”。坚持地质灾害防治“三个必须管”,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避、治”措施,隐患总量和受胁人数分别下降29%和34%。大力推进平安凉都建设,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分别提升到98.96%和98.16%。

(七)改革开放创新深化深入,发展活力竞相迸发。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煤炭落后产能任务全面完成,80家僵尸企业全部处置完毕。全力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全年减免各项税费超50亿元。形成全年69项改革“任务书”、25个重点改革方案审议“计划表”、16个改革项目;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完成全市“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出台了《2020年“三变”改革重点工作安排》等政策文件,水城农改试验拓展任务“探索村干部专职化管理”获农业农村部批复。企业注册登记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可网办率达100%,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率达90%;信用监测排名创历史新高,排名全国地州市第38位、全省第一。二是扩大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开放战略,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市级党政主要领导带头赴北上广等地开展招商11次,引进项目8个、总投资60.78亿元,七大产业板块“链长”带队招商89次,引进落地项目28个;新引进高新技术企业18家,农业龙头企业5家,新增产业项目456个,新引进重点产业项目投产率达75.78%;2019年全省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发现的64个问题整改落实率100%,2020年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完成整改44个,整改落实率75.86%。三是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获批贵州省煤炭洁净利用重点实验室、六盘水三力达科技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创新平台;六盘水红心猕猴桃特色产业基地获批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推进“东部研发+贵州制造”科技领域的合作研发和产业转移承接;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9家,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达54家;推荐申报市级高层次人才培养31名,推荐省级“千层次”人才培养20名,省优秀青年人才1名。

(八)民生任务落细落实,民生福祉持续增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完善提升社会公共服务,大力补齐民生短板,不断增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累计完成投资35.1亿元,占年度投资目标的135%。一是着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引导支持外出务工和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6.01万人,帮助城镇残疾人员、低保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实现托底安置就业3885人;开展农村劳动力等群体技能培训5.23万人次、培训后就业3.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二是着力推动教育更加优质更加均衡。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追赶跨越三年攻坚,实施134所学校268个单体项目,完成投资16.51亿元;新增省级示范性幼儿园3所,总数进入全省前三;持续保持全市控辍保学常态化动态清零;消除大班额668个,义务教育大班额基本消除;10所学校被教育部纳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成为贵州省首个入选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市州。三是着力实现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深入实施健康六盘水行动,持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八大工程”,11家公立医院分批纳入综合改革,26家公立医院纳入取消药品、耗材零加成改革;累计创建“国家卫生乡镇”61个、“贵州省卫生村”678个、“贵州省卫生乡镇”71个,实现“贵州省卫生乡镇”全覆盖。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675元/月、4332元/年,同比分别增长3.8%和4.6%。市有“五馆一院”、县有图文“两馆”,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100%达到三级馆以上标准,87个乡镇文化站覆盖率和达标率均为100%。四是着力做好“稳价保供”。强化生猪、蔬菜等的保供稳价,全市生猪、蔬菜等生产供应充足,CPI涨幅控制在2.6%;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累计对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65.45万人次、1.09亿元,有效缓解了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的影响。

同时,信访、文化保护、气象服务、防震减灾、人防、双拥共建等工作持续加强,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国防动员、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档案、地方志、红十字和消防等事业取得新进展!

总的来看,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强烈冲击,整体保持了较为平稳健康的发展,充分展现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韧性,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亲切关怀和各方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

2020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也标志着“十三五”规划的圆满收官。过去五年,是六盘水阔步前行、跨越发展的五年。经济发展厚积成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7%,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推进,煤矿“两化”“三利用”成效明显。七大产业板块逐渐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产业革命深入推进,“凉都三宝”逐步风行天下。旅游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盘州进入全国百强县、西部十强县,水城入列西部百强县,钟山、六枝位列全省经济强县。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两个“三地同城化”发展步伐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7%。城市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盘州撤县设市、水城撤县设区,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挂牌成立。特色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更加彰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4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通车里程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钟山、盘州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5935公里,行政村实现100%通油路(水泥路)、通客车,30户以上村民组实现100%畅通。月照机场开通航线11条,盘州官山机场获批立项。建成7座中型水库、24座小型水库,在全省率先实现市级有大型水库、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水源,工程性缺水问题基本解决。行政村光纤、4G网络实现全覆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自2018年3月23日以来,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一直保持100%优良率,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获批创建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估达到“长制久清”的治理目标。森林覆盖率超出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改革开放成果丰硕。“三变”8次写入中央文件,《三变·山变》纪录片被推介为“最适合农民观看的纪录片”,《贵州省六盘水市开展“三变”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以“三变”改革为引领、实行“3+3”模式打造产业联合体》成果在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会议上获得推广。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放管服”等改革试点示范走在全省前列。六盘水海关成立并实现通关。“六马”赛事、妥乐论坛成为对外开放重要平台。民生福祉明显改善。持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提前两年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健康六盘水深入实施,市县乡远程诊疗服务实现全覆盖。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国扫黑除恶重点培育市创建成效显著,获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化试点。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宏观经济环境仍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扩散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结束时间无法准确预测;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尚不明朗;中美多领域博弈加剧,博弈呈现长期化的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的贸易模式和经济格局正在孕育,产业竞争、科技竞争将更加激烈。从我市自身来看,一些结构性、趋势性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产业结构有待调整优化,传统产业作为拉动全市经济的火车头,产业转型的力度还需加大、升级的步伐还需加快,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迅猛,但整体规模仍然较小、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县域经济中六枝占比过小,钟山占比萎缩的态势进一步显现,全市经济“单轮驱动”的问题将为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一定隐忧。部分地方和行业存在债务风险隐患,地区财政支出压力较大;个别地方环境污染隐患仍较突出;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领域仍然存在薄弱环节。我们要牢牢把握“五大机遇”、用足用好“五大优势”、加快缩小“五大差距”,坚持辩证思维、系统观念,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开辟新局。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年,是我们党成立100周年。今年所有工作要围绕开好局、起好步来展开,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聚力“一二三四五”发展思路,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塑造新优势、培育新动能,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综合考虑2021年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我市实际,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6.3%左右、10.4%左右和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和9%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65万人以上;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国家调控范围内。

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是: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左右,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0%左右;研发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1.3%,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1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8%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下降到3.0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5%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5年。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在坚决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基础上,以高质量发展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围绕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推进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坚定不移走好“两手抓、两促进”转型发展之路,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一是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推动“百企改造”工程,完成工业投资350亿元;深入实施煤炭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机械化改造,推进煤矿井下机器人试验示范,对现有30万吨/年、45万吨/年煤矿进行再整合,引导煤炭生产向优强企业集团集中,推进煤矿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原煤产量达到6700万吨,加大煤层气、页岩气开发利用力度;加快推动盘江新光2×66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厂项目建设,争取盘南低热值煤发电项目核准开工,完成野马寨热电联产改造;加快推动我市纳入国家大型光伏基地可以实施的22个项目有序开工建设。培育打造以82B为代表的硬线钢、焊丝钢2—3个拳头产品,在金属制品、汽车制造零部件加工用料等领域形成2—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加快推进贵州安凯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立方米混凝土预制构件等项目建设。二是狠抓新兴产业全链条发展,以“百企引进”为抓手,依托产业园区,围绕产业链布局,全力做好“四+”“五区”央企招商引资工作,深入推进七大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编制2021年“一图一表一说明”,每个产业板块落地实施5个以上重点项目。以市场为引领,重点发展高端精细化工产品、高附加值碳材料、尼龙高端材料和清洁能源产品,积极谋划布局煤制烯烃、乙二醇、对二甲苯等煤化工项目。重点推动盘北经济开发区320万吨/年煤焦化和12万吨/年针状焦等项目尽快开工,加快建设威箐焦化200万吨/年焦化异地搬迁技改,加快推动贵州航天数海原料煤本地化技改项目尽早完成;继续扩大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推动突破玄武岩矿石资源本地转化、浸润剂等工程核心技术和低成本应用技术,着力发展大容量、高能量密度、续航能力强的锰锂电池产业;积极引导盘江煤机、宏狮煤机进行矿山装备制造和智能化改造升级,启动建设红果能矿装备产业园;大力推动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二期技改项目,积极推动贵州宏财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天刺力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与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等市外优强企业深入合作,开发刺梨精粉、化妆品等刺梨新产品,以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等为重点,加快形成具有六盘水特色的中药发展产业链;着力打造“纤维—纺纱—织布—染整”纺织产业链,重点谋划纺织染整绿色智能工厂等项目。三是狠抓“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积极创建国家(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物联网示范城市,大力推进物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着力打好“互联网”“数据融合”“万企融合”“智慧凉都”等专项攻坚战,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标杆示范项目,形成工业竞争新优势。

(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重要指示,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一是大力做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强化“四个不能”,推进“十个全面”,以产业提质增效和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重点,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易地扶贫搬迁后期扶持、脱贫人口兜底保障、东西部协作、已建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公共服务事业管护等保障机制。二是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1)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依托资源禀赋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标准化农业发展道路,全面提升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继续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建成猕猴桃“吨产园”1万亩、刺梨“千斤园”10万亩、茶叶“万元田”1万亩,畜牧业占比在2020年基础上增加1个百分点。调优调顺农业产业结构,同时,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提升粮食、猪肉等农产品生产能力增加供给总量。(2)坚持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聚焦排灌设施、农田整治、地力提升、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本农田涝能排、旱能灌;推动农业配套设施提档升级,完善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科技、信息、电子商务等基础配套功能,启动实施“快递进村”工程,为全市打造一批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生产经营绿色生态、科技装备支撑有力、三产深度融合、经济效益持续提高、联农带农成效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3)坚持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围绕特色优势种植业、养殖业,合理规划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建设内容,促进特色优势种养业向产前、产后延伸,构建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条。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三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围绕“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田园建筑、田园生活、田园风光,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打造一批特色田园乡村示范点。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强化村庄规划管控,进一步规范农村建设行为,逐步形成良好的村庄风貌。打造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升级版。以全面改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为重点,推进乡村生态宜居,继续实施“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将“千家万户小康菜园”作为实现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现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20%。加快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市。持续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和好家风建设,加大农村优秀文化传承保护力度。四是全面深化“三变”改革。加快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深化“三权分置”,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优化生产经营方式,加快构建企业和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实施“三变”经营主体培育壮大行动,全力打造一批主业突出、运作规范、善于经营、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强龙头企业、优秀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进一步健全“联股联业、联股联责、联股联心”的利益联结机制,全面落实农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中的环节和份额,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鼓励引导能人回乡、企业下乡、科技强乡、人才兴乡,推动更多城市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持续打造“三变”改革升级版,进一步推动“三变”改革成为我市农村改革的重要品牌和独特标识。

(三)聚焦全域旅游提质升级,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化。深入实施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更加注重旅游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奋力推进“旅游大发展”。以“一大龙头(北盘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两大品牌(康养胜地·中国凉都、南国冰雪城·贵州六盘水)、两个目的地(国际一流避暑度假、山地户外运动目的地)、三大支撑产品(活力城市、山地康养、乡村田园)”作为重点,创新培育“全季节+全天候+全龄层”的全域产品体系,围绕念好全、新、融“三字经”,实现留人、留钱、留心三个“留”,大力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丰富中高端旅游产品供给,深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力争钟山、水城、六枝纳入省2021年度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国家验收认定推荐名单;加快A级景区品牌建设,积极推动妥乐古银杏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启动梅花山山地休闲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新增国家4A级景区或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以上;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旅游大交通提档升级,顺应航空和高铁自由行游客需求,加大落地自驾体系建设;加快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对各地的公共服务体系进行网格化提升,打造城市休闲慢游系统,围绕中心城市,针对不同客群打造不同的旅游产品体系。加大文化旅游精品建设,重点打造乡村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城市夜游精品路线和套餐,主动融入贵州省精品线路,推进与周边区域的旅游联动发展;继续做好凉都消夏文化避暑旅游活动,重点打造中国凉都夏季国际马拉松赛、牂牁江国际滑翔伞赛、野玉海越野汽车拉力赛等文化旅游活动品牌。

(四)坚持以人为本城乡融合,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升城镇品质,做强城市经济,进一步增强城镇人口承载力、内需带动力、发展竞争力,推动“城镇大提升”,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路。一是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市中心城区“八横八纵”骨架性主干路网建设,实施中心城区市政道路提升改造工程,推进乌蒙大道、钢城大道、麒麟北路互通、凤凰路东段等重要城市干线建设;分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完善无障碍措施,总结提炼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六盘水经验”,积极争取成为全国首批“完整社区”建设示范城市,加快打造南方地区集中供热试点城市。二是全面推进城市管理水平提升,着力解决“重物轻人、重建轻管、重投轻产”问题,加强城市综合执法,建立健全市政设施维修维护和园林绿化管护体系,深入推进市容秩序整治和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三是全面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大力实施山地特色小城镇建设和培育工程,加快推进牂牁江滑翔小镇、妥乐小镇、百车河温泉小镇、月照攀岩小镇等11个特色小镇建设,不断提高特色城镇人口、产业、资源等要素集聚能力。四是全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差距为目标,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首要任务,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探索建立农民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加快形成工农互助、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五)持续扩大有效需求规模,全力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期重大机遇,推动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投资与消费同向发力,加快释放市场需求潜力,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一是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六威昭城际铁路前期工作,争取毕节经水城至盘州高铁纳入国家层面路网规划,加快推进赫章至六盘水、纳雍至晴隆、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建设,确保赫章至六盘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配合省加快安盘高速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加快推进玉普高速前期工作;加快推进G356六枝落别至大用公路、G356水城花泥坝至纸厂公路、G246姬官营至普古垭口公路等国省道建设;完成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200公里以上。加快锅圈洞、朱昌河、出水洞中型水库建设,力争开工英武大型水库和2座中型水库,建设一批引水提水和输配水网工程。启动盘州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完成红香一回线路扩容改造。完成铺设通信光缆长度累计达21万公里,全市互联网出市带宽合计达2100Gbps;实施新基建三年行动,新建5G基站1600个以上,加快5G商用和示范应用场景建设。启动《六盘水市油气管网规划》木岗、盘北支线项目前期工作,尽快形成六盘水市天然气输气大环网格局。改造城市地下管网457公里。同时,不断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扩大产业投资规模和质量,实施一批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探索破除民间资本准入不合理限制,完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吸引带动更多民间投资。优化整合并用好各类政府性产业基金,发挥“两张清单”融资作用,保障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资金投入。二是继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消费基础作用,实施消费扩容提质大行动,认真开展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行动,加快特色步行街、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改造、便民网店等建设进度,加快培育品牌连锁企业、便民消费服务中心、内贸流通市场主体,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汽车、住房等重点领域促销力度,进一步激活市场、培育热点;借助脱贫攻坚巩固推进的有利时机,深挖农村消费潜力,提振消费信心;充分利用“互联网+旅游”形式,促进旅游消费。此外,把保居民就业和稳定群众收入增长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劳动力市场摸排,继续做好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受企业下滑影响难以外出务工群体以及本地劳动力就地就业,加大用工服务指导,强化技能培训,通过强化企业帮扶、推动产业发展、提高投资强度、提高劳动者技能等方式,推动实现居民充分就业、收入稳定增长,以保障居民就业收入,为激活消费市场创造条件。

(六)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度融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打造“生态绿都”靓丽名片,持续加强污染治理,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切实抓好中央、省委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长效机制。一是加强生态保护建设。根据省安排部署,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推动森林扩面提质增效,深入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等生态修复工程,积极推进贵州乌蒙山片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全面实行林长制,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着力提升森林质量,确保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2%以上,森林蓄积量在1800万立方米基础上稳步增加;完成营造林5万亩、石漠化治理5万亩,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二是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探索建成机动车遥感监测网络系统;在中心城区、重点区域建设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微型站,动态掌握污染状况;落实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巩固提升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强化做好河长制各项工作;继续实施污水管网建设和修复工程后续工程,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全市污染地块动态清单,实施分类管理,配合省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县级全覆盖;推进工矿污染地、耕地污染治理。开展危险废物、工业废物、医疗废物攻坚行动与垃圾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立农村环境治理设施“建、管、养、用”奖补机制。三是加强绿色经济发展壮大。围绕产业基地提升改造、刺梨鲜果保鲜技术研发、林下经济、森林生态旅游等方面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完成林下经济发展50万亩,核桃产业科技示范点5个总面积1000亩,建成省级保障性苗圃3个,完成林业实用技术培训3次以上,培训300人次以上。大力推进煤矸石、矿渣、建筑废料、粉煤灰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全力实现发展安全互促。一是强化底线思维,统筹抓好维护安全稳定各项工作,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有效,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常态化加强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实“四方”责任,落实“科学防控、精准防控、人物同防、闭环管理”的防控策略,筑牢“查、防、备、治、稳”综合防控体系,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坚决守住疫情不反弹底线。二是把防范化解债务金融风险作为重中之重,统筹做好政府性债务风险和地方金融风险的防控,坚决落实债务管理“七严禁”等各项措施,进一步细化完善化债方案。开展隐性债务再核查,加强政府债务统计监测和融资监管,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管理,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方的合作行为,从源头杜绝违法违规担保融资新增政府性债务。加快投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实体化转型,进一步明确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责任清单,督促平台优化资产债务结构,提前落实还款来源。坚持在加快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大力涵养和培植税源,合理控制非税收入占比,做大财政收入总量,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不断强化政府偿债能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财政存量资金盘活力度,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三是加大对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权益类交易场所的日常业务监管力度,持续开展非法集资、交易场所和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行动,整顿规范表外、同业、理财等业务,深入开展对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整治,坚决遏制和打击跟风违约、恶意逃废债行为。健全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强化企业债券存续期本息兑付风险排查和监管。继续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严厉惩处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债务和金融风险。四是统筹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冶金工贸、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消防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坚持“防、避、治”并举,压实防灾责任,强化源头管控,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常态化开展群防群治和自动化监测预警。大力实施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十百千”工程,着力提高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八)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全力释放经济社会活力。一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强化创新平台建设,以六盘水高新区、水城经开区、红果经开区为核心,积极推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链条式孵化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好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帮扶机遇,申报建设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2家。围绕七大产业板块等重点领域,积极引导和组织企业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和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申报工作,不断培育做大科技型企业的总量;加大支持高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申建国家级高新区工作,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5家。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落实中央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各项措施,推动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进一步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争取省级支持启动电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煤矿—电厂—电网—用户侧”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力价格洼地。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抗风险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审批“三减一降”和“全省通办”“跨省通办”事项落实,常态化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市级“一窗”受理事项占比达到90%;持续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加强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政策要求,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三是实现更高水平开放。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坚持把构建利于融入大循环的工作机制作为当务之急,依据总体产业布局,创新产业跨行政区划一体化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通过推动区域间数据互通、信息共享以及人才流动等政策由分割式管理向一体化管理转型,提升中心城市向心力,满足更高质量一体化行政治理的规制、效率和稳定性要求,打造集区域产业链、市场链、创新链于一体的发展新内核。推行“链长制”“专班制”高质量开展招商引资,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保持招商定力,围绕产业集群核心环节、产业链条短板环节、产业目录扩展环节,充实“四+”和“五区”央企招商引资项目库、客商库、信息库、人才库,编制“招商地图”,引入一批产业带动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落地。构建六盘水融入和服务“大循环”的发展动力源。按照“北接成渝、东靠黔中、西联滇中、南接大湾区、联动陆海新通道”发展布局,推进“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构建四省立交桥区域中心城市的新发展格局。通过持续强化动能提升和效率整合,以区域“小循环”融入国内“大循环”、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全面提升建设面向西南乃至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质量和水平。

(九)切实提升群众“三感”水平,全力保障改善社会民生。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坚持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青年就业启航计划、“雁归兴贵”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行动计划,强化精准就业创业举措,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设置3350个公益岗位解决困难人员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8万人。二是坚持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项目建设,确保按省要求时限完成治理任务。深入开展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能力。实施好高中教育三年提质工程,全力打造优质学校,推动办学体制多元化,实行分层次特色化集团化办学。大力推进“兴黔富民”行动计划,积极开展省、市级骨干专业(群)、精品开放课程、黔匠工坊、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创建工作,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依托“一院四中心”平台,做大做强教师培训中心和盘州省级区域性教师发展中心。持续支持六盘水师范学院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推动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建设,启动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省级高水平公共实训平台建设。三是坚持推进卫生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成果,持续推进疾病防控工作,大力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卫生信息化发展,建立“预约优先”的新型诊疗制度,积极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支持,启动建设省级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四是坚持完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落实城乡低保政策,做到应保尽保。落实好社会保险降费率、减免、稳岗返还等援企稳岗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安排部署,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加强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配合省级统筹建设全省统一的核心业务系统和综合柜员制系统。五是坚持做好文化体育事业。推进市、县两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提级改造,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创作一批文艺作品、举办一批群众文化活动;积极筹备省第十一届运动会、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办好凉都消夏文化避暑旅游季、凉都·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冬季冰雪运动旅游季等系列活动赛事活动。六是坚持抓好公共安全。巩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大力推进“平安凉都”建设。全面加强各类自然灾害防治。积极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帮扶援助工作。同时,做好双拥共建,加强国家安全、司法行政和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人防、档案、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地方志、红十字等工作。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虚心听取政协意见和建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顺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十四五”时期开好局、起好步!

上一篇:
下一篇:
聚焦两会 公告决议 报告解读 报告文件 图说两会 两会关键词 代表委员履职
English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智能问答 常见问题 无障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