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天下

您现在的位置:彩天下 »  解读回应 » 解读政策
六盘水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索 引 号:  000014349/2022-17087 信息分类:
发布机构: 生成日期:   2022-01-04 14:30:56
文  号: 是否有效:
名  称:  六盘水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第一章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回顾

一、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逐渐完善 

二、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增加 

三、科技型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四、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成效显著 

五、科技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 

六、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绩斐然 

第二章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分析

第三章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第四章 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

一、构建支撑新型工业化的技术体系 

二、构建支撑新型城镇化的技术体系 

三、构建支撑农业现代化的技术体系 

四、构建支撑旅游产业化的技术体系 

五、构建支撑社会民生领域的技术体系 

第五章 积极构建三大创新体系

一、加快推进开放创新 

二、积极推进产业创新 

三、着力推进平台创新 

第六章 推动实施七大重点任务计划

一、实施创新创业生态优化计划 

二、实施科技人才倍增计划 

三、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倍增计划 

四、实施成果转化倍增计划 

五、实施科技创新投入倍增计划 

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 

七、实施科技服务机构倍增计划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要素保障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三、强化规划监督与评估 

名词解释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六盘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转向新发展阶段、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五年,为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根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贵州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全市科技系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日益凸现。

一、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逐渐完善

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增强政策供给,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一是健全激励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政策措施。建立了支持科技人才离岗创业、兼职兼薪、股权激励和改进科技人才评价等机制,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比例从60%增加至70%,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二是建立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机制。优化财政投入方式,建立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机制,每年按比例对有研发投入的规上企业进行后补助,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三是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机制。构建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促进全生命周期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队伍;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措施,形成“引导入库一批、精准培育一批、申报认定一批”的培育体系,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快增长。四是健全科研项目及资金管理机制。完善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机制,加大了对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的支持力度,推进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下放经费预算调剂和管理权限,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五是开展科技银行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银行试点,采取科技无形资产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贷款模式,为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形式多们的信贷支持,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十三五期间,累计发放科技银行贷款7185万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35项、研发新产品20个,受益企业年产值增加1.63亿元。

二、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增加

一是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十三五时期市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入累计为7781万元,较十二五时期5500万元增加2281万元,增幅为41%。二是全社会R&D投入大幅提升。2020年,我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为11.98亿元,较2015年增加5.53亿元,增幅为85.74,总量排全省第。全社会R&D经费投入总量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0.54%增加至0.89,投入占比排全省第,增幅为64.8。三是向上争取支持大幅提升。十三五时期向上争取资金1.44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加1.07亿元,增幅达286%。其中,2020复杂地质条件煤矿辅助运输机器人项目获科技部立项,支持资金1629万元,为历史上科技部对我市支持金额最大的项目

三、科技型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一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按照“保存量、促增量、育幼苗、引优苗”的思路,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组织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十三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54家,较2015年增加46家,增速达575%。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培育。大力构建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成长扶持、推动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不断壮大我市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十三五末,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企业24,包括大学生创业企业3家,科技型种子企业10家,小巨人成长企业3家,小巨人企业8家。

四、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成效显著

结合我市重点传统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力度,制定科技创新平台培育计划,围绕产业发展布局科技创新平台,兑现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补助政策,激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申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十三五末,全市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共有96(含省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三中心·三示范9国家级7个,省级28个,市级61。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5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众创空间2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星创天地1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9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2个,市级众创空间6个,市级大学科技园1个,市级临床研究中心1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累计达4个;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累计1个;新增“产学研”示范基地2个,累计达2个;新增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个,累计达2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众创空间工业设计中心、“产学研”示范基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均实现突破。

五、科技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

坚持创新驱动、人才驱动,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以深化科技人才管理机制为抓手,着力抓好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及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等工作,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十三五”期间累计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169人次,其中贵州省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44人(市级推荐培养37人),市级高层次青年科技创新人才125人次。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6省级4从省、市高校、科研院所等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员534人次到基层服务探索出了实体创业型”“技术推动型等服务模式和特派员专业合作社(协会)”“特派员基地人才等创新创业新形态,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六、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绩斐然

围绕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并取得突破。一是传统产业方面。组织我市企业成功揭榜科技部煤矿辅助机器人、省科技厅关键4%、煤炭智能化等重大专项技术榜单,解决了采煤机械化等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实现煤炭回采机械化和辅助环节智能化两个100%。二是新兴产业方面。开展玄武岩矿石成分等方面的研究,玄武岩矿石本地化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浸润剂配方已达12组,新发明的导电玄武岩纤维浸润剂技术实现了纤维导电的颠覆性创新。贵州合众锰业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相一步法核心技术,让锰渣资源化利用率达98%以上,实现行业技术重大突破。贵州天刺力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刺梨果汁饮料及其生产方法发明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实现了我市国家级专利奖零的突破。三是技术合同成交额大幅提升。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8年的1320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18.69亿元,增速全省第一。十三五时期,共获贵州省科学技术奖13项(其中: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5项)。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分析

从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变革孕育兴起,全球前沿科技加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加深,创新突破多点群发,呈现出群体跃进之势。科技在经济、军事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影响未来国家竞争力和国际格局的重要驱动力,引起全球主要经济体高度重视。大国间科技竞争态势更趋激烈,各国纷纷加大基础研发支持力度、强化顶层战略布局,以期通过科技力量牵引创新转型。同时,各国高度重视推动前沿科技在社会治理、国防军事方面的转化应用,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并在国防军事领域形成战略优势,内外合力保障国家安全。

从国内环境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处于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两个五年交接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可以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从省内环境看,我省正处在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转向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春节前视察贵州时指示:希望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科技部制定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施意见》,为我省加快科技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在今年全省新型工业化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谌贻琴书记强调,要在技术创新上实现大突破,在自主创新、引进消化、集成运用上下足功夫,加快推动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从六盘水市内看,2019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自然资源部和国家开发银行等五部委批准六盘水市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我市赋予了战略使命、带来了重大机遇,转型发展进入新阶段。市委七届十二次会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培育新优势壮大新动能。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大科技创新、科技引进、科技应用力度,以物联网为重点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大力推动数字化治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综合判断,当前全市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抢抓碳达峰、碳中和的窗口期,全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实现新发展。因此,必须面向全市经济发展主战场、瞄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第三章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市委七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科技创新重要内容,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四个面向落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要求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推动技术大创新、成果大转化、产业大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导向。围绕市场需求,整合市场、科技和政策资源,加大创新投入,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产业全域创新体系,深化科技创新研发机构设置和运行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提高自主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努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坚持开放合作。强化开放共享创新服务模式,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与产业协同发展,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潜力,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全面提升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能力,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生力量。

坚持人才优先。有效整合科技资源,营造适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圈,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加大力度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建立驻外引才载体和平台,组建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成人才引进蓄水池,创新实施博士培养扶持计划,支持建立院士工作站,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使企业成为需求创新的主体、创新决策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研发活动的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实力。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市综合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具有地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各项创新政策和创新制度深入实施,推进六盘水国家高新区申建,争创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主要指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8%,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平台达20个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18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25%研发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45万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

专栏1 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指标名称

2020年完成值

2025年目标值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0.89

1.8

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平台(个)

8

20

高新技术企业(家)

54

180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

174.22

400

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37

1.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

22.2

25

研发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人/万人)

31

45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9

2

第四章  加快推进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

十四五时期主要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组织开展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攻关。以新技术、新方向为基准,结合各园区实际积极发展培育型、壮大型产业体系,布局新产业新业态新方向新技术,形成区域协同差异化发展格局,坚持按功能区块完善园区新兴产业技术攻关,突出产业集聚效益,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支撑新型工业化的技术体系

围绕六盘水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目标与任务,结合区域资源禀赋,推进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把握好关键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构建支撑六盘水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技术体系,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

(一)能源产业

支持电力产业提质增效,推进电厂清洁高效和超低排放改造技术攻关支持风电、光电、水电、氢能、生物质能、地热、非常规天然气等新能源的技术攻关

专栏1 能源产业技术攻关

1.火电。推进低热值发电技术、热电联产技术、煤电产业清洁高效技术,以及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综合性、系统性节能与超低排放等技术研究与应用。

2.氢能源。加强天然气等离子体裂解制氢技术、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研发,开展有机液态储运氢装备的国产化制造与示范应用、高密度储运氢技术示范与天然气管道掺氢提质示范,加快突破氢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技术,开展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双极板等核心技术研究;开展煤焦化、焦炉煤气提氢、煤制氢、煤焦油加氢制清洁燃料等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进氢燃料电池制备与应用技术、储能和充电桩应用技术等先进工艺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开展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3.非常规天然气。推进煤层气地面勘探开发先进技术引进应用示范;加强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层气抽采与压裂技术、煤层气分离提纯技术、煤层气运输与储存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开展煤层气及产品应用技术研发,推动形成煤层气“开采—提纯—输送—加工利用”技术链条。

4.其他能源。开展风电、光伏、水能、生物质能、地热等非化石能源发电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风力发电及储能技术研究,低风速风机和智能风机等新技术引进应用;推进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推进复杂地质条件下浅层地热能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引进吸收再创新。


(二)煤炭产业

加快煤炭产业技术攻关;推进煤焦化技术研发;加快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促进煤化工技术创新,推动实现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大力实施科技兴安,以技术进步助力煤矿安全生产。

专栏2 煤炭产业技术攻关

1.煤炭开采及洗选。加强煤矿智能化技术攻关,推进人工智能、5G通信技术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的应用,推动煤炭智能高效开采、绿色安全无人开采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持突出煤层掘进工作面防突钻孔机器人等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装备应用示范。加强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透明矿山等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基于5G与BIM技术的井下人员精准定位技术等技术研究,推进智能工作面综采、薄煤层和大角度煤层综采、快速掘进、井下充填开采等先进工艺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加强煤炭清洁生产与高效分级分质利用、煤炭共伴生资源加工与综合利用等技术研发,开展煤矸石、煤泥、矿井水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2.煤矿灾害治理。加强采掘工作面水害治理技术、高矿化度矿井水大规模低成本处理技术、含特殊组分矿井水精准处理技术等研发与新成果引进应用。开展基于瓦斯地质信息动态管理与可视化系统研发,推进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矿瓦斯信息的动态化、智能化分析及预测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推进定向长钻孔治理瓦斯新技术、瓦斯抽采长钻孔随钻轨迹测量与三维可视化技术、贵州典型煤层条件下的煤岩瓦斯动力致灾机理及不同煤种突出预测技术等研究;加强定向钻机、钻孔轨迹测量、瓦斯含量快速测定等防突装备开展研发;推进采动应力与瓦斯耦合机制对煤岩瓦斯动力灾害的控制作用、不同变质程度煤瓦斯吸附与解吸规律研究、煤矿瓦斯动力灾害前兆信息智能识别与预警技术、松软煤层钻进及瓦斯抽采等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矿井巷道防灭火技术及装备研发和引进应用,煤层防尘及隔绝煤尘爆炸技术及装备研发和引进应用。推进采掘工作面顶板治理技术研发,机电提升运输新设备、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3.煤炭加工。

(1)煤焦化。支持大型焦炉清洁生产技术、煤焦化与气化、焦炉煤气及合成中杂质的脱除和氢的高效分离与精制、煤生物质固废共气化制氢、焦化及气化过程中废气废水的高效处理等技术研发。

(2)现代煤化工。重点支持煤高效气化技术、合成气中各组分气体高效分离净化技术应用示范;支持甲醇、煤焦油、苯系精深加工技术,煤制聚乙醇酸(PGA)、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LNG、乙二醇、煤制芳烃和煤基新材料等精深加工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推进煤焦化与煤气化气相组分中有效组分的高效分离技术研发;推动煤化工与建材工业、冶金工业、纺织工业等工业产业耦合技术攻关;支持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等绿色低碳关键技术,以及现代煤化工后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

(三)钢铁产业

加大对钢铁行业技术创新与新产品研发投入,支持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建设;支持钢材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

专栏3 钢铁产业技术攻关

1.开展硬线钢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盘螺性能均质化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大规格高强度82B系列产品、高性能制丝产品、高强度锚杆钢、高强度精轧螺纹钢等高端产品生产技术研发;推进新特材料特殊钢、高速线材、预应力钢绞线、大直径钢绳、磷化涂层钢丝绳、焊丝、银亮材等高品质产品开发;开展低成本合金轧后控冷研究与应用,钢渣热焖,菱铁矿焙烧和鲕状赤铁矿工业应用试验;推进氢能冶炼钢铁技术研究,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

2.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支持废钢资源回收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技术攻关与产业化研究。推进钢铁企业尾气中的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甲烷等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3.推进5G、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成果在“智能工厂”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无人化料场,一键式炼钢、智慧能源系统,物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研究与应用。

(四)纺织产业

支持围绕染整、织布、服装加工等各个环节关键技术开展攻关,提升纺织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专栏4 纺织产业技术攻关

1.染整。加强绿色印染新产品和新装备开发、绿色印染工艺技术研究,推进高质量纺织品染整技术、功能性纺织品染整技术、多组分纺织品染整技术、纺织品染整技术和新型纤维染整技术及配套节能减排技术等绿色高效染整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支持开展高效低耗环保的短流程前处理、气流染色、生物酶处理、数码印花,无水印染等新工艺引进应用示范。

2.织布。推进针织、纯棉坯布、印花坯布、印花布、针织面料、提花面料等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发。

3.服装加工。支持高档色织衬衣、内衣、休闲装、职业正装、西服、运动装等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发。

(五)新材料产业

支持以铝及铝加工为代表的先进基础材料加工技术研究,加强玄武岩纤维产业和锂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提升我市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专栏5 新材料产业技术攻关

1.铝及铝加工产业。推进铝电解综合节能、铝电解减排、铝电解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新技术、新成果引进吸收再创新;开展高纯优质原铝产品品质提升技术攻关;加强铝及铝合金材料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机电设备、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产品精深加工和应用技术攻关;推动铝制建筑型材、铝制智能家居等产品应用开发。推进废铝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技术研究。

2.玄武岩纤维产业。加强玄武岩原材料本地化、漏板材料表面元素掺杂及共熔腐蚀机理、浸润剂等分子对纤维活性界面结合及分散机理等技术攻关,开展矿石组分对玄武岩玻璃熔体的析晶性能和拉丝性能影响研究,推进玄武岩纤维上下游产品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推动玄武岩纤维在新能源和环保、军工等领域制品加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3.锂电池产业。加强锂绿泥石型锂矿选矿技术、低温酸化焙烧工艺生成的硫酸锂溶液提纯净化、电池级硫酸铝和电池级碳酸锂(或氢氧化锂)除杂提纯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等方面研究,开展磷酸铁锂电池关键技术研究及引进应用;开展锂电池正负极材料提质增效工艺技术研究,退役锂电池预处理(残电快速安全低耗释放、新型全自动破拆技术)关键技术研发,退役锂电池正极材料浸出液新型原位除杂净化关键技术研发,退役锂电池正极材料浸出液直接制备三元前驱体和电池级氢氧化锂核心技术研发;开展锰矿中伴生战略金属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研究,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研发;推进低品位锰矿、副产品、矿渣和废旧锰材料制备高纯硫酸锰新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


(六)先进装备制造

聚焦具有比较优势的煤炭、新能源化工、工程及矿山机械等产业,积极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和特色装备制造,推动装备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发展。

专栏6 先进装备制造业技术攻关

1.能矿装备制造。围绕高端装备等产业发展重点环节,支持采煤机、掘进机和液压支架等关键设备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加强煤矿智能监测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利用5G通信、智能传感、井下超宽带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支持煤机装备、传感器探头、单轨吊车智能高效煤矿运输设备等研发;支持煤矿机器人、安控类智能巡检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示范应用;开展钻采掘进、孔迹测控、瓦斯监测等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

2.应急及消防装备制造。推进消防成套处置装备、大型工程救援装备、智能火灾探测及灭火系统、电力应急保障装备、便携机动救援装备、抢险救援装备,矿山开采全过程监测及灾害预报、页岩气开采和氢能源制取等高精度应急预测预警装备等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加强应急通信便携装备、便携指挥装备、灾害事故现场自组网通信装备等新型应急通信指挥装备,消防救援、公共安防、应急防爆、人员搜索等智能无人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全地形应急交通及救援装备等特种交通应急保障技术装备和技术研发与应用。支持防毒面具、矿山井下紧急避险装备等高可靠风险防控与医学急救药械等专用紧急医学救援装备和产品,应急高空作业、矿山开采作业、页岩气及氢气新能源制取作业等突发事故处置专用装备引进应用。鼓励开展紧急医疗、交通救援、工程抢险、安全生产等新型应急服务产品技术攻关或引进应用示范。

3.其他装备制造。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推进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及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研发与应用。

二、构建支撑新型城镇化的技术体系

围绕新型城镇化的科技需求,大力推进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交通路网建设、管理、养护、运营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新型建筑技术及建材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城镇空间开发方法与技术、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等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应用,加快推进六盘水市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物联网(大数据)产业

支持物联网领域开展新技术应用示范,大力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深度应用。围绕煤矿智能化升级改造、智慧农业、智慧社区、智能安防等对物联网产品的市场需求,推动煤矿智能化综合运输系统、智慧城市设备等的新技术、新产品引进吸收再创新。

专栏7 物联网(大数据)产业技术攻关

1.推进首钢水钢智能工厂建设、发耳煤业智能信息化、智能集成数字化系统、盘江精煤公司火烧铺煤矿辅助系统智能化等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发展矿山传感器和智能装备制造技术;推进传感器、仪器仪表、多类条码、射频识别、地理坐标定位等智能感知技术和设备引进应用示范。围绕猕猴桃、刺梨、茶叶、蔬菜、食用菌、生态畜牧等农产品的种养植、加工和销售环节,开展农业物联网及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环境监控和局部气象预报等技术研发与引进应用。支持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互动型消费电子产品等新技术、新产品引进吸收再创新,推进“多规合一”“安全云”“环保云”“凉都警务云”“智慧交通”等新技术应用示范。

2.推进高速SMT(表面组装技术)引进应用示范,支持开展指纹识别、静脉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研发,促进安防产品升级换代;支持开展区块链关键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深化区块链技术在实体经济、政府治理、民生服务、新型智慧城市等领域融合应用;推进北斗大数据在地灾防治、应急救援、道路交通、文化旅游、民生服务等领域应用示范。

(二)建材产业

开展大宗固体废物在建材中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推进玄武岩新型材料在建筑行业中的研究与应用,推动再生资源和新型建筑建材产业发展。

专栏8 建材产业技术攻关

1.开展环保型建筑用砖、新型墙体材料等技术研发,加强新型建材深加工和无机非金属建筑新材料技术研发。推进轻质、高强、隔音、节能、低碳、环保等功能性建材产品研发与应用。

2.支持研发轻质内墙隔板、硅酸钙板、新型墙体保温装饰一体化等装配式建筑材料;开展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水泥基材料及制品、节能门窗等部品化建材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推进预制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产品研发;开展超薄、高强、无碱、镀膜、高透光率等高性能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和引进吸收再创新;推进绿色低碳建材产品研发与应用。

3.开展粉煤灰、煤矸石、尾矿、脱硫石膏、冶炼废渣、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体废物在建材产业中的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加强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

(三)推进城镇现代化治理

依托城市更新行动,加快科技创新的布局与安排,提高城市发展的品位,强化棚户区、老旧小区以及背街小巷的综合整治,提高城市智能化发展水平。

专栏9 城镇现代化治理技术攻关

1.支持国土空间优化开发技术,城市修补、城市数字化管控、城市信息模型(CIM)开发,城乡生态空间构建与管控技术等研究;支持智慧城市关键技术,推进城市生态修复与评估监管等关键技术,建筑垃圾控制及消纳技术,室外水质、土壤、噪声等污染源控制技术,老城区及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功能提升、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等攻关。

2.加强适用于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节能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展公共建筑节能降耗新技术、新产品引进吸收再创新。

3.加强智能交通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支持复杂地形道路工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关键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

4.支持交通、电力、通信、地下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关键技术,建筑与基础设施数字孪生、智能感知技术研究。

(四)现代物流产业

开展制约物流运输发展的关键技术研发,发展智能物流配送技术,推动构建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专栏10 现代物流产业技术攻关

1.推进电子数据交换、货物分拣、自动引导车辆等智能仓储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推动车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形成更加完善的智能交通感知体系。支持鲜果智能保鲜等冷链物流关键技术攻关与引进应用。推进整合传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的先进技术及装备引进吸收再创新。

2.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新技术研发与引进吸收再创新;支持自动识别、物联网、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等在物流产业的创新应用,提升物流智能化水平,推进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物流配送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

三、构建支撑农业现代化的技术体系

面向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安排,围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发展,构建具有山地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农村技术体系,支撑引领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发展。

(一)生态特色农业

加强凉都三宝、食用菌、精品水果、生态畜禽等重点生态特色农业技术研发,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推动农产品产业向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化发展。

专栏11特色农业产业技术攻关

1.猕猴桃产业。加强猕猴桃良种选育、高效种植、病虫害防治、鲜果保鲜贮藏等技术研发,发展优质猕猴桃智慧化种植基地物联网项目。

2.刺梨产业。开展刺梨病虫害绿色防控、刺梨鲜果保鲜贮藏、刺梨产业生态循环综合利用等技术研究。

3.茶叶产业。加强早春茶品种培育和加工技术研发,开展茶树专用肥、绿色防控技术研发,开展本地化茶园生态高效栽培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核心示范和推广,建设茶叶生产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大力开发白茶、红茶、含笑花茶、铁皮石斛伴生红茶等优质茶叶产品。

4.精品水果。支持本地樱桃、蜂糖李、红心柚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保鲜及精深加工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

5.食用菌产业。加强菌种研发、高效基质配方、高产栽培种研制、废弃菌棒综合利用等技术攻关,发展食用干菌、食用菌香辣酱、食用菌汤料、食用菌脆片、食用菌多糖、食用菌超微粉等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6.生态畜禽业。支持本地特色畜禽产品溯源系统技术引进应用,开展本地特色畜禽纯度保障技术、饲料配方等技术研发,推动生态畜牧业关键技术攻关。

7.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生物工程、超临界萃取、分离和纯化、低温真空干燥、微电子控制、无菌包装等高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引进吸收再创新。推进农产品产后储藏物流过程品质调控技术,智能保鲜物流关键技术,农产品加工工艺优化,特色食品加工智能制造技术,农产品加工工艺、包装贮藏及质量控制技术,刺梨食品、化妆品加工技术,茶叶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食用菌功能性食品关键共性技术,火腿传统风味和品质调控改进、低盐加工和储藏技术,人民小酒酿造工艺技术等研究与应用示范。

8.其他。支持重大病虫草鼠害成灾规律及监测预警、绿色防控技术,化学农药减施增效和高功效施药技术,生物农药技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机制和控制技术,畜禽、水产疫病流行规律及防疫、监测、防控技术,畜禽养殖废弃物高效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等研究与成果引进应用。

(二)良种良法

围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需求,加强农业种质资源创新、良种良法创新与应用,推动农业产业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

专栏12 良种良法创新技术攻关

1.种质资源创新。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种质资源库(圃)、基因库建设,种质资源重要性状表型精准鉴定及指纹图谱构建;新种质创新及专用新品种选育,优势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及质量检测关键技术,集约化育苗技术。推进刺梨、猕猴桃、小黄姜、黑山羊、乌蒙风鸡、水城桃花鸡、小黄牛等地方特色动植物良种选育。

2.农业生态安全与资源再利用。种植养殖及加工废弃物和有害副产物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技术,农膜降解技术及菌棒综合利用技术等研究;集约化种植耕地保育技术,地力提升及水土流失阻控技术,专用肥料与绿色科学施肥技术研究。

(三)农业机械化智能化

围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薄弱环节机械化智能化技术创新需求,支持山地农机装备研发,加强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引进与示范,支撑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向机械化、智能化转型发展。

专栏13 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技术攻关

1.围绕“轻便上山”装备、采摘采集和精深加工等重点环节装备以及全程机械化装备体系和作业体系等关键技术引进与应用示范,推进山地特色农机装备研发;支持无人机杀虫播撒喷灌技术和小型山地农业机械技术研发与应用;推进喀斯特地区主要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开展适合六盘水市山地耕作的新型传感器、农业机器人、小型农机和植保无人机等智能设备研发应用。支持作业执行系统(MES)等分布式农业关键技术研究,无人机系统在作物表型分析中的应用;推进农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

2.推进种质资源数字化管理及动态监测关键技术、耕地资源数字化与农作物精准施肥技术、农产品贮运设施智能化关键技术等研发;加强农业生产环境自动监测、生产过程智能管理技术,智慧种植养殖技术示范与应用;全产业链数字化及智能化应用关键技术,智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数字乡村建设关键技术等研究。

(四)乡村振兴

围绕现代乡村建设科技需求,重点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支撑乡村发展。

专栏14 乡村振兴技术攻关

村域国土综合整治与复合高效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产业化技术研究,村镇国土空间规划智能化技术研究。乡村水土环境智能化综合管理与管控技术,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技术,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技术,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技术,乡村固废资源化处理及能源化利用技术;农村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技术,乡村沟渠塘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乡村低碳技术;村落、民族村寨保护技术;数字乡村建设技术、新模式集成应用创新。

四、构建支撑旅游产业化的技术体系

加快推进以旅游产业化重点的服务业创新发展,构建支撑现代服务业的技术体系,着力提升服务业的发展品质,加强六盘水的特色旅游品牌建设

(一)旅游装备制造

围绕旅游交通装备、基础设施装备、户外运动装备等产业发展重要环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打造旅游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专栏15 旅游装备制造技术攻关

开展游乐设施装备制造、滑雪装备制造、体育运动装备制造等技术研发,鼓励开展休闲装备、训练装备、安全装备产品研发应用,支持智慧旅游技术开发推广应用,推动玄武岩纤维、铝、钢材等产品在旅游装备制造产业中的应用技术研发。

(二)智慧旅游

深化一码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的利用,强化旅游服务发展,利用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带动旅游产业化发展,推进5G基站重点景区全覆盖。

专栏16 智慧旅游技术攻关

文化遗产与保护利用技术的信息化平台化,文化资源虚实展示技术,文化旅游大数据商业智能分析综合服务技术,线上线下数字文化旅游综合服务技术。基于物联网的个性化康养服务定制技术;“山地特色农业+休闲旅游相关技术”;5G+文旅研究及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创新。

五、构建支撑社会民生领域的技术体系

围绕健康医药、生态环境、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军民融合、食品安全、社会治理等领域,加快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解决制约行业领域发展的技术难题。

专栏17 社会民生领域技术攻关

1.健康医药。推进突发急性传染病、慢性病、艾滋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的监测防控技术应用,支持智慧医疗、5G+医疗、医疗健康电子设备等新技术、新产品引进吸收再创新;开展坚龙胆、半夏、黄精等道地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和科技成果推广,中药配方颗粒、经典名方类中药及直接口服饮片等新品开发。

2.生态环境。支持石漠化治理固碳增汇对碳中和的贡献评估与空间预测研究;开展钢渣、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发,高效除尘、烟气脱硫脱硝、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物等治理技术攻关;推进地下水系保护、饮用水源地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新技术、新成果引进吸收再创新;加强节能降碳技术、设备研究及成果引进应用。支持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技术引进应用示范。

3.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推进围绕自然灾害、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开展风险监控、预警、事故防范与快速应对的技术应用示范,推进矿山生产安全综合防治和装备、矿山开采安全监测预警产品、煤矿瓦斯防治、智慧消防,封闭空间高精度定位、救援可视化指挥系统,自然灾害现场应急指挥调度技术,数字化消防站技术集成、物联网汇聚技术等新技术、新产品引进吸收再创新,提升安全风险的精细化预警和应急响应功能。

4.军民融合。推进军工产业与大数据产业融合,大力培育军工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军工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引进吸收再创新。

5.食品安全。支持食品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新技术应用示范,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引进吸收再创新。

6.社会治理。支持区块链技术在监狱执法管理中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在监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监狱戒毒场所内实现移动警务通终端运用和手机精准定位监测技术,数据警务技术在司法行政实战实训中的应用,大数据支撑条件下公安智能化建设技术,感知设备研发和感知体系建设。

第五章  积极构建三大创新体系

一、加快推进开放创新

按照开放共享原则,以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着力点,通过开放式创新弥补自身科技资源短板,以更加灵活的创新政策,吸引科技创新要素聚集,实现科技创新开放发展。

(一)加强人才引进与本土培养开放创新

统筹整合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形成更加有机衔接的高层次人才梯次培养体系,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支持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加快推动本土创新型人才“引、育、留、用”

(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开放创新发展

加快技术转移平台建设,发展多层次技术市场,强化资源整合,规范技术交易。深化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多方位合作,以联合基金、项目合作、技术转移等方式促进创新资源对接转移,建设联合研究中心、联合技术转移中心、示范型联合创新合作基地,探索建立创新资源薄弱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提升成果转移转化水平。

(三)完善技术需求会商协调机制

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完善技术需求和科研项目建设会商协调机制,鼓励各市(特区、区)采取共建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基金等形式,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搭建起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需求会商平台,深化科技合作,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使创新要素资源更有效地向项目集聚、向企业集聚技术服务更加精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二、积极推进产业创新

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不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催生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一)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培育体系,推动人才、技术、资本向科技型企业聚集,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设立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储备库,跟踪服务科技型企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内部众创,开拓新业务、开发新产品,实现快速裂变。建立研发项目库,引导企业逐年提高研发投入,激发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加大重点产业核心技术攻关

制定符合全市七大产业板块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的关键核心技术动态清单,实行攻关科研项目建档立卡制,推动企业构建远近结合、平战结合的常态化、实体化科技创新技术攻关体制机制。积极组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重大公共事件科技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三)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引导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格局。支持六盘水师范学院、六盘水市农科院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岗位、实行技术经理人市场化聘用制、壮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队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聚焦重大战略需求,开展优势和特色领域的基础研究,提高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简化科研项目管理,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

三、着力推进平台创新

大力推进技术研发、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服务、科技金融等平台创新,完善平台创新产业链条,形成专业化、新型化、特色化创业孵化生态体系。

(一)积极构建技术创新研发平台

在能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依托企业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探索与省内外科技型企业和高水平研发机构的合作,共建技术服务平台,引进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市内转移转化。鼓励由企业牵头与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开展产业核心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二)加快构建企业创新孵化平台

构建以综合创业孵化载体为基础、专业创业孵化载体为核心、新型创业孵化载体为特色的创业孵化体系,着力增强孵化企业的能力和壮大创业导师队伍的能力,推进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星创天地等创业孵化载体向专业化、新型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围绕重点产业领域,以需求为导向,建立创业孵化载体与科技企业、创新创业资源链接合作机制,提升孵化服务效能。“十四五”时期,市级创新孵化平台实现各市(特区、区)、六盘水高新区全覆盖。

(三)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完善六盘水市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加快发展科技服、现代信息服务、创意产业、服务外包、金融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努力建立一批由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科研机构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内外联系与合作。

(四)推动完善科技金融平台建设

积极拓展科技与金融融合途径,完善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从科技信贷、创业投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等多方面,促进科技创新和现代金融深度融合。引导社会资本建立发展种子基金、科技孵化基金和天使投资基金,加大对种子期和初创期科技创新主体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支持力度。

第六章  推动实施七大重点任务计划

结合我市科技发展现状,针对急需解决的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瓶颈,实施七大重点任务计划。

一、实施创新创业生态优化计划

(一)营造开放包容创新环境

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的总抓手,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各类创新资源聚集六盘水市。加快科学精神和创新价值的传播塑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优化创新文化环境。加强创新创业诚信建设,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促进政府、企业、社会、个人有机合,共同打造创新六盘水

(二)大力弘扬创新文化推动科学技术普及

进一步弘扬具有时代特征、六盘水老三线特色的创新文化,着力激发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创新精神。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鼓励和支持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事业,培育创新文化,着力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全社会创新动力和创新活力。加强创新理论研究,不断探索创新规律,指导推进创新实践。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广泛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三)强化科研诚信体系建设

强化六盘水市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规范科研诚信管理,开展失信联合惩戒,对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处理按照国家、省有关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进行。全面实施科研诚信承诺制,积极在创新平台、科技奖励、科技人才、文献发表、荣誉推荐(提名)等科研活动中实施科研诚信承诺制度,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明确承诺事项和违背承诺的处理条款。强化诚信审核,将具备良好诚信状况作为实施参与科研项目、职称评定等的必备条件,对严重失信行为责任主体实行一票否决

二、实施科技人才倍增计划

(一)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大力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鼓励高层次人才通过周末工程师”“院士凉都行”“专家顾问团”“博士服务团”“组团式帮扶等方式参与我市科技创新;探索研发在北上广、转化在六盘水引才模式,积极构建人才飞地;以凉都避暑引才计划”“家乡人才探亲计划等为抓手,柔性引进一批紧缺专家和团队。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健全完善六盘水市机关、事业单位、企业柔性引进名医生、名教师、名专家制度。借助省人博会引才、走进知名高校引才等平台,采取项目人才”“产业人才”“载体人才”“活动人才等模式,构建政府、用人主体、中介机构、人才四位一体的引才机制。依托市政府驻外办事处(联络处),在省内外人才集中地建设人才工作站、引智工作站,支持有条件的市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省外人才集中地区建立研发机构,吸引使用各地优秀人才。

(二)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

坚持需求导向,围绕六盘水市重点产业,加大高精尖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快形成从高层次人才到实用人才的重点产业人才体系。针对纺织、农产品加工、新材料、新型能源化工、旅游装备、现代物流、物联网等重点领域,充分支持六盘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各类产学研平台和创新人才团队,大力培养本土创新人才,每年举办1—2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实施园区工业优势产业人才培养工程特色农业人才培养工程和科技特派员创新示范专项工程,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大力实施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探索建立企业家参与创新决策、凝聚创新人才、整合创新资源、提高整体素质的新机制,努力打造一批本土的优秀企业家和拔尖人才。

(三)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管理评价创新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创新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和方式,对基础人才,突出创新目标导向,注重单位考评和同行学术影响力;对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重点评价创新成果转化效益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突出社会评价和理论贡献,重点评价战略价值、决策参考、社会影响力;对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不受学历等条件限制,突出实际操作能力,重点评价工艺水准和技艺能力。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尝试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鼓励支持更多的学会、行业协会、专业人才评价机构等社会组织承担人才评价的服务工作。

三、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倍增计划

(一)支持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建国家级高新区

对标国家高新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对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推动资金、人才及平台等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集。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打造人才洼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首位产业”“潜力产业”培育一批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及成果转移转化机构;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行先试,探索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支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探索以科研经费作股权投资,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探索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拓展科技创新资金来源渠道;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二)内培外引提升创新创业平台质量

围绕七大产业板块,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以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工程化技术研究、推动应用示范和成果转化为主要任务,培育一批高质量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平台充分采取内部培育市外引进模式推动研发平台建设。一方面内部培育提质量。结合六盘水市七大产业板块,从现有市级研发平台中定向培育一批省级研发平台,提升现有研发平台质量。大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建、同行业整合创建方式,鼓励企业自办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等各类新型研发机构,不断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实力围绕首位产业”“潜力产业在各经济开发区培育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各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结合梯度培育模式,对成长较好的研发机构,纳入市级研发平台培育,给予一定经费支持;经市级培育,发展较好的,向上推荐申报省级研发平台。另一方面市外引进促增量。积极引进市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知名专家和学者帮助六盘水市申建省级以上科研平台。

(三)建立各类新型研发机构

鼓励市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科技人才团队为依托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自主选择科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面向市场需求开展应用研发、中试熟化、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技术服务等活动。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将部分服务工作转移给科技服务机构,推动和支持科技服务机构业务发展。加大对科技服务机构的行业指导和监督力度,加强科技服务机构的诚信建设,引导科技服务机构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提供优质服务。支持市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从市外引进新型研发机构,或与市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我市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激励机制,对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承担科技计划项目、职称评审、人才引进、建设用地、投融资等方面享受国有科研机构同等政策待遇

四、实施成果转化倍增计划

(一)建设科技成果中试与产业化载体

推进申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培育壮大发展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引导科技成果对接地方特色产业需求转移转化。在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大数据、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建设一批市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技术集成、共性技术、中间试验和工业试验、科技成果系统化和工程化开发、技术推广与示范等研究

(二)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能力

建立完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市场双向互动机制统一规范、开放共享的公共转化服务平台,建设集展示、共享、交易、咨询、合作为一体的一站式、全流程、专业化的网上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建立健全集成果信息、质押融资、评估、担保、出资入股及交易于一体的技术转让服务应用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军人才培养,加快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

(三)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

在六盘水师范学院、六盘水市农科院等创新能力较强、科技成果较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转移机构,或者联合企业设立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移、中试熟化的独立机构。增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完善高校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为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提供全链条、综合性服务。授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研发团队科技成果转让的使用权、经营权和处置权,建立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

(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成果转化机制

鼓励引导企业加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支持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承担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使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动主体。

五、实施科技创新投入倍增计划

(一)发挥财政创新投入的组合拳效应

按照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逐步扩大科技计划后补助比例,建立科技创新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高财政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统筹安排财政科技资金,重点支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等领域。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更多资金向科技领域聚集

(二)加大企业资金投入力度

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自主立项先行投入开展研发活动。建立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机制,根据企业年度研发投入情况给予补助或奖励。由企业自行组织研发活动,或与第三方合作开展研发活动,或购买第三方研发成果等产生的投入均视为企业的研发活动支出。积极组织推荐有研发投入的规上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鼓励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促进产学研合作。积极落实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

(三)拉动社会资本投入

探索专项资金科技贷款担保投资等多元化投入模式。发挥现有财政专项资金的牵引作用和撬动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支持产业创新能力建设。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早期创业创新实践,对投资早期创业创新企业的基金给予一定的让利和政策激励,推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科技领域

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

(一)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

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结合关系,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开展技术攻关。支持企业主动吸纳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重大创新成果在六盘水转移转化,对转化成功的项目,探索给予一定财政资金补助。鼓励企业委托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实施研究开发创新项目,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签订的委托开发、技术咨询或技术服务等合同,经登记备案,可探索建立按签订金额一定比例给予补助或奖励的机制

(二)加快发展创新型领军企业

以新技术研发、新业态培育、新模式创造为方向,以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为重点,鼓励市内优强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品牌建设体系和财务管理体系,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三)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等科技型企业认定后补助激励政策,鼓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引进市外高新技术企业。举办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培训,加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及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知晓率。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重点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种子企业、科技小巨人成长企业中筛选入库,对达到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积极组织申报。积极培育一批、引进一批、提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规上企业

(四)推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实施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培育计划,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和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创客大赛、痛客计划等,遴选一批产业方向明确、技术先进可靠、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创新创业项目,采取技术创投市场股权众筹的孵化模式,培育具有前沿技术和全新商业模式的企业。

七、实施科技服务机构倍增计划

(一)推动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

优化科技服务业扶持政策,大力培育科技服务机构,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技术交易、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科技投融资、知识产权评估、专利信息利用、科技咨询、电子商务等专业或综合性科技服务机构。探索实施一站式创业指导服务,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发挥好行业协会、商会、基金会、科技社团等作用,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二)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支持科技银行、保险、担保、资产评估与交易等机构发展,鼓励设立发展种子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或成果转化基金,有效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为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双创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推动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企业上市。培育创业投资机构集聚区,吸引创业投资机构入驻,引导金融资本优先投向高新区、经开区的产业、孵化器、加速器等。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要素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全市科技创新领导力度,增强各市(特区、区)党政主要领导的创新驱动发展意识,推动一把手第一生产力落到实处。成立由市领导为组长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实施方案、政策指导、重大项目推进和重大问题协调等工作,建立定期专题研究科技创新工作的制度。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在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组织实施、统筹协调、行动计划等环节的工作职责。

强化资金保障。市本级、各市(特区、区)、六盘水高新区财政要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统筹安排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强化普惠性后补助科技银行风险补偿资金、科技贷款贴息等资金投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让更多社会资本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完善制度保障。制定(修订)和切实执行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完善我市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政策制度体系。压紧压实责任,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监督指导,提升政府科技宏观管理能力。建立全市科技创新目标责任制,重点考核履行职能、财政科技投入等重要指标;完善科技创新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科技创新评价考核力度,形成多部门协同联动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大学科技园管理机制,促进更多项目孵化落地实施,探索在六盘水师范学院、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推动与企业联合建设产学研基地。建立科技特派员团队在重点企业一对一技术服务全覆盖机制,帮助解决企业发展技术难题。探索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后补助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动开展技术合作和转让活动。完善技术需求和解决方案会商机制,充分发挥六盘水市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作用,强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技术交流,定期召开技术需求对接会,搭建企业技术供需对接平台,形成一批技术需求清单,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链上各要素精准对接。

深化科技项目管理机制改革。健全完善R&D投入后补助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企业关键技术需求清单,建立主要由技术需求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机制。探索建立企业出题、高校科研院所破题、政府助题的重大项目揭榜机制。探索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

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选人用人、科研立项、岗位设置、经费管理、职称评审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以成果市场实绩为主的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提高市场评价科技成果的比重。建立科技、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机关和部门定期会商机制,推动科研领域各项政策落地落实。

深化科技金融机制改革。完善六盘水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以科技银行改革创新为基础,进一步扩大科技贷款规模,推动科技支行建设,建立政银企保担多元合作和市区多层服务模式,促进科技保险、融资担保、资产评估与交易等机构发展,鼓励合作银行丰富科技贷款产品。引导社会资本和园区设立发展种子基金、科技孵化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和科技创业投资基金等,拓宽创新创业资金投入渠道。

三、强化规划监督与评估

建立监督考核与评估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贡献度的评价,加大创新业绩在领导干部考核中的权重。以创新绩效考核为导向,改革完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机制和考核方法,明确职责分工,狠抓工作落实。

完善奖惩措施。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和评价考核,对发展好的地区加大支持力度,对经济社会效益好的产业、创业成效明显的实体、市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研发成绩好的团队、贡献突出的个人,给予政策扶持。对工作开展推动不积极的地区和部门,予以通报批评问责。

附录:

名词解释

1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与GDP(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是国际上用于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

2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临床医学中心等研发平台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检验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3高新技术企业: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

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团的总产值。决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指标主要是科技研究开发费用支出。

5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指技术合同成交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其中技术合同成交额是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类合同的成交额。

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例。

7研发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指从业人员中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所占比例。

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每万人拥有经国内外知识产权行政部门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件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产出质量和市场应用水平的综合指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English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智能问答 常见问题 无障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