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天下

     
 
 
 
 
    彩天下 » 热点专题 » 第八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 » 凉都风情    
   
 
彝族风采
字体:[ ] 发布日期: 

  (一)彝族源起与分布
  1、彝族源起与称谓
  彝族自称“诺泼”、“诺苏泼”。汉晋文献中称“夷”,唐代称“东爨蛮”,宋以后称“乌蛮”或“夷”。元开始,多以“罗罗”为族称,其后又称“倮倮”或“倮夷”。彝语中“罗”意为虎,“罗罗”为“罗”叠称。最初,彝族自称“罗罗”,自命为虎族。在盘县淤泥河一带彝族老人中,有将“罗罗”说成“撸罗”,意为龙虎。“罗罗”还有“卢鹿”、“倮倮”等别译。由于封建王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有封建文人将“罗罗”写成“猡猡”或“裸罗”,极伤民族感情。建国后,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确定以鼎彝之“彝”作为各地区各支系彝族的统一名称。
  六盘水境内的彝族经历了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东汉、三国之际,彝族便是贵州西部人口最多、影响最大的民族。贵州彝族先民,有的学者认为是夜郎“夷族系统”的夷人演变而成的,有的学者认为是源于古代氐羌族群“昆明”支系。按彝文古籍记载,东汉后期,彝族先人笃慕俄娶妻三人,共生六子,世称“六祖”,即史慕雅枯、慕雅怯、慕雅赛、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其子孙又繁衍为六个系,分别为:武系、乍系、糯系、恒系、布系、默系。有研究认为,市境内的彝族主要为布、默两系的后裔。早期入住的彝族先民少,被当地濮人同化,至今水城县仡佬族中,还有被称为“彝仡佬者”,其语言习俗,有一部分与彝族相通。
  六盘水境内彝族现有龙陇姬安陆(卢、禄),班沙高李武、唐谢王张管、余孔姚石胡、毛顾甘赵杜、柳苏兰支普、万车尹周金、海田杨黄刘、耿董毕邓等40余个姓,是六盘水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2、彝族人口与分布
  六盘水境内彝族呈小聚居、大分散状态分布,1992年撤区并乡以前,其聚居区主要有21个彝族乡,分别为:六枝特区上官乡,盘县坪地乡、大寨乡、鲁那乡、淤泥乡、沙河乡、普古乡、文阁乡、苏座乡、米妥乡、和中乡、银山乡,水城县双戛乡、甘塘乡、海坪乡、舍戛乡、纸厂乡、峡沟乡、铜厂乡、营盘乡、永姑乡。与其他少数民族联合组建的民族乡有19个,分别为:六枝特区四方井乡、梭戛乡、箐口乡,盘县舍烹乡、猛者乡、保基乡,水城县营街乡、猴场乡、盘雄乡等等。
  (二)民俗
  1、婚俗
  彝族的传统婚姻独特而风趣。婚姻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一种是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结成的婚姻。一般婚姻都有以下四个过程:介绍人(彝语译音“福纠”)、提亲(译音“妻纠”)、定亲(译音“阿曲祖”)、送财礼(译音“肘合”)、嫁娶(译音“阿买妻”、“妻客”)。
  提亲。彝族男女青年在公共场合或经介绍相识后,常相约到野外对歌(译音称“曲谷”)或单独幽会互吐爱恋之情。直到谈婚论嫁,彼此对婚事都无异议后,男方的父母就要请介绍人到女方家试探。介绍人几经试探,觉得婚姻有望,便正式告之男方及其父母,男家于是准备好酒、燕麦炒面等与介绍人一同正式到女方家提亲。父母包办者,首次提亲女方父母不受礼,介绍人须三番五次上门,费尽口舌,方得允诺。盘县坪地乡一带还有所谓“投石落地,一言为定”习俗,即丢个石头看到落地,表示答应亲事。
  定亲。由男方家择定吉日,介绍人领着男方及其父亲、叔、伯等,带一升燕麦炒面、两瓶酒和两段布(给女方及其父母)到女方家正式确定婚姻关系,吃订亲酒。是时,女方家要杀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象征阴阳相配)宴客,并邀族中长辈陪席。席间由主人分雌雄鸡头、鸡翅、鸡腿等,按宾主分食。饭后主人将宾主吃剩下的鸡骨进行仔细占卜,分析判断婚姻的吉福。然后将四支鸡卦(鸡股骨)雌雄搭配成对,用五色彩线捆扎好,男女双方各持一份作为订婚凭证。
  择日。两家经过反复协商同意后,由男方家择定送财礼的吉日。到时,介绍人带领男方及其至亲叔伯等(人数必须为双数),携带商定好的钱物、婚嫁吉日帖(结婚日期)到女方家。次日,女方家杀鸡宰羊招待,并请族人至亲作陪,酒过三巡后,送礼人拿出聘金及布匹等,交给女方父母为女儿置嫁妆。
  嫁娶。此俗历时三天,分为发亲、接亲、迎亲、回门等程序。第一天晚上新娘梳辫子(古代彝族妇女以独辫表示未婚,两条辫子为已婚),先由嫂子或妹妹梳三下,后新娘自己梳成两条辫子。第二天晚上请女伴唱酒令歌、跳酒令舞。第三天,在起居室铺床,新娘及女伴相聚诉别情。亲友聚齐后,等待接亲客到来。发亲时,新娘要盖“吾薄”(盖头巾),由其兄或弟背到门外上马。之前,新娘骑的马要先由别人试骑跑三趟,以马不再排便为吉利。接亲当晚,男方家要根据女方家陪嫁妆奁的多少,组织相应人数的队伍前去迎娶(迎亲队伍人数不限,但只能是单数)。迎亲时,男方家早已在寨外对着大路口处用剥了皮的五倍子树枝搭起“迎亲门”,新娘到达时,“布摩”先念“退老神经”,然后杀一只未孵过鸡崽的母鸡抛越“迎亲门”,意即“驱鬼除邪”。整个婚娶间的仪式内容颇多。
  六盘水境内的彝族现代均为一夫一妻制,多为自由择偶成婚。聚居区婚律较为严格,非同辈不婚,同家族不婚,非本民族不婚,违者治以家法、族法。允许姑表开亲,说亲先以姑舅表为对象。建国以后,包办婚姻的陋习也逐渐革除。彝族实行小家庭制,其家庭成员一般不超过三代。
  2、丧葬习俗
  历史上,彝族人去世后,实行火葬,葬礼隆重,明末清初才逐渐实行棺葬,葬礼场面也渐小。
  彝族老人去世后,一般都要举行斋祭活动,按祭奠规格的大小可分为:做斋(彝族:“数挣”),打嘎(彝族“吉赶”)。是时,要请布摩(彝语译音,经师)择吉日,设斋场,装饰灵房,诵经指路,送葬抬灵。斋祭活动少则三天,多则几十天。斋祭期间,悲歌哀号,跳脚舞贯穿整个过程,礼俗繁杂,主要为:
  (1)接气洗丧
  彝族忌人死在床上,故老人临去世之际,亲人迅速将其抱到堂屋的桌椅上为其穿衣。临亡之人脚踏装有粮食的升、斗,孝子扶其左右,并在临亡者口中含置一块硬币,为其洗脸、手、脚、剃发等。同时杀一只公鸡,谓之“引路鸡或接气鸡”。老人断气后即在门外鸣炮三响报丧,以通告寨邻族人,并将亡人收拾入殓,及时派两人带上酒、米等物品前去请布摩。布摩根据亡者的生辰八字和去世的时间择定安葬吉日,主持祭祀活动、为亡者念诵《指路经》,让其沿迁徙的路线返回发源地与祖先团聚。
  (2)打嘎
  据传,打嘎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彝族祖先为其父母斋祭而发明的一种祭祀习俗。“打嘎”是为亡故的人祈祷解冤,以尽孝尤,是彝族丧葬祭祀活动中最隆重且最具特色的悼念仪式。由于此俗较为繁杂,且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一般条件的人家难以承受,故现代六盘水境内许多地区彝族已丧事从简,甚至汉化。
  打嘎分为热嘎和冷嘎。经济条件比较富裕的人家,在老人去世后即时请布摩做嘎,谓之“热嘎”。经济比较困难的人家,先安葬死者,待积攒起相当的资金后再请布摩择吉日做嘎追念,谓之“冷嘎”。
  3、节日
  彝族年,是彝族重要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时间在每年农历十月一日。过节前,各家各户都要酿咂酒,大扫除,搞卫生,并用新鲜树枝、木板在堂屋后壁中央处搭一神龛(彝语称“腊头顶”),用以摆放祭祀祖先的物品。神龛前用木杈支起一横梁,供奉的物品必须从木杈下越过才能摆放到神龛上(表示清净)。供奉前要打“醋炭”,供饭时先叫周围几座大山名,再按辈分依次叫亡故祖先,直到将本支至亲先故祖先一一供奉完为止。节日一般为三天,每天至少要如此供奉一次。第三天一早搞卫生,清理神龛(彝语称“腊头雅),将装饰物等拿到野外烧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彝族年已逐渐被淡化而改为过春节了,但特有的彝族礼俗仍不变。
  火把节,是彝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举行节日仪式时,以寨为单位,杀牛羊等敬神,燃火把于田间,意为“驱邪除害,盼五谷丰登,保生灵平安”。火把节传统文化内涵厚重,民族特色浓郁。近年来,此节日成了有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参与的规模浩大的节日活动。节日当天,早餐后,便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如斗牛、斗羊、荡秋千、赛歌等等。至夜幕降临,男女老少点燃篝火,打着火把,手拉着手围着篝火翩翩起舞。最后,姑娘小伙子围坐篝火旁唱歌跳舞,饮酒作乐,通宵达旦。彝族火把节已渗入了现代社会气息,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关于火把节的由来,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彝王遇害,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在牛角上绑火把战胜敌人,又说是为了纪念火把驱除虫害等传说。
  彝族过的其余节日多与其他民族相同,有的节日内容略有差别。
  (三)民居
  彝族喜居有山有水的半凉山区,住房一般坐北向南。建筑用材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均就地取材。如居住于石山地者,多为石墙房屋;居于林木多的地方,则多为木屋;居于多竹地区者,多为木柱,竹编织物围护四檐的房屋;亦有夯土墙房屋者。屋顶多盖瓦,间有盖茅草者。贵族传统建筑多为三重堂,即两进四合院式,一重堂为护院家丁住所,二重堂为伺从人员居所,三重房为主人居室。房屋大致分为长三间或长五间。
  近现代六盘水境内彝族居民建筑多与汉族建筑相同。
  (四)服饰
  六盘水境内彝族服饰制作精细,款式独特,可分为头饰、身饰、首饰和脚饰等。头饰有包头、毡帽、额箍、耳环,以及儿童的巴巴帽、鱼尾帽、瓦水帽、兔耳帽、虎耳帽、珠珠帽、银饰帽等,身饰有右衽大襟长衣、右衽大襟短衣、围裙、腰带、披毡、大裤脚及儿童的叉叉裤等。首饰有戒指、手镯。脚饰有绑腿、手工布鞋(布底鞋、钉子鞋、绣花鞋、钩钩鞋等)、布耳草鞋等。
  盘县地区彝族披毡,男穿羊皮背心,女着长裙的传统穿戴一直沿袭到建国以前。如今男女均包黑色或白色的包头。女性包头内要戴银制额箍,耳戴“C”形耳环。男女服装均为衣裤制,尚青、蓝、白色。男装,上穿对襟短上衣,下穿大裤脚长裤。女装,上穿立领直裾右衽,窄袖紧身长袍,下着普通长裤。领口、前襟、袖口下摆均镶花边。腰系挑花围腰,腰带于两侧自然下垂,长尺余。脚穿绣花鞋。手戴银戒指、手镯。节日盛装,衣裤边沿均绣花。背披“过朵”(无汉语称谓)。
  六枝水城彝族服饰较接近。清初改土归流后,男性雉发结辫,头包长帕,衣有长短二式,普遍戴笠,披毡者渐少。民国年间剪除发辫。现代服饰各地亦有异同,如水城玉舍一带,男女均为衣裤制。男装,上衣为立领对襟,窄袖平摆,左右开短衩,布结扣,长覆胯,色尚白。下装为宽大的长裤,色喜黑或深蓝,头戴青帕。喜披毡或着白布“褡褡”,“褡褡”披在最外层,为立领、对襟、无袖,前襟短如上衣,后摆长过膝弯,布结扣,前摆左右各有两个平行的衣袋,有花边或细碎挑花,人称“东方燕尾服”。女装,上衣为直裾右衽,窄袖紧身长袍,布结扣,肋衩深尺许,大弧摆。领、袖口至裾均有以石榴花、卷草、涡纹、云雷纹为主的贴花图案,环肩、摆缘、衩缘也饰有相同图案的宽幅贴花或挑花,多为二方连续构图。贴花、挑花色尚红、绿、黄、黑、白五色,一般以黑、蓝色为底。下装为大裢脚长裢,脚口边缘饰贴花或挑花。女盛装还有云肩,云肩用大块云勾贴花,对称布置。有串珠流苏,以红、黄、绿三色为主,白布束腰。平常亦着“褡褡”。头帕黑色,以长帕围成盘式,前部上翘,呈“V”形装饰。现多从商店买丝帕或红花围巾包头。脚穿船形鞋,鞋帮贴花,头尖有统,鞋底用布或皮革。
  彝族服饰花纹多以虎、太极、云勾、三角等图案为主,辅以花、鸟等图案。今六盘水境内彝族穿本民族传统服装者以中年以上者居多,青年以女性为多。男青年除彝族聚居区和少数偏远地区着传统服装外,其余多着普通装。  

摘自《凉都神韵》 撰稿人:王舒、刘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English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智能问答 常见问题 无障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