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天下

您现在的位置:彩天下 »  互动交流 » 建议提案办理 » 人大建议 » 人大代表建议
关于推动六盘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提案人:民进六盘水市委

内 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在全民健康中应该更好发挥作用”。黔地无闲草,处处皆灵药。贵州是全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六盘水又是贵州重要的中药材产区,发展中药材得天独厚、前景广阔。近年来,六盘水市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品种多元化、布局区域化、种植标准化、加工规范化的要求,狠抓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全市中药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取得的成效。

(一)产业发展规模有序推进。近年来,全市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不断增大,规模稳步推进,1978年的3913.2亩发展到2019年底的19.80万亩, 2019年全年收获中药材14.11万亩,实现产量14.55万吨,产值7.34亿元2020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中药材基地22个全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盘州市成功入选全省重点培育的15个中药材种植大县。

(二)产业种植品种不断增加。2020年,全市中药材栽培品种达47个,黄精、白及、薏苡仁等主打品种已初具发展规模。建设种子种苗基地20个,涉及黄精、白及、重楼、银杏、石斛等全省主推品种。六枝龙胆草、盘州头花蓼、保田薏仁米、盘州刺梨、保田生姜、妥乐白果、水城黄精等7个品种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注册登记。

(三)经营主体培育初见成效。全市覆盖200亩以上中药材加工企业6家,在建3家,种植经营主体152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品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019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9.80万亩,从种植面积来看,仅小黄姜、薏仁米两个食药兼用型品种,种植规模就达到10.47万亩,占全市中药材面积的52.88%,食药兼用型占比较大,导致全市中药材整体附加值偏低。

(二)品种开发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本地优质道地药材品种未充分挖掘利用。市境内一些药材品质优越,有效成分含量高,但没有充分发挥优势。如:六枝龙胆草、盘州头花蓼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注册登记,但受市场因素影响,全市龙胆草、头花蓼的种植面积在持续萎缩。二是品种较杂。全市中药材产业主打品种除食药兼用的小黄姜、薏仁米外,白及、黄精等中药材的种子种苗多采购于外地,种源混乱。如:黄精种植规模已接近万亩,市内栽培的黄精品种有多花黄精、滇黄精、四川黄精等多个品种。

(三)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水利设施待完善。我市属于喀斯特山区,地形地貌多样,土地碎片化,蓄水能力不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中药材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不足,工程性缺水等因素制约了中药材产业发展。二是末端设施待完善。全市中药材产业普遍处于上游种植阶段,对中药饮片加工、仓储物流、检验检测、科技研发等产业后端的设施还未配套完善。

(四)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均成立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但专班工作人员中从事中药材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对中药材种植、加工等技术研究还不够深入,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还有待强化。并且专班没有正式机构和固定的人员编制,在岗人员均为抽调,有的身兼多职,对中药材产业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五)加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虽然我市中药材产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存在着加工实力不强,产业链条不深、精深加工不多、多数中药材以卖原材料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的现象。缺乏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活力不够。

三、建议

(一)抓规划引领。产业发展规划是推进产业革命的基础,品种选不好,事倍而功半。六盘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要紧扣省农村产业革命部署要求,紧紧围绕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筛选出的重点品种,做到以品种为纲、产地为目、纲举目张。结合六盘水中药材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优势,着眼中医药全产业链,将六盘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精心谋划中药材产业发展路径,优化产业布局,做好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规划布局。重点推进六盘水道地中药材、优势中药材品种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切实做大做强六盘水市中药材产业。

(二)抓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支撑,抓好人才队伍建设,解决产业发展关键难题。明确专人负责。我市市、县两级中药材专班人员均是从各部门抽调人员兼职负责,对中药材产业长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建议明确专职机构、专门人员、专职负责,切实落实好“专班化、专职化、专人化”,助力中药材产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二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招聘、招考、参加人博会、深入高等学府等形式,引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方面的技术型人才,扩大人才总量;三是强化培养培训。在现有从事中药材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队伍中,通过请专家进来培训、送到相关中医药院校轮训等方式,拓宽眼界,提升技术水平,指导中药材产业发展。

(三)抓基地建设。一是要强化种植基地建设。围绕重点发展品种,选择重点乡(镇)建设规模化、规范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集中建设一批产业大乡、产业大村,形成中药材产业集中区,示范带动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二是要强化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建设。积极开展主产药材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鉴定评价、良种筛选培育,构建良种选育、繁育体系,建立良种繁育与优质种子种苗供应基地,确保种子种苗能满足种植需求。

(四)抓产业链打造。一是要培育壮大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采取壮大一批、发展一批、引进一批等方式,努力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的中药材产业龙头企业。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构建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民群众的利益联接机制,明确贫困户、农户在中药材产业链、利益链中的权益让企业有赚头,让农民有盼头。加强对专业大户、经纪人的引导支持力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中药材生产经营活动,激发干事创业活力。二是要提升中药材加工能力。鼓励中药企业在产地建设初加工基地,加强干燥、分级等设施建设,实现标准化初加工。扶持中药材深加工企业及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促进传统加工向现代化加工的转变。支持企业创新加工技术和产品类型,增强标准化加工能力,提升加工增值水平。三是加强中药材产销衔接。培育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支持场坝中药材交易市场的规范化、市场化发展。着力推进中药材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中药材销售网络,加快“互联网+”与中药材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中药材销售渠道和市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English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
智能问答 常见问题 无障碍 关闭